历史古关一一斜谷

斜谷,山谷名。在陕西秦岭眉县段,清代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五.汉中府》一书记载。谷有二口,南曰褒,北曰斜,故亦称褒斜谷。全长四百七十里,两旁山势峻险。南控川蜀,北扼关中。乃古代军事要塞,尤为兵家必争之地。石头河从峪口缓缓流出,向北经落星、五丈原顺势注入渭河。斜谷,虎踞褒斜道北口,西拥祁山,南靠秦岭,扼关中而控蜀川。站立关口,可仰望太白积雪,亦呵俯视关中平原。关口小,名震天下;地偏僻,人材辈出。春秋战国时的四大名将之首白起,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家张载,蜀汉著名的谋士法正,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李达将军等等,故里都在斜谷附近。

斜谷也叫斜谷口斜水口,因近处有斜水汇入石头河在关口经过得名。此关大道往北可通塞外草原,向西衔祁山直达嘉峪关,逆石头河水向南古时的羊肠小道可通汉中平原,那就是诸葛亮北伐中原所走的栈道。这条古栈道南有褒河,北有斜水,三国时称褒斜古道。斜谷向东过眉县周至可直达古城长安,这才是诸葛孔明屯兵斜谷、落星、五丈原,一字排兵布阵,与司马懿隔渭水对峙的目的。攻,过渭水向东可直取长安,退,西依祁山南临南山可保汉中。

斜谷至落星五个多公里,落星至五丈原三个多公里,五丈原至渭水两个多公里。诸葛孔明最后一次出褒斜道北代曹魏,中军大帐就在五丈原,落星东临石头河屯田种粮以备久持,占斜谷以备缓退汉中。可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北伐的战事中,西取陈仓,被郝昭所败而退,虽在眉县的葫芦峪设计火烧司马氏父子,终因天降大雨而计不成。魏明帝曹叡青龙二年四月,诸葛亮北伐中原,兵出斜谷,几次回合,都被曹魏大将曹真、郝昭、司马懿击退。可见斜谷的地理位置是多么的重要。诸葛亮和司马懿兵战斜谷,诸葛亮求的是速战速决,司马懿遵从曹叡之命,只求稳守。诸葛亮几次三番挑战,司马懿紧闭寨门坚不接战。诸葛亮远道而来,粮草接济艰辛。虽智慧兵谋在胸,然天不佑人,最后终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的悲剧。一代宿星落,蜀汉大旗倾,落星的地名由此产生。

魏武帝曹操也曾西征汉中,因战事不利屯兵斜谷关口。因远道而取汉中,但西有马超拼杀,南有刘备防守。当时是诸葛亮在成都,汉中军事给刘备筹画的谋士是法正。法正,字孝直。眉县西凉阁人,西凉阁离斜谷不足十公里。话说魏武帝曹操在汉中一战中,与刘备马超拼杀,终因粮草兵员接济不续,更因受了魏延箭伤,便主动撤出汉中。撤出汉中前兵屯斜谷关时,因夜间口令“鸡肋”而杀随军主簿杨修,也是在斜谷。民间有谚语说:杨修有才惹曹忌,征西路上血染刀。可以说斜谷古关就是杨修血身染刀之地。《三国志》的记载,蜀汉曹魏的许多名士武将,都曾经在斜谷关口,驰骋争锋,马蹄留声。

斜谷的历史再往前寻觅,亦见踪迹。秦始皇母后的情人嫪毐,趁秦王在雍城加冠礼时,以长信候身份在咸阳城叛乱谋逆。秦时雍城即今天的风翔,从雍城到咸阳,即要经过斜谷关,向东可到咸阳。当事急,秦王平叛的许多乡勇,即招之凤翔眉县一带的人。驻扎斜谷然后东向咸阳剿灭叛逆,斩杀嫪毐。

关于斜谷古关,还有更早的民间传说资料佐证。北宋仁宗时,曾在斜谷专设一大型造船司,伐南山的上等木材,制造出载重达33旽的漕船。年造船量600艘,属于当时全国第二大造船司。漕船造成后,顺石头河流入渭河,再入黄河转入大海。可见当时斜谷周围的石头河及渭河,水流量有多大。

斜谷一名从春秋战国,一直沿用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渐渐地被当地人叫转了口音。斜谷古关、斜谷界口被人们叫成了斜峪关。以斜峪关为中心,通往北南西东的古代羊肠小道,特别是斜水南连褒水的悬崖栈道,如今都变成了高铁快客。公路铁路四通八达,人流物流畅通无阻。时代的变迁使这个古老的兵家必争的关隘界口,渐渐地失去占有的价值。斜谷雄关在现代历史上,也曾经名震天下。一九四九年五月,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元帅的指挥下,对盘据在关中西部的马家军和胡宗南国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扶眉战役。东克武功富平,西定宝鸡凤翔。最后把国民党留在关中的仅有两大军事集团,困在了渭河南北的扶风眉县一带。扶眉战役经过激烈拼杀,马家军西窜甘青,胡宗南率残部从金渠镇占斜谷,逆石头河水南逃,翻秦岭窜遁于汉中。胡宗南残部过斜谷南逃汉中,走的也是当年诸葛亮北伐、魏武帝西征相同的羊肠小道。

偶尔站在家乡的这个古关界口,眺望四方。心里不免生出一些感慨:天地亘古,人生渺小。古关斜谷今犹在,已非当年古战场。斜水仍然顺斜谷而过,淘尽了千古的好汉英雄。

物事人非,斜谷常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