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248
手诊要诀
过触诊或抚摸感知手掌的弹性程度,不仅是对望诊的补充,而且对鉴别疾病属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软,硬:
成年人的于比小孩的于硬,男性的于比女性的手硬,体力劳动者的手比脑力劳动者的手硬。
观形
症状
整个手软
①心气亏虚、气血不足;②脾胃虚弱;③肾虚体质(中医);④本身免疫力比较低下;⑤心脑血管功能低下;⑥低血压综合征(糖尿病);⑦慢性疲劳综合征;⑧内分泌不足;⑨缺乏蛋白质、钙、铁、锌、维生素B和E等营养。
局部发软
①虚证,气虚血淤(中医);②该脏腑的营养不良造成的功能低下;③慢性炎症;④该脏腑先天性功能紊乱;⑤该脏腑曾经受到意外损伤。
过分柔软、无力
肌无力,肌萎缩或中风引起的瘫痪。
手软得可以向手背方向弯曲
说明脾胃虚弱和神经衰弱,多见于心脾两虚证,此类人优柔寡断,思虑过度,容易在心理暗示下产生各种神经官能症。
大鱼际软绵绵
①脾胃功能低下;②消化系统衰弱;⑤贫血:④气虚表现;⑤大量缺乏锌、铁、钙、蛋白质。
男性手软
①性功能较差;②低血压;③内分泌不足;④性变态。
女性的手柔软润泽,有弹性,皮肤细腻、光滑
属健康表现,易内分泌不足
手过硬,中医多见于血淤和风湿。
硬:
观形
症状
老年人手硬
肾虚血淤
小孩手硬
脏腑功能下降。(健脾益气)
女人手硬
血淤、内分泌功能紊乱。(补血活血)
男人手硬
肝气淤滞。(清肝泄火)
全手关节发硬
中风、癌症,多见于脑癌、脑萎缩的后遗症
局部手发硬
中医上讲为气滞血淤、痰淤阻络
整个手掌发硬(沉、
浊、聚、青、黑)
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属肿瘤体质。
突然发硬
心脑血管病突发、内分泌功能下降等现象。
全手发硬,尤其早晨更硬
①是类风湿的表现:②考虑肝病晚期;③肾病综合征严重期;④中风先兆;⑤脑肿瘤等,西医上讲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硬化。
某一脏腑区发硬
①脏腑组织增生(骨质增生、子宫内膜增生、乳腺增生):②脏腑 组织障碍,微循环失衡:③慢性炎症;④陈旧性劳损;⑤毒素蓄积;⑥脏腑功能下降;⑦脏腑组织有肿瘤或结石倾向;⑧突发性疾病(注意,如果明堂脑区硬、干燥,说明体力透支,心脑血管呈紧张状态,内分泌功能下降,有突发性疾病的发生)。
手上某一区域明显比周围皮肤组织发硬
说明该区所代表的脏腑组织有结石、硬化、坏死、肿瘤等,功能严重不全。营养:缺乏B族维生素、维生素E和维生素C。
手的大小应与身高、体重、胖瘦等成正比。
大:手过大,提示:
①大且厚表示精神异常,智力发育有些缺陷;②内分泌亢进;③肢端肥大;④突发性疾病。
观形
症状
人小手大
①内分泌失调;②钙代谢失衡;③与先天体质隐患和遗传因素有关,应预防脑血管肿瘤的发生。
男性手大(比正常大)
①内分泌紊乱,易患脑垂体瘤、亢进;②垂体激素分泌紊乱,易患肢端肥大症;③性功能亢进,易患生殖系统疾病。
女性手大
①易发生生殖系统疾病(妇科炎症);②内分泌紊乱(因性格造成)。
儿童手大
说明缺钙(钙代谢失衡),指节长得特快。
老人手大(除土形手)
①易患突发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②内分泌功能亢进(甲亢、性亢)。
小:手生来就小,低于正常人比例的不协凋的手。
60%~70%的女性握拳大小与其子官大小一样,所以手小的女人子官小。
手过小,提示:①免疫力下降;②肝病;③精神异常;④女性易不孕。
中医:肾精亏虚、阴虚阳亢。
西医:脑垂体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易发生生殖系统疾病。
营养:生理性缺钙。
观形
症状
人大手小
手小则心脏相对小。这类人心脏功能弱,但不一定有心脏病。另外,这类人血压低,容易头晕、心悸、疲劳,不耐思虑,心脾两虚最常见。
男人身大手小
说明性功能障碍,易发生前列腺疾病和生殖系统方面的障碍。
男人手小
肾虚、缺钙、性功能低下,易发生阳痿、早泄、少精不育。
女人身大手小
70%的此类型人的子宫较同龄人的小,说明子宫功能弱,易发生性功能低下、痛经或月经不调等现象。
女人手小
肾虚、缺钙、性功能低下、内分泌不足(尤其黄体激素分泌不足),易不孕、难产。
胖瘦是对手与人体的肌肉状态的观察印象,这是与正常人的手与肌肉发育状态相比较而言的。
从人肌肉的发育状态不仅可以判定其消化系统正常与否,也能反映一些特殊疾病的手诊表现规律。胖:
观形
症状
人胖手胖
正常且可爱。人胖手胖又有病时,要按压明堂心区和艮区心区,如指压有凹陷,说明心肌缺血或心功能不全:如颜色发红,代表易患高血脂、高血压,此时应注意测量血压,以防中风;如颜色发黑,则要考虑有恶性病的发生。
人瘦而手胖
①手为虚胖,提示有肾脏和心脏的病变、心脏功能下降和肾源性水肿,伴有肾病综合征,体内血脂代谢失调和内分泌失调;②胖而坚实,为脂肪堆积,考虑高血压、高血脂;③手部水肿,多是由风湿、类风湿早期引起的,提示有肝源性水肿和风湿、类风湿水肿。
由瘦变胖
体内代谢严重失常
过于胖
表示有脂肪堆积、水肿,易患高血脂。
人手过胖且指丘肚高
血脂高。乾区发红色为高血脂、高血糖。
瘦:人瘦手瘦且呈正比例时,是正常的表现。
观形
症状
人瘦手瘦
类风湿后期、骨脾两虚,消化、生殖系统功能较差,有心、脑、脾、胃疾病。
人胖手瘦
①进行性肌萎缩;②内分泌功能不足;⑤营养比例失调;④毒素蓄积;⑤肿瘤体质;⑥肾源和心源性水肿。
人手过瘦
手指间有漏缝,是消化系统功能薄弱的表现,也是性格懦弱和神经衰弱的表现。多见于女性和小孩,男人如此,多不长寿。指节中间无肉,表示缺钙;指尖像锥子,表示缺锌;艮区无肉表示缺铁。
干:手部干燥,首先排除体力劳动引起和部分职业病的可能。
过干则提示:
①阴虚火旺(中医);
②脂肪代谢失常,行高血压、高血脂;
③内分泌不足,功能亢进或失调,有糖尿病;
④有动脉硬化的倾向,多是阴津不足、内火炽盛、气血郁滞所敛;
⑤缺乏维生素C和维生素E。
湿:手湿是指手出汗过多而造成的湿。
手过湿,表示:
①心肝火旺、气虚自汗、易感冒、脾胃湿热。
②指端出汗,是为阴虚火旺、内分泌失调,也见于精神紧张者。
③手心多汗是心火炽盛、湿热内蕴、胆胃失和的表现。
④全身经常出汗,是自汗、气虚不固、阴虚火旺、气滞血淤的表现。
汗液有酸味,代表肝胆毒素多;汗臭,代表宿便、毒素多。
⑤甲亢,生理反应出汗。
正常人的手温应略高于脸部温度与皮肤温度。
人是恒温动物,判断自己是否健康,首先看自己的手温是否正常。
温:
①体内有慢性炎症;
②有宿便、毒素;
③阴虚火旺;
④身体的某个脏腑功能亢进;
⑤服用过某些药品(如扩张血管的药、春药)。
过热:
①中医:阴虚火旺或内伤发热。
②外感发热为炎症、血淤,应避免传染病。手背较手心热,多是发烧或炎症急性期。
③阴虚火旺。
④高血压倾向。
⑤糖尿病。⑥甲亢。
潮热:
多见于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糖尿病等。
手心发热:
心火亢盛,容易心烦、失眠,常常噩梦不断。
湿热内蕴、胆胃失和的初期表现。
整个手热:中医上为感冒、传染病,西医为发烧、内分泌亢进。
手掌温度高于手心温度,多是高血脂或高血压。
手掌红热,为炎症、血热的表现。
凉:
①阳气虚、肾刚虚、心阳气不足(中医);②免疫力低下、易感冒;③内分泌不足;④微循环障碍;⑤严重的低血压;⑥危重病人休克前期;⑦服用某些药物之后因毛细血管收缩而血流变慢;⑧精神过敏或紧张;⑨心脏功能低下。
全手发凉:为阳虚或气血亏虚。
手凉且脸色苍白:提示腰疼腿痛、气血亏虚。如果久病之人突然手凉,为即将死去之征兆;高烧病人手凉,是即将惊厥昏迷之危象。
有心脏病的人,如手心温度低于脸部温度和掌部温度,为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的表现,中医多为心阳衰微。
从伸手的动作可以了解神经的灵敏程度与运动的协调性,也能反映人的精神状态。
快:
若被检者伸手时动作爽利快速,手指自然伸平,没有紧张、疑虑等感觉,表明此人性格乐观,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身体一般比较健康,即使患了疾病,也容易康复。
慢:
若被检者伸手时动作拘谨、迟疑不定、手指紧并、指节屈曲,甚至出现轻微颤抖,表明此人心理压力较大,精神紧张。
此类病人多胆小怕事、敏感、好猜疑、不善言谈又易烦躁发怒,无独立自主性,决断性羞,易自我矛盾。现代医学表明,长期精神紧张会导致内分泌紊乱、神经功能失调。
这类病人常见胃溃疡、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衰弱、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甚至癌症等疾患。
手诊时,要仔细观察手的姿势,正常人一般沉稳自如。
一旦有异常,首先要观察手是否有发抖或僵硬现象,这样才能对判定下列典型疾病起到辅诊作用。
抖:
若手部颤动发抖,不能自主,则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帕金森氏综合征、风湿热引起的舞蹈症等。
中医常见于阴虚动风、经络不通。
僵:
手指拘挛、关节僵硬的患者,很可能是由于脑溢血、心肌梗塞、血栓等引起的偏瘫(或先兆)。
若是手呈爪形或猿形,则为尺神经、正中神经损伤,也见于癌症后期。
拇指僵硬,是中风的先兆。
用手诊医学来诊病,除了纹理辨征论治外,还要以掌色、甲色、舌色、面色等。
这是因为纹理、气色光泽同样能显示病象(掌纹在最外层,气色光泽在稍内层一些)。
当人体的五脏六腑有病变时,作为脏腑功能的物质基础的气血最先发生变化,它可以通过不同性质的疾病原因表现出相应的病色,这实质是中医所称“气”的变化。
这种变化规律我们称之为“望色十纲”:浮沉、清浊、浅深、散聚、荣枯。
浮沉——颜色的位置
浮:虚证、炎症。病在表面,表示病处于初期,病情轻而单一,易康复。
见色在皮肤之间或表层,提示病患在表,病情轻微,适当保健即可康复,此多见于感冒和染病的初期,如果恶性病突然见浮色,那么是“回光返照”的将死现象;如果属于沉的疾病,经治疗后变为浮色,则是即将痊愈之象。
沉:实汪病在里层或真皮层,表示病处于中后期且病情重、复杂,医治时间较长,难康复。
见色在皮肤较深层,颜色比较暗,提示病患在里,说明病情较重或时问较长。若是新病由浮转为沉时,说明病情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应及时调整治疗的思路。
浮逐渐变沉,表示病情加重;浮突然变沉,表示病情恶化1~2天之内有突发性病变;沉逐渐变浮,表示病情不断好转;沉突然变浮,表示回光返照,她于长期卧床的危重病人。
清浊——颜色的质量
清:过清为阳虚,表示病情单一,虽程度重,但易调理,恢复快。
颜色非常清澈、明亮、舒散,提示病患属阳(阳亢或阳虚)。
过清则为水湿之泽,见于水肿病。
恶性病突然见清色,是“回光返照”的将死现象;慢性病经过治疗,由沉浊逐渐变为清浮时,说明病情好转。
浊:过浊为阴虚,表示病情复杂,程度不重却难调理,恢复慢,有的可能是不治之症。
颜色非常浑浊、暗淡无光,提示病患属阴(痰淤或阴虚)。
过于浑浊,多见于恶性病和难以痊愈的慢性病。
慢性病经过治疗,逐渐由开始的浊色变得更浑浊时,说明病情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或疾病已发展到不可治愈的地步。
清逐渐变浊(大约一周左右)表示病情加重;清突然变浊,表示病情危重复杂l~2天之内会突发或复发;浊逐渐变清,表示病情减轻;浊突然变清,表示回光返照,l~2天之
内出现并发症或危险。
浅深——颜色的浓度
浅:虚证(正气虚,气血不足)。色淡,表示病处于初期,病情轻,易康复。
颜色比正常色屁得浅淡,提示正气虚弱、气血不足、体质较差。用以区分虚证。
深:实证(邪气实)。
色浓,表示病处于中后期,病情重,难康复。如果比正常色显得红,表示炎症;浅红,表示炎症转微:深红,表示炎症加重。
颜色比正常色显得深厚浓重,而且集中,为邪气实、病情重的表现用以区分实证。
深逐渐变浅,表示病情好转;深突然变浅,表示危重病变化;浅逐渐变深,表示病情不断加重;浅突然变深,表示病危重恶化,比如:青→青褐→黑,红→紫红→黑,黄→黄揭→黑,颜色由浅入深
聚散——颜色的运动
聚:颜色由四周向中心呈沉、浊、深状态汇集过来出现斑点状,表示病情加重,严重炎症即将爆发。我们形象地将这种状态比喻为“乌云密布”现象。
病色收缩集聚在一起,甚至鼓起小疱,提示病患属于慢性久治不愈的病,而且由于病程长,病气已经集聚到某脏腑了。
临床中多处于结石、组织增生、肿瘤等此处的聚表现为“沉、深、浊”并向中心集中,和散有着本质的区别。
散:颜色由中心向四周呈浮、清、浅状态淡化,成大片团状,表示病情减轻,逐渐好转。
我们形象地将这种状态比喻为“飘若浮云”现象。
如果一个人某区域本来就苍白,在心区周围又出现红色,表明心气亏损、身体疲惫,此种情况不一定有斑点纹,也不一定有纹理变化,但依然有心肌梗塞和心绞痛的可能。
病色(深浅、清浊等病色)呈向四周发散的放射状,提示病情好转,即将痊愈,或者刚刚得病一此处散的颜色表现为浮、清、浅,并向周围发散,和聚有着本质的区别。
聚逐渐变散,表示疾病逐渐好转;聚突然变散,表示转危为安;散逐渐变聚,表示旧病渐发;散突然变聚,表示旧病复发(突然发作)。
荣枯——颜色的神气
在手诊诊断过程中,有神、少神、无神贯穿始终,所以“荣枯”是“望色十纲”的总纲。手诊的最高境界就是望神得气,通过手来获得其生命活动的规律。
荣:生命力旺盛、润泽鲜活、有神、健康。
颜色红润鲜亮说明正气足、气血旺盛、体质强壮,但过于亮泽,就会向清转化,此为手诊诊断中“有神”的表现。无论在于诊中诊断到何病,只要“有神”,虽重仍可治。
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有神”渐变为“无神”,说明治疗保健思路不对,或者病情正在恶化。
枯:无生命力、干涩、晦暗、无神、衰竭。
颜色灰蒙蒙、黯淡无光,皮肤干燥松弛,呈烟熏灰黑之色,提示病情危重,有恶化趋势,甚争死亡。此为手诊诊断中的“无神”表现,虽然症状轻微,但也要考虑严重或恶化的可能。
经过正确的治疗后,无神之色渐变为“有神”是好转的表现,如果突然“有神”,则是“回光返照”的将死现象。
半荣半枯之间:生命力不够旺、少神、不健康或有疾病(这是我们研究的对象)。
荣突然变枯,表示死亡;荣逐渐变枯,表示脏腑功能逐渐衰竭;枯突然变荣,表示回光返照;枯逐渐变荣,少神逐渐变为有神。
生命力是指寿命的长短和质量,繁荣是指不断地繁殖,非常茂盛的样子,所以把枯看作死亡是不对的。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保健即是使生命力旺盛,这就是养生之道。
不内外因症治
三因论:“ 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乃至虎野狼毒虫,金疮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金匮》有言∶千般难,不越三条,以此详之,病源都尽。如欲救疗,就中寻其类例,别其三因,或内外兼并,淫情交错;推其深浅,断其所因为病源,然后配合诸证,随因施治,药石针艾,无施不可。”(《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不内外因中风凡例
凡因不内不外而致风中者,亦各从其类也。如新沐中风,名曰首风;饮酒中风,名曰漏风,又曰酒风;入房中风,名曰内风,又曰劳风。治之各有方。
附子摩头散
治因沐头中风,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而病甚,头痛不可以出,至日则少愈,名曰首风。
大附子(一个,炮去皮脐) 盐(等分),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摩 上,令药力行。
麋衔汤
治因醉中风,恶风多汗,少气口干,善渴,近衣则身热如火,临食则汗流如浴,骨节懈惰,不欲自劳,名曰漏风。
泽泻 白术(各一两) 麋衔(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酒饮任调下,食前服。
附子汤
治房室竟中风,恶风多汗,汗出沾衣,口干上渎,不能劳事,身体尽疼,名曰内风。
附子(生去皮脐) 人参(各半两) 茴香(炒) 茯苓 山药(各一分) 甘草(炙) 干姜(炮,各三分),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二盏,姜三片,盐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2、疟病不内外因证治
病者发寒热,一岁之间,长幼相若,或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以岁运推之。
病者寒热日作,梦寐不祥,多生恐怖,名曰鬼疟。宜用禁避厌禳之法。
病者乍寒乍热,乍有乍无,南方多病此,名曰瘴疟。当随方土所宜治之。
病者寒热,善饥而不能食,食已支满,腹急 痛,病以日作,名曰胃疟。六腑无疟,唯胃有者,盖饮食饥饱所伤胃气而成。世谓之食疟,或因诸疟饮食不节,变为此证。
病者经年不瘥,瘥后复发,远行久立,下至微劳,力皆不任,名曰劳疟。亦有数年不瘥,百药不断,结成 癖在腹胁,名曰老疟,亦曰母疟。
以上诸证,名状不同,各有治方,宜推而用之。
麻黄白术汤
治伤风寒暑湿,不留经络,与卫气相并,病以日作,寒热交煎。
麻黄(去节汤浸) 白术 茯苓 桂心(各一两) 陈皮 青皮 桔梗 白芷 甘草 半夏曲紫苏 乌梅(各三分) 干姜(半两),上为锉散。每服四钱重,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去滓,当发日空心一服,临发一服尤妙。亦治时疫。
治一切疫疟。(方见疟病外所因门)
红效疟丹
治鬼疟殊效。
真阿魏(半两) 桃枝 柳枝(各长一尺七茎) 雄黄(通明好者,半两,别研) 辰砂(一钱,别研,留一半),上为末,以重午日五家粽角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所留一半为衣。遇发时,用净器水摩一丸,涂鼻尖并人中;未退,以冷水服一丸。合时须用五月五日。
大正气散
治山岚瘴气,发作寒热,遂成疟疾。
附子(炮去皮脐) 浓朴(姜汁制) 桂心 甘草(炙) 干姜(炮) 陈皮(各一两) 茱萸(半两,微炒),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不拘时。兼治霍乱呕泻,一切气疾。
清脾汤
治胃疟发作有时。先觉伸欠,乃作寒栗,鼓振颐颔,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战既已,内外皆热,头疼如破,渴欲饮冷;或痰聚胸中,烦满欲呕;或先热后寒,先寒后热,寒多热少,寒少热多;或寒热相半;或但热不寒,但寒不热;或隔日一发,一日一发;或三日五日一发者,悉主之。
浓朴(厚朴四两,姜制炒) 乌梅(打去仁) 半夏(汤去滑) 青皮 良姜(各二两) 草果(去皮,一两) 甘草(炙,半两),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未发前并三服。忌生冷油腻时果。此药温脾化痰,治胸膈痞闷,心腹胀满,噫醋吞酸,自可常服。
常山饮
治劳疟。虚人老人皆可服。
常山 穿山甲(醋炙) 木通 秦艽(各一分) 辰砂(半字,别研) 甘草(炙,半两),上为锉散。作一剂,水三盏,乌梅、枣子各七枚,煎半盏;再入酒一盏,煎至八分,去滓,入辰砂温服。
老疟饮
治久疟结成 瘕癖在腹胁,诸药不去者。
苍术(泔浸) 草果(去皮) 桔梗 青皮 陈皮 良姜(各半两) 白芷 茯苓 半夏(汤洗去滑) 枳壳(麸炒去瓤) 甘草(炙) 桂心 干姜(炮,各三钱) 紫苏叶 川芎(各二钱),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二盏,盐少许,煎七分,去滓,空心服,日三夜一,仍吞下后红丸子。
红丸子
治食疟尤妙。
蓬莪术 京三棱(各二两,醋煮一伏时) 胡椒(一两) 青皮(三两,炒香) 阿魏(一分,醋化),上为末,别研仓米末,用阿魏醋煮米糊搜和丸,如梧子大,炒土朱为衣。每服五十丸至百丸,以老疟饮下。古方虽有鳖甲煎等,不特服不见效,抑亦药料难备。
妙应丹
治诸疟,无问寒温久近悉主之。
黄丹(三分,炒) 木香(半两,碾为细末) 青皮 陈皮 吴茱萸(各半两,米醋二升熬青皮以下三味至一升,去滓,再熬醋成膏),上以黄丹、木香为末,入醋膏内,搜和为丸,梧子大,辰砂为衣。每服十丸,当未发前一食顷白汤下;再将前三件滓添木香半两为末,别研入黄丹三分和匀,以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治疟亦妙,名曰捷丹。
红散子
须当发日早晨服。
黄丹(炒色变),上入好建茶合和二钱匕。白汤调下;或温酒调,不入茶。
疟丹二方
雄黑豆(四十九粒,重午日井水浸,次日取去皮,拭干,研为膏) 真砒(一钱,研细,入豆膏内研匀),上五月五日午时丸,如绿豆大,控干,辰砂为衣,密器封之。发日空心井花水下一丸。忌见鸡犬。若女人病,令男子闭目送入口。忌热食一日。孕妇不得服,于发日以缝帛系一丸于右臂上。小儿不能吞,随男左女右系之。
又方
黄丹(不以多少),上五月五日,用独头蒜煨熟研细,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当发前一食顷桃、柳枝煎汤调下。
塞耳丹
青黛 桂心 砒 巴豆 硫黄(等分),上并不去皮壳,不修治,为末,以五月五日五家灰粽角为丸,枣核大。绵裹定,当发日塞耳中,男左女右。忌荤腥。
3、不内外因咳嗽
病者咳嗽,发作寒热,引腰背痛,或复喘满,此因房劳伤肾;病者中满腹胀,抢心痛,不欲食,此因饥饱伤脾;病者咳嗽,左胁偏痛,引小腹并膝腕疼,此因疲极伤肝;病者咳嗽,吐白涎,口燥声嘶,此因叫呼伤肺;病者咳嗽,烦热自汗,咽干咯血,此因劳神伤心。
并属不内外因。诊其脉,随其类。假如尺脉浮涩而数,则知伤肾;右关脉濡,则知饮食伤脾;左关脉弦短,则知疲极伤肝。但不应人迎气口者,即是不内外因,皆类推。
4、不内外因腰痛论
肾着腰痛,腰冷如冰,身重不渴,小便自利,食饮如故,腰以下冷重如带五千钱,因作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痛者,伛偻肿重,引季胁痛,因于坠堕,恶血流滞;及房劳疲力,耗竭精气,致腰疼痛,准此,从不内外因补泻施治。
5、不内外因心痛证
久积心腹痛者,以饮啖生冷果实,中寒不能消散,结而为积,甚则数日不能食,便出干血,吐利不定,皆由积物客于肠胃之间,遇食还发,名积心痛。及其脏寒生蛔致心痛者,心腹中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痛有休止,腹热涎出,病属不内外因。方证中所谓九种心痛,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注,曰去来痛者,除风热冷属外所因,余皆属不内外。更有妇人恶血入心脾经,发作疼痛,尤甚于诸痛。更有卒中客忤,鬼击尸疰,使人心痛,亦属不内外因。
蜜附汤
治心腹疼痛,或吐或泄,状如霍乱。及疗冒涉湿寒,贼风入腹,拘急切痛。
附子(生去皮脐,切作四片,以白蜜煎令附子变色,以汤洗去蜜,切,半两) 桂心 芍药(各三分) 甘草(炙,四钱),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姜五片,枣二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大便秘结,入白蜜半匙,同煎。
麻黄桂枝汤
治外因心痛,恶寒发热,内攻五脏,拘急不得转动。
麻黄(去节,汤浸,焙干) 桂心 白芍药 细辛(去苗)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三分)半夏(汤洗七次) 香附(炒去毛,各半两),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盏半,姜五片,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大便秘,入大黄如博棋大两枚煎。
加味小建中汤
治心腹切痛不可忍,按轻却痛,按重则愈,皆虚寒证,服热药并针灸不瘥,此药主之。
桂心(三分) 甘草(炙,半两) 白芍药(一两半) 远志(去心,半两),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入饧糖一块如皂荚子大,煎令熔,食前温服。
鸡舌香散
治心腹卒痛。安胃进食,调冷热,定泄泻,老少通用。
丁香(一百枚) 甘草(半两) 高良姜(一两) 白芍药(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匕,陈米饮调下,空心食前服。王启玄子序云∶初余为禁队,因此证处与御医,使令施用,后至富贵,乃由此始。
诃子散
治心脾冷痛不可忍,一服见效;及老幼霍乱吐泻,其效如神。
诃子(炮去核) 甘草(炙) 浓朴(姜制炒) 干姜(炮) 草果(去皮) 陈皮 良姜(炒)茯苓 神曲(炒) 曲 (炒,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候发刺不可忍时,用水一盏,煎七分,入盐服;如速则盐点。
九痛丸
治九种心痛∶虫痛、疰痛、风痛、悸痛、食痛、饮痛、冷痛、热痛、往来痛。
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在心胸,并冷肿痛,上气,落马坠车,瘀血等疾。
附子(三两,炮去皮脐) 野狼毒(炙香) 巴豆(去皮心膜,炒秤,一两) 人参 干姜(炮) 吴茱萸(浸洗,各一两,炒),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空腹温酒下三丸;卒中恶心痛,不能言,服三丸。
苏合香丸
治传尸骨蒸 ,肺痿疰忤鬼气,卒心痛,霍乱吐利时气,鬼魅瘴疟,赤白暴利,瘀血月闭, 癖疔肿,惊痫,鬼忤中人,小儿吐乳,大人狐狸等病方。
苏合香油(入安息香内) 熏陆香(别研) 龙脑(各一两) 白术 丁香 朱砂(研,水飞)青木香 白檀香 沉香 乌犀(镑) 安息香(别为末,用无灰酒一升熬膏) 香附子(去毛)诃子(煨去核) 麝香 荜茇(各二两),上为末,用安息香等膏同炼蜜旋丸,如梧子大。早朝井花水温冷任意化下四丸;老人小儿一丸,温酒化服亦得。辟邪用蜡纸裹一丸,如弹子大,缝袋盛带之。
撞气阿魏丸
治九种心痛,五种噎疾, 癖气块,冷气攻刺;及脾胃停寒,胸满膨胀,腹痛肠鸣,呕吐酸水,丈夫小肠气,妇人血气血刺等。
阿魏(二钱半,酒浸一宿,以面为糊) 胡椒(二钱半) 甘草 茴香(炒) 川芎 青皮 陈皮丁香皮(炒) 蓬术(各一两,炒) 缩砂仁 桂心 白芷(炒,各半两) 生姜(四两,切作片,用盐一两淹一宿,炒黑色),上为末,阿魏糊为丸,如鸡头大,每药一斤,用朱砂七钱为衣。丈夫气痛,炒姜盐汤下二粒至三粒;妇人血气,醋汤下;常服,茶、酒任下二粒,并嚼细咽,食前。
仓卒散
治气自腰腹间,挛急疼痛,不可屈伸,腹中冷重如石,痛不可忍,白汗如洗,手足冰冷,久不瘥,垂死方。
山栀子(四十九个,连皮烧半过) 附子(一枚,炮,去皮脐),上为末。每服二钱,酒一小盏,入盐少许,煎七分,温服。又治胸痞切痛。
失笑散
治小肠气痛,及妇人血痛,心腹绞痛欲死十余日,百药不验,服此顿愈。
五灵脂 蒲黄(微炒,各等分),上末。先用酽醋调二钱,熬成膏,入水一盏,煎七分,食前热呷服。(方见前疝门)
6、不内外因证治
病者饮酒过多,及啖炙爆五辛热食,动于血,血随气溢,发为鼻衄,名酒食衄;或堕车马,打扑伤损,致血淖溢,发为鼻衄,名折伤衄。
加味理中丸
治饮酒过多,及啖炙爆热食,动血,发为鼻衄。
人参 白术 甘草(炙) 干姜(炮) 干葛 川芎(各等分),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
花蕊石散
治一切金疮,打扑伤损,猫犬咬伤,并于伤处糁敷;或内损血入脏腑,壅溢作衄;及妇人产后,败血不散。
花蕊石(细研,一斤) 上色硫黄(研细,四两),上二味,拌匀入藏瓶中,以纸筋捣黄泥固济,候干,焙令热透,以砖藉,用白炭一秤,顶上发火烧灰尽,候冷,取出再研极细。诸脏伤,及妇人产后瘀血不行,并用童子小便温酒调一二钱匕,取瘀血即效。
白芨散
治鼻衄立效。
白芨(不拘多少),上为末。冷水调,用纸花贴鼻HT 中。一法,用黄胶汤令软,贴鼻HT 中。
7、不内外因证治
诸饱食脍炙,恣飧奶酪,水陆珍品,脯醢杂淆,快饮寒浆,强进旨酒,耽纵情欲不节,以胃为五脏海,因脾气以营运,胃既 胀,脾脏停凝,脏气不行,必致郁发,遂成吐利,当从不内外因治之。
红丸子
治脾胃虚冷,饮食不节,宿食留饮,聚癖肠胃,或因气不调,冲冒寒湿,忽作霍乱,吐利并作,心腹绞痛,肠胃缠刺,疲 不胜。
蓬术(锉) 三棱(锉,各二两,同以米醋煮一伏时) 胡椒(一两) 青皮(三两,炒) 阿魏(一分),上为末,醋化阿魏,入陈米粉为糊丸,如梧子大,矾朱为衣。每服一百丸至二百丸,煎生姜甘草汤下。
胡椒汤
治霍乱吐利为佳。
胡椒(七粒) 绿豆(三七粒),上为末。煎木瓜汤调下。
诃子散
治心脾冷痛不可忍,一服见效;及老幼霍乱吐泻,其效如神。
诃子(炮去核) 甘草(炙) 浓朴(姜制炒) 干姜(炮) 草果(去皮) 陈皮 良姜(炒)茯苓 神曲(炒) 曲 (炒,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候发刺不可忍时,用水一盏,煎七分,入盐服;如速则盐点。治老幼霍乱吐利,一服取效。(方见九痛门)
8、三因吐血证治
病者诸血积聚,合发为衄,而清气道闭,浊道涌溢,停留胸胃中,因即满闷,吐出数斗至于一石者,名曰内衄;或因四气伤于外,七情动于内,及饮食房劳,坠堕伤损,致荣血留聚膈间,满则吐溢,世谓妄行。
桂枝栝蒌根汤 治伤风吐血。治伤风汗下不解,郁于经络,随气涌泄,衄出清血;或清气道闭,流入胃管,吐出清血,遇寒泣之,色必瘀黑者。
桂心 白芍药 栝蒌根 甘草(炙) 川芎(各等分),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服。头痛加石膏。(方见外因衄血证治)
五苓散 治伤暑吐血。治伏暑饮热,暑气流入经络,壅溢发衄;或胃气虚,血渗入胃,停留不散,吐出一二升许。(方见伤暑门。治衄则以茆花煎汤下,屡用得效)治伤暑烦渴,引饮无度。兼治伤寒温热,表里未解,烦渴引水,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又治霍乱吐利,黄胆湿疫。
泽泻(二两半) 桂心(一两) 猪苓(去皮) 赤茯苓 白术(各一两半),上为末。每服二钱,沸汤下,不以时,服讫,多饮热汤,汗出即愈。(方见外因衄血证治)
除湿汤 治伤湿吐血。治冒雨着湿,郁于经络,血溢作衄;或脾不和,湿着经络,血流入胃,胃满吐血。
茯苓 干姜(各四两) 甘草(炙) 白术(各二钱)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大盏,煎六分,去滓服。加川芎二钱。最止浴室中发衄。(方见外因衄血证治)
金屑丹
治三因吐血;及衄血下血,一切血溢妄行。
叶子雌黄上一味,为粗末,入枣肉内,线系定,满着汤煮,用黑锡对雌黄斤两,熔作汁,倾入汤,煮一日,添汤候冷,取出雌黄洗净,干研为细末,却以煮药枣肉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丸,黑锡煎汤下。
8、滞下三因证治
病者滞下,人皆知赤为热,白为寒,而独不知纯下清血为风,下如豆羹汁为湿。夫六气之伤人,初无轻重,以暑热一气,燥湿同源,收而为四,则寒热风湿,不可偏废。古方云∶风停于肤腠后,乘虚入客肠胃,或下瘀血,或下鲜血,注下无度,湿毒下如豆羹汁,皆外所因之明文也。古方有五泄,因脏气郁结,随其所发,便利脓血,作青黄赤白黑之不同者,即内所因也。又饮服冷热酒醴酰醢,纵情恣欲,房室劳逸,致损精血,肠胃枯涩,久积冷热,遂成毒痢,皆不内外因。治之,先推其岁运以平其外,察其郁结以调其内,审其所伤以治不内外,使条然明白,不至妄投也。
白头翁汤
治热痢,滞下下血,连月不瘥。
白头翁(二两) 黄连 柏皮 秦皮(各二两),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服。
桃花丸
治冷痢腹痛,下如鱼脑白物。
赤石脂( ) 干姜(炮,等分),上为末,蒸饼糊丸。米饮下三五十丸。
胃风汤
治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虚满,肠鸣 痛;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无度,并宜服之。(方见失血门风痢下血证)
露宿汤
治风痢纯下清血。
杏仁(七粒,去皮尖) 若木疮(一掌大) 乌梅(两个) 草果(一个) 酸石榴皮(半个) 青皮(两个)甘草(二寸),上为锉散,作一剂。水二碗,生姜三片,煎七分碗,露星宿,次早空心服。
苦散
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不化。
黄连(去须,锉如豆) 吴茱萸 白芍药(锉如豆,各二两,同炒令赤色),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
驻车丸
治冷热下痢肠滑,赤白如鱼脑,日夜无度,腹痛不可忍者。
黄连(六两) 阿胶(麸炒) 当归(各三两) 干姜(炮,二两),上为末,醋煮米糊为丸,如梧子大。米饮下五十丸至一百丸。
万金散
治冷热痢。
罂粟壳(一两,赤用蜜炙,白不炙,赤白杂半生半炙) 橘皮 甘草(并如上法,各一两),上为锉散。每服四钱,以百沸汤七分盏,急用盏盖之,候温澄清者服。血痢,入乌梅一个。罂粟壳,《本草》不说治痢,近用之极效,其功不下地榆、黄柏、秦皮,但性紧涩,服之则呕,不可不知。
固肠汤
治肠虚下痢,赤白频并,日久无度,老幼产妇,俱可服之。
罂粟壳(三两,醋浸炙稍黄) 枳壳(麸炒去瓤) 白芍药(各二两) 橘红 当归 甘草(炙,各一两) 诃子(煨去核) 木香(煨) 人参 白姜(炮,各半两),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三圣丸
治下痢赤白,日夜无度;及泄泻注下。
柏皮(大浓者,去粗皮切) 大蒜(细切研) 罂粟壳(去瓣细切,各等分),上三物,一处捣筛过,粗者更捣,同淹一宿,次日慢火炒香熟,亦旋筛取细者,余更炒,不尔,则细者焦,碾为末,粟米饮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
断下汤
治下痢赤白,无问久近长幼,皆可服。
罂粟壳(炙,十四个,去瓣) 草果(一个,不去皮炒) 白术(一钱) 甘草(炙,半钱) 茯苓(一钱),上为锉散。作一剂,水一大碗,姜七片,枣七个,煎至一大盏,分二服,空腹。或下纯赤,加黑豆二十七粒;白则加炮干姜一钱。
浓肠汤
治下痢赤白罂粟壳(八两,锉炒) 地榆(六两) 白术 紫苏叶 木瓜干(各二两),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七片,枣二个,煎七分,去滓,空腹服。
水煮木香丸
治肠胃虚弱,风湿进袭,泄泻水谷,滞下脓血, 刺疼痛,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当归(洗) 芍药 甘草(炙) 诃子(去核,各半两) 浓朴(去粗皮,切,姜制) 青皮 陈皮(各一两) 缩砂仁 木香(炮,各一分) 罂粟壳(切醋淹炒,五两),上为末,蜜丸一两作五丸。每服一丸,水一盏,煎七分,食前温服。
【料简】
凡血得热则淖溢,故鲜;得寒则凝泣,故瘀。当审其风热风冷二证,与蛊利大别,外有血痔、血枯、内衄、酒利、肺疽、肠胃蓄瘀、远近血等,各有门类,不可混杂。古方云∶积冷积热,及水谷实而下利者,并以大黄汤下之。《养生方》亦云∶大则疏涤之。更不知有寒热风湿虚实之不同,后人寻即妄用,被害者多矣。吁,可伤哉。
9、三因证治
病者喜怒不节,忧思兼并,致脏气不平,郁而生涎,随气上厥,逢脑之虚,侵淫眼系,荫注于目,轻则昏涩,重则障翳,眵泪努肉,白膜漫睛,皆内所因;或数冒风寒,不避暑湿,邪中于项,乘虚循系以入于脑,故生外翳,翳论中所谓青风、绿风、紫风、黑风、赤风、白风、白翳、黄翳等,随八风所中,变生诸证,皆外所因;或嗜欲不节,饮酒无时,生食五辛,熟啖炙爆,驰骋田猎,冒涉烟尘,劳动外精,丧明之本,所谓恣一时之游佚,为百岁之固愆,皆不内外因。治之各有方。
《千金》神曲丸
明目,百岁可读细书。常服益眼力。
神曲(四两) 磁石(二两, ,醋淬七次) 光明砂(一两),上为末,炼蜜为丸,梧子大。米饮服五丸,食前日三服。
羌活散
治风毒瓦斯上攻,眼目昏涩,翳膜生疮;及偏正头疼,目小黑花累累者。
羌活 川芎 天麻 旋复花 青皮 天南星(炮) 本(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薄荷七叶,煎七分,食后服。一法,入牵牛末二两,以生姜汁煮糊丸,如梧子大,酒任下二三十丸。
白蒺藜散
治肾脏风毒上攻,眼目赤肿,热泪昏涩, 肉攀睛。
白蒺藜(炒去角) 防风 甘草(生) 僵蚕(去丝觜,各一两,直者) 南星(一两半,黑豆二合、青盐半两水煮透,取出焙秤,不用盐豆) 甘菊花(三两,生),上为末。每服二钱,煎甘草汤下,食后服。忌炙爆。
洗肝散
治肝热,赤脉贯睛涩痛,冲风泪下。兼治热血攻心。
白蒺藜(一两半) 防风 羌活(各半两) 马牙硝(二两) 甘草(一分),上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食后服。
椒红丸
明目,暖水脏,补虚方。久服驻颜,缩小便。
川椒(取红,四两) 巴戟(去心) 金铃子(锉炒) 茴香(炒) 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上为末,山药三两为末,酒煮糊,搜为丸,梧子大。空心盐汤下三五十丸。
煮肝散
治眼赤。有耳痒证,则用四生散,入羊子肝煮。甚妙。
四生散:黄耆、川羌活、沙苑、蒺藜、白附子(生用)各等分,为细末。(方见癫风门)。每服四钱匕,盐酒入羊子肝煮,空心温服。羊子肝即羊肝上小片子者是。
驱风散
治风毒上攻,眼肿痒涩,痛不可忍;或上下睑 赤烂,翳肉侵睛。
五倍子(一两,去尘土) 蔓荆子(一两半,洗),上为锉散。每服三钱,水二盏,铜石器内煎及一盏,澄清热洗,留滓,二服再煎。
立胜散
治风毒攻眼,及时眼隐涩,羞明肿痛。
黄连 黄柏 秦皮(去粗皮) 甘草(等分),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枣一枚,灯芯七茎,煎数沸,去滓,以新羊毫笔蘸刷眼,候温,即用手沃之。一法,不用黄柏、甘草,有黄芩、防风。
神仙照水膏
治障翳。
蜡(一两) 黄丹(一两,水飞) 蛇蜕(一分,烛烧) 水银(一钱) 初生乌鸡壳(一个),上用柳木槌研细,滴蜡为饼。临卧用之,候天明,将水照眼,药堕水中,膜尽去。
柏竹沥膏
治一切赤眼障翳。
慈竹(一段,去两头节) 黄柏(去粗皮刮细者,满填竹内),上用砖对立,置竹砖上,两头各安净碗,以干竹火烧令沥出,尽收之,以钗股铜箸点。
通利膏
治眼赤涩,翳膜遮障,时多热泪。
杏仁(二十一个,口去皮尖嚼细) 乳香(皂子大) 轻粉(一字),上旋入口中都嚼,候津液满口,吐出瓷器中,置火上令四边沸,以绵滤别盏中,入生脑子如皂子大,研匀,再滤过,以铜箸点之。
通神膏
治眼生翳膜,赤脉 出,涩痒疼痛有泪。
沙蜜(四两) 青盐 麝香(各一字) 乳香 砂(滴淋过) 枯矾(各半字) 当归(半钱) 黄连(一钱),上件乳钵内研破,同蜜入青竹筒内,密封阁定,煮半日,浓绵滤过,点眼。
蛤粉丸
治雀目,不拘久近,但日落便不见物。
上色蛤粉(细研) 黄蜡(等分),上熔蜡搜粉为丸,如枣子大。每用猪肝一片二两许,批开,裹药一丸,麻线缠,瓮器内水一碗煮熟取出,乘热熏眼至温,吃肝,以知为度。
葱白补骨脂汤
【处方】 杜仲、远志、当归、川芎、陈皮、甘草、瞿麦、补骨脂、香附、牛膝、葱白、车前子。
【功能主治】 温下焦,行水。主产前内积冷气,产时尿胞运动,产后腹胀如鼓,小便不通,闷乱欲死。
【各家论述】 冷气积于膀胱,产后血虚受冷,凝滞不行,以致腹胀闷绝,理或有之,热结寒亦结,《经》所谓脏寒生满病也。方以川芎、当归辛温以补血,远志、骨脂辛热以补暖下焦,陈皮、香附行气,车前、甘草、瞿麦行水,葱白开窍,杜仲、牛膝引药下行,其性最速。方中皆辛温通利之药,庶复冷气除,小便得温而自通矣。
【摘录】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久积虚冷,阳气衰乏
苁蓉粥
【处方】 白羊肉4两(切),肉苁蓉(水洗,切)1两,粳米3合,鹿角胶(炒燥)3分,葱白(切)7茎,鸡子2枚。
【功能主治】 久积虚冷,阳气衰乏。
【用法用量】 以五味汁中煮粥,临熟下胶、鸡子。空腹食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八
元气虚弱,肾水空虚,胃无津液,大府涩迟,六脉微而虚
苁蓉粥
【处方】 肉苁蓉1分,米1掬。
【功能主治】 元气虚弱,肾水空虚,胃无津液,大府涩迟,六脉微而虚。
【用法用量】 先洗苁蓉令净,切令极细,同米用水2碗以上,煮作稀粥,既熟,入少许葱,并薄入盐、酱调和,空心投3-4盏。
【摘录】 《史载之方》卷上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之肺系疾病
感冒是因六淫、时行之邪,侵袭肺卫,以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而为病。
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外邪侵犯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内侵。风性轻扬,为病多犯上焦。故《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感冒的诊断要点
1.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3.病程一般3~7天,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时行感冒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它病。
4.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
(二)类证鉴别
1.感冒与风温鉴别
本病与诸多温病早期症状相类似,尤其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颇为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鉴别
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感冒继发它病,传变入里。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辨证论治
(一)感冒的辨证要点
本病邪在肺卫,辨证属表、属实,但应根据证情,区别风寒、风热和暑湿兼夹之证,还需注意虚体感冒的特殊性。
(二)感冒的治疗原则
感冒的病位在卫表肺系,治疗应因势利导,从表而解,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采用解表达邪的治疗原则。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当清暑祛湿解表。体虚感冒治疗不可过于辛散,若单纯祛邪强发其汗,则重伤正气,治疗应当扶正达邪,在疏散药中酌加补正之品。
(三)感冒的分证论治
1.风寒束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等。
加减:若表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者,加羌活、独活祛风除湿,或用羌活胜湿汤加减;湿邪蕴中,脘痞食少,或有便溏,苔白腻者,加藿香、苍术、厚朴、半夏化湿和中;若风寒外感,表尚未解内郁化热,或肺有蕴热复感风寒之证,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咽喉疼痛,可取温清并施、解表清里,用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等加减。
2.风热犯表证
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代表方: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竹叶、芦根、牛蒡子、桔梗、甘草等。
加减:若气分热盛,身热较著,恶风不显,口渴多饮,尿黄,加生石膏、鸭跖草清肺泄热;热毒壅阻咽喉,乳蛾红肿疼痛,加板蓝根、土牛膝、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时行感冒热毒较盛,壮热恶寒,头痛身痛,咽喉肿痛,咳嗽气粗,配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等清热解毒;若风寒外束,入里化热,热为寒遏,恶寒身痛,少汗,咳嗽气急,痰稠,舌苔黄白相兼,可用麻杏石甘汤加减,生石膏合麻黄内清肺热,外散表寒。
3.暑湿伤表证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常用药: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香薷、厚朴、扁豆等。
加减:若暑热偏盛,可加黄连、山栀、黄芩、青蒿清暑泄热;湿困卫表,肢体酸重疼痛较甚,加豆卷、藿香、佩兰等芳化宣表;里湿偏盛,口中黏腻,胸闷脘痞,泛恶,腹胀,便溏,加苍术、白蔻仁、半夏、陈皮和中化湿;小便短赤加滑石、甘草、赤茯苓清热利湿。
4.气虚感冒
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咽隐痛,咳嗽,痰稀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苏叶、葛根、前胡、半夏、陈皮、枳壳、桔梗等。
加减:若表虚自汗,易伤风邪者,可常服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防感冒。若见恶寒重,发热轻,四肢欠温,语音低微,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为阳虚外感,当助阳解表,用再造散加减,药用党参、黄芪、桂枝、附子、炙甘草、细辛、防风、羌活等。
5.阴虚感冒
身热,微恶风寒,发热,少汗,头痛身沉,心烦,口干口燥,干咳少痰,咽痒,鼻干涕黏,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常用药:玉竹、白薇、甘草、大枣、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等。
加减:若阴伤较重,口渴、咽干明显,加沙参、麦冬、天冬以养阴生津;血虚,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脉细,加地黄、当归,滋阴养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