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复榘原配高艺珍:替亡夫收拾残局,解放后为其恢复名誉奔走
如韩复榘之子韩子华所说:“不管蒋介石出于何种动机,在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蒋以'不遵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追究父亲的责任,他应无话可说”。
人们常说的是,历史在某人身上开了一个玩笑,但于韩复榘而言,却像是他给历史开了一个并不好笑的玩笑。
这位第一个率军打到北京城下的北伐“飞将军”,这位在西安事变后致电张学良、称其为壮举的“莽撞人”。
这位在统辖内严惩贪腐、禁烟禁毒的“东北王”,却在祖国山河哀鸿遍野之际不战而退,使得济南失守,给自己在史册上遗留下了难以销磨的骂名,而蒋介石也以此为由将韩复榘枪决。
在那个年代,战争与政治棋盘的执子者始终都是男人,他们在其中享受声望名利、尝尽胜利与失败的滋味,然后一走了之,最后留下杯盘狼藉,让一个个身不由己的女人来收拾残局。
韩复榘死时年仅47岁,家中尚有三位夫人,她们要替那个已死的人背负着卖国的骂名,于是每个人都在重压之下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靡室劳矣
韩复榘与夫人高艺珍是同年生人,高艺珍嫁到韩复榘家的那一年,他们14岁,韩复榘死的那一年,他们47岁。
他们在一起共渡了33个春夏秋冬,韩复榘死后,高艺珍又在这世间颠沛了二十年,1957年67岁时病故于北京。
高艺珍嫁过来时,韩家有六间平房,30多亩自耕地。公公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秀才,养着年幼不能支撑家事的韩复榘兄弟姊妹共六人,全家八张嘴都靠韩父教书得来的微薄薪酬过活。
因为家贫,所以韩复榘幼年即辍学,不过作教书先生的父亲仍会在孩子们忙完农活的夜晚,教他们读书认字,所以李宗仁曾在书中记述下韩复榘给他留下的印象:
“韩氏虽识字不多,言谈也很粗俗,但却生得眉清目秀,皮肤白皙。骤看之下,俨然是一位白面书生”。
高艺珍也没上过学,但是她的叔叔是经学家、中国古典文学选注家高步瀛,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社会司司长,可说得上出于书香门第,能识文断字,《女诫》等封建社会规范女子行为的书籍都有读过。
高艺珍裹着一双小脚,做事却勤快麻利,待人接物也很是和善,她没有嫌弃韩家家贫,夫妻俩过着相敬如宾的恩爱生活。
两个人19岁时,韩复榘离家闯关东,在冯玉祥麾下当兵,而高艺珍在家伺候公婆、打理家务,她就是那种最为传统的女子,尽力去做一个好媳妇该做的一切,那时,她也不过是未满二十岁的小姑娘。
因为韩复榘常年在外,所以1921年两人30岁的时候,才迎来了他们的大儿子韩嗣燮,之后的四年里,他们又接连有了二儿子三儿子韩嗣烺、韩嗣辉,可见此时夫妻二人关系和睦、恩爱有加。
那是高艺珍生命中难得的一段平静日子,他们与冯玉祥家住在西北军南苑机场,冯玉祥的夫人刘德贞在那里办了一个育德女校,高艺珍便在那个学校里半工半读,一边识字,一边织袜子和照顾孩子们。
1930年,韩复榘任山东省省主席,高艺珍也随之带孩子来山东省府大院居住,他们在那里住了八年,在孩子们的记忆中,那八年是稳定而又快乐的,但对于他们的母亲高艺珍来说,却是极为辛苦的。
士贰其行
想来,每一位女子盖上红喜帕时,都期盼着“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但在韩复榘发迹后,高艺珍的美梦结束了。
1928年,韩复榘因几度想当省主席未遂而意志消沉,旧日寻花问柳、寻欢作乐的恶习又开始发作。
就在此时他遇到了河南名伶纪甘青,彼时年仅28岁的纪小姐与年近四十、生过三个孩子的高艺珍相比,可谓是正值青春年华,有一副好相貌和好嗓子。
高艺珍是传统女子,言行举止都规规矩矩,甚至可以说得上谨慎刻板,而艺人出身的纪小姐擅长交际和笼络人心,韩复榘一见钟情,对其展开了猛烈追求。
不久便抱得美人归,娶作二姨太,他对高艺珍也愈发冷淡,再无什么亲密的行为。纪甘青很得韩复榘宠爱,便也凭此常与高艺珍争吵。
高艺珍哪是她的对手,只能把委屈和苦闷往肚子里咽,唯一能给她慰藉的,是韩复榘没有像其他军阀那般,娶了年轻姑娘就把糟糠之妻抛弃了。
后来,韩复榘又讨了艺名为“红菊花”的李玉卿作小老婆,李玉卿名声很不好,所以韩复榘只敢把她养在家外。
可纸包不住火,等高艺珍发现的时候,自己丈夫不仅又讨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小老婆,还有了一个小儿子。
韩复榘很喜欢这个小儿子,瞒着高艺珍为小儿子大办满月酒,台上吹拉弹唱足足三天,台下高朋满座,觥筹交错。
这对于高艺珍来说,实在是太没面子,她为韩复榘生了三个儿子,没有任何一个有这样的大场面,大儿子有精神疾病,十几年都是她含辛茹苦的照顾,却也不见韩复榘多分一点爱给她。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高艺珍这八年多当省主席夫人的日子,在外人看来是风光无限,其中煎熬却是有口难言,只是她没想到,这样吵吵闹闹的日子,对于日后而言,也是一种幸福。
大祸之后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韩复榘发电支持张学良、杨虎城,这无疑是在蒋介石心中插了一颗硬刺,韩复榘还私下组织反蒋运动,这使得他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加剧到不可调和的程度,蒋介石渐渐生了除之而后快的狠心。
就在这时,韩复榘自己送上门来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韩复榘出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兼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先期他亲赴一线指挥,成功退却日军进攻。
后却因疑心中央企图通过日军消耗其军事实力而不与日军全面战斗,放弃济南,向山东省西南部撤退保存嫡系部队实力。
离开时,李宗仁命令其死守,韩回电:“南京不守,安守泰安。”
李宗仁后来在回忆录中评价:“他也认为抗战是长期的,是有前途的,汉奸是当不得的。但是,他的愚而好自用的简单头脑终于误了他。他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那两军部队,断不可在长期抗战的局面下,而在短期之内被消耗了,他不能与日军死拼,保存实力是第一要务。”
在李宗仁看来,韩复榘行军出身,缺乏略识,政治观念极为落后,所以才招来杀身之祸。
就在全民族同仇敌忾之时,韩复榘不战而退的行为不仅为全国人民所耻,也让早把他视为眼中钉的蒋介石找到了惩治他的正当理由。
1938年1月,蒋介石以开会为由扣下了韩复榘,并把他送上了高等军事法庭,最后施行了枪决。
韩复榘被枪决后,高艺珍带着一家老小前去西安逃难,后来日本人打过来了,她带着一家人逃难到了武汉,日本人到武汉来了,他们又去了香港,接着又辗转上海、浙江、河南各地。
日本人在后面追,他们就在前面跑,谁也不愿做亡国奴,更何况家里已经有个被叫做是汉奸的丈夫和父亲。
他们经过界首时,一大家子人出行惊动了日本人,日本人便去找高艺珍谈话,说是谈话,实则命令,要他们去北平,高艺珍又带着一家人去了北平。
高艺珍在战火纷飞之中,不仅要承受着身体的劳苦,还时时会被人指指点点,可压力再怎么大,高艺珍也没有说要把大家扔下,自己去过活。
就在他们刚要动身去北平时,带着小儿子在西安的三夫人来信说是要改嫁,而二夫人纪甘青因为没有子嗣所以早早就走了。
高艺珍当时要照顾精神病非常严重的大儿子,还有带着两个在读书的小儿子,因为韩复榘喜欢女儿,他们从亲戚家还过继了一个女儿,也跟着高艺珍。
虽然蒋介石给了十万的抚恤金,但哪里经得起连年的东奔西跑,家里吃闲饭的人很多,高艺珍维持着这一家子的生计已经艰难了,此时她又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
“母亲让我代她回信,三夫人还年轻,可以改嫁,但是孩子姓韩,必须留下,不能带走。三夫人不同意,经过法院判决,孩子判给了我家,母亲让我到西安接小弟弟回到了北平。”
一个女人,养五个孩子,这是难以想象的艰难,但在高艺珍的维持之下,家里的孩子都很有出息。
二儿子韩子华参军入伍,上过朝鲜战场,在朝鲜立下三等功;三儿子念过最后一期黄埔军校;而非她亲生的小儿子清华毕业,出国做过访问学者,回国之后在民革北京市委任秘书长;还有过继来的女儿,也成了一名电力高级工程师。
高艺珍对韩复榘做到了仁至义尽,解放之后,上了年纪的她还在积极为韩复榘恢复名誉,在她的奔走之下,得到了韩复榘“不属奸逆,亦非战犯”的结论。
只是这时,她的生命时光已经所剩无几了,纵览她的一生,她几乎没有好好为自己而活过一天。
千年之前的《诗经》里有一首上古民谣,叫作《氓》,女主人公和高艺珍一样,小小年纪嫁到丈夫贫困的家里,为那个家操劳了整个青春,但丈夫婚后却变了心。
《氓》的女主人公坚决地选择了一刀两断,而高艺珍却始终如一,这只是每个女人不同的选择。包括选择离开的二夫人、三夫人,她们自身也不过是在时代中漂泊的苦命人。
这些身不由己的女性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不应该受到高高在上的指责。战争和政治留下了一片狼藉,高艺珍选择留下来去收拾,在她与韩复榘的婚姻之中,她没有得到更多的爱,但她的坚韧和担当要比丈夫微薄的爱更为珍贵。
文/林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