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五爷与圆觉和尚逸闻摘录(外一篇)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本文作者

一年我从泰国考察回来,带回来一口泰国短刀,送给孙剑云老师,像是把古刀,看上去孙剑云老师挺喜欢,顺口说道:“当年我二哥有个徒弟驼五爷善用短刀。”后来我问驼五爷的具体情况。孙剑云老师讲:“只记得姓赫,名字记不得了,人家都称他驼五爷,可能是他走路有点驼背,但并不是罗锅。他用的刀与众不同,刀长三尺三寸,其中刀柄长一尺,刀身长二尺三寸,宽一寸,刀尖上挑,刀尖前端五寸两面开刃,与剑同,刀身通体云片,寒光闪闪,故称云片刀。那口刀是一位朋友送给我二哥的。该刀的用法兼有刀剑两器之技。基本用法有撩、劈、抹、刺、崩、点、搅、片等。这刀法是我二哥的发明,当年我二哥要教我,我没学。驼五爷除了练八卦拳外,专练这刀法。”

我问孙剑云老师:“后来跟驼五爷有联系吗?”孙剑云老师说:“早就没联系了,抗战前他常去我二哥家,抗战后就没有他的消息了。驼五爷走的地方多,曾到过西伯利亚,有一回他给我二哥带回来一张虎皮和一张熊皮,足有上百斤重,尤其那张熊皮,我都拿不起来。驼五爷讲是他在野外遇到的熊、虎,被他用云片刀杀了。我二哥嫌那东西不好打理,叫他都送人了。驼五爷说这些年他一直独行独往,靠的就是这口刀和八卦拳。有一次他与蒙匪交手,手刃对方十七人,把对方的枪弹缴下来,卖了换钱。在他看这刀比枪弹值钱。”

驼五爷颇有游侠情怀,他的武艺是为对付各地形形色色的匪徒,因此信奉动手必杀的宗旨,养成了武不善作的习惯。这不是因他好勇斗狠,而是为了培养高人一筹的战斗意识。真正的实战意识只有在实战中培养,而实战意识是启发技艺出新之源。驼五爷能在战乱年代,四处遨游,因有孤身斗众以及白刃搏火器的能耐。

张烈师兄也讲,经常搭手玩,战斗意识就荒了,遇敌格斗,造成身心两盲。

打人首先是意识,这个意识就是怎么打最有效,要培养一击必杀的意识和感觉。这个感觉是在实战中逐渐养成的,这是孙家拳的特色。实战意识靠推手、对练等是培养不出来的。

驼五爷本来从孙禄堂先生习艺多年,不知何故孙禄堂先生不收其为徒。期间,驼五爷也随孙存周先生习艺,驼五爷的年纪长于孙存周先生十余岁,两人颇投缘,时相过从,此外与孙振川、孙振岱两先生亦多有交往。在孙禄堂先生仙逝后,经驼五爷一再要求,最终驼五爷拜在孙存周先生的名下。

驼五爷曾越戈壁,出大漠,横穿西伯利亚,多次孤身远行,其见识非比一般,对武林各派多有涉猎,而独专孙氏拳,尝言:孙家三拳,得其一万事毕,纵横天下无敌矣。

有人找驼五爷切磋,驼五爷避之。三番五次,驼五爷无奈,说一定要比也可以,但要立生死文书。那人以为驼五爷是用这个来吓唬人,躲避比武,结果草率签订,不想只一个照面,那人的喉结就碎了,当即毙命。

有某人习八极拳,访孙存周先生,演示其艺,其拳崩撼突击,出手迅捷、刚猛,有地动山摇之势。演示后,该人请孙存周先生指教,孙存周先生曰好,即不多言。某总感未尽其兴,言来话去中,请孙存周先生试手,孙存周先生言:“你回去问过你老师后再来。”便不再言语。某再求试时,驼五爷悄悄对某说:“我老师对您已经很客气啦,您先回去吧。”某随口答道:“不客气又如何呢?”驼五爷说:“您跟我试就知道了。”因两人相距很近,某突然进步顶肘,驼五爷早转至某侧后,两手在其颈部一搓,某当即昏瘫在地。因某之师与孙存周先生相识,故孙存周先生令驼五爷将其复原。某苏醒后,驼五爷对某说:“这还是客气的。否则您这辈子就甭想起来啦。”

驼五爷之技击变化莫测,平静中,突发大雪崩,防不胜防,常常你以为得手时,却是到了丧身地,颇似卡瓦格博峰。

以前提到的胡六爷也有这个特点,下杀手前绝无剑拔弩张之态,平和之中突起惊雷。

孙振岱先生说:“忽啦平地浪扑面”,“晴空闪打霹雳电。”这的确是孙氏拳技击的一个特点。

驼五爷的功夫到了于不闻不见中感而遂通的程度,有某练通背拳者,与驼五爷有旧交,但因驼五爷对其艺不屑,故某暗怀怨愤。某次趁驼五爷不备,某从驼五爷身后以掌击驼五爷后脑,不想驼五爷向后扬臂,头也不回,以手指点其腕,某翻身倒地不能起。还有一次,驼五爷与辛六爷露宿荒漠帐中,熟睡之际,有四匹野狼钻入,骤然扑袭,驼五爷于睡梦中一跃而起,顺势挥刀击之,连屠四狼,而自身未遭一伤,在此过程中,辛六爷赫然惊呆,竟未能帮忙。

同侪中,驼五爷与他人交往不多,唯与董岳山、圆觉和尚二人偶有过从,其中圆觉和尚与驼五爷相类,喜云游山野,有游侠情怀。惟二人所游之地不同,驼五爷涉北荒漠,出入冰湖林莽,圆觉和尚则出没于大江两岸的河湖山川。故在前人中有北驼五,南圆觉之说。皆一时之英豪也。

圆觉和尚俗姓周,法号圆觉,身材硕大雄强,天生神力,自幼随其舅父刘某习武,擅长峨眉硬枪。孙振川先生到江南后,与圆觉和尚邂逅,经交流,圆觉和尚甚服孙振川之艺,遂追随孙振川先生。孙振川先生将圆觉荐于孙禄堂先生门下,孙禄堂先生未收圆觉为弟子,仍让圆觉随孙振川先生学艺。这样圆觉和尚拜在孙振川先生门下研习孙门八卦拳、八卦剑和八卦枪(双头蛇)等。

孙振川先生北返后,圆觉和尚亦追随孙振川先生北上深造。圆觉和尚平日不能携带大型杀器,故不能携带八卦枪,所能携带者唯戒刀与禅杖,其所使禅杖,精钢制成,重三十斤,杖长五尺,一头为铲,一头若月牙,其用法融入八卦枪双头蛇。

圆觉和尚武艺甚高,曾给茗山法师留下很深的印象,文革前茗山法师曾向孙剑云老师打听圆觉和尚的下落,茗山法师讲,圆觉不仅力雄而且擅长轻功,身担铁杖,两米多高的高墙一跃而过。赵朴初先生对圆觉和尚的武艺亦非常熟知和钦佩,称其武艺为近代佛门第一。

本来八卦枪以轻灵、多变见长,不以硬接为能,故枪身要轻,不求重。因圆觉和尚是峨眉硬枪的底子,又天生神力,所用禅杖颇重,故在其杖法中又融入了峨眉硬枪的枪法,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据周剑南先生讲,郑怀贤先生与圆觉和尚也曾有过一段来往,圆觉和尚不仅杖法特优,而且散手精妙,虽然力大,但与人交手从不持力为能,而是以身法轻快,用手巧妙见长,一旦见隙发力,则如拉枯摧朽一般。圆觉和尚也有缺点,就是他对技术很保守,不把自己的技术交流给别人。这一点不如郑怀贤先生开明。

有一次在槐树街31号,圆觉和尚与太极拳名家L某切磋散手,当时在座的有郑怀贤、朱国祯、洪懋中和乔鉴西等多人,圆觉和尚用八卦步走八门,忽远忽近,相持中,突然进身,与L某欲接未接时,圆觉和尚忽然扣步转出,飞出一记横肘,将L某打出两丈开外。因恐伤到对方,圆觉和尚未用肘尖攻击,只用小臂搓出对方而已。在场的山西形意拳家乔鉴西不由得叫好。这种走八门的打法是孙禄堂先生八卦拳体系特有的绝技,因孙禄堂先生对奇门遁甲有特殊研究,他将这种研究融入到八卦拳的散手训练中,练时由老师带着学生走方位,所谓方位是相对双方状态的,有开门、休门、生门、伤门、杜门、景门、惊门、死门等。

圆觉和尚是游方僧,从不在某处久留,其身体强健也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身扛铁禅杖,爬山涉水,一日行走百余里是常事。周剑南先生讲当时很多人包括郑怀贤先生等都想与圆觉和尚做进一步交流,但圆觉和尚对所有人都很谦逊和蔼而不亲近,即使练孙家拳的同门也是如此。

抗战胜利后圆觉和尚曾去上海龙华寺挂单,这时又追随孙存周先生深造,约一年左右,至解放军渡江时,此后不知去向。圆觉和尚随孙存周先生习武期间,练出手指尖吐劲的功夫,这种手指尖吐劲与一指禅不同,是一种如电击一般的透劲,似弹钢琴般用手指尖一点或一搭对方,即令对方瘫倒在地或全身被制。这是孙氏拳产生的特殊劲力之一。

有一次与孙叔容师姐闲聊时,听孙叔容师姐讲,除董岳山外,她父亲有两个出家的学生功夫都好,一个是喇嘛,一个是和尚。但孙叔容师姐讲不出他们的名号,我猜想这个和尚也许就是圆觉和尚。

当年孙存周先生教的东西都是实际的格杀技能,是生死战斗的武艺,这不是一般竞技武艺可比的。所以张烈师兄讲,孙存周先生对擂台竞技的那些武艺是看不上的,认为类似于为了生计耍猴给人看。

1935年《近世拳师谱》记载孙存周先生的武艺绝尘时下,这既是说孙存周先生的武艺高绝当时,也是讲孙存周先生的武艺境界是当时其他人望尘莫及的。对那种谁把谁摸动一下啊,什么谁把谁打个跟斗啊,在孙存周先生看,都属于小儿科——小儿们打闹的东西,他是不屑于这类功夫的。因此周剑南先生说孙存周先生的眼界高。

孙氏武学练就的是生死格杀的技能,其中创新和实用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张烈师兄讲,手里有把刀也好,手里有个纸片也好,都知道如何去运用,去战胜对手。这才是技击家。能够见物用物,才是技击家的真本事。

如今很难再有驼五爷、圆觉和尚这等功夫的人物,但是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孙氏武学的两个特征:就内而言,是修身复其本来之性体,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培养独立、自由、自在的人格。就外而言,就是培养生死格杀中的制胜能力。

然而培养生死格杀能力要过的第一关就是不怕失败,不怕死。孙叔容师姐说,当年孙存周先生在江苏省国术馆讲授武艺时讲,武艺家与人比武失利甚至死在对方手里都不是什么难堪的事,武艺家不敢与人比武,害怕失利,遇敌怕输、怕死,才是最难堪的事。这种人就不配练武。

所以,孙存周先生提炼的武术精神中,第一个要义就是凛然无畏。

追忆前人,是让今人看到当今武林中一些人的境界与前人的差距是何等的巨大。一些人唧唧歪歪捏造、吹嘘的那些东西又是何等的可笑和低俗!■

外一篇)有感于“以史料为基础”

●童旭东

6月28日在武术自由谈上发表了一篇《陈微明武缘遗事摘录》,之后感觉意犹未尽,故再絮言几句:

以史料为基础,通过对史料的甄别与辨析,讨论历史及其历史人物,这是谈论历史以及历史人物时要遵循的常识和基本原则。但是近几十年来,尤其是当代,已经鲜有如此探究武术以及昔日拳师者。当代流行的是肆意编造、以讹传讹,以谬传为据,进行所谓的分析,武术尤其是传统武术似乎已经成为假精、宵小、脑残们的欢乐谷……■

武术自由谈

武术是我们活动的平台

武术是我们联系的纽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