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是真的!(收尾篇)
最近以来,不少朋友在饭局上问我,你公号里那个《这回是真的》专栏,标题容易造成误解,好像以前说的都是假的,应该改改啦。
想了想,的确,当初看到印尼本地报纸,嘲讽中国投资“雷声大雨点小”,用怀疑的口气命题“这回是真的吗”?俺气不过,与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举事实讲道理,一口气写下了近30篇9万字的专栏文章,写的已经不少了,也该改改了,与时俱进嘛。于是决定,听人劝吃饱饭,从即日起取消这个栏目,和大家说再见。
大家别误会,老杜不是从此再也不写类似的文章,更不是辍笔,只是换一种方式写而已,为中资企业摇旗呐喊是老杜一辈子的想法和责任。
都最后一期了,总得说点什么。就以本人的一孔之见,再次见证一下中资企业目前在印尼的成就吧。
1、坐落在苏拉威西的青山工业园区一、二期项目顺利投产,目前镍的产能已经超过了印尼现有的年产能总和,明年不锈钢产业链的全部建成,将打破印尼不锈钢零产能的记录。
2、即将投产的山东魏桥工业园区,坐落在西加里曼丹岛,年产100万吨氧化铝打破了印尼该产品的零的记录,并为后续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分散在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的天津聚龙棕榈种植加工园区,已经拥有20万公顷种植用地、7万公顷种植面积和3个压榨厂,并在本地有了自己的品牌,实现了“一区多园,合作开发,全产业链构建”的模式。
4、海螺水泥位于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及爪哇岛三地六个项目,目前进展顺利,其中南加项目已经投产,其余将在今明两年完成。海螺不仅给当地带来2580万吨水泥产品,也给本地水泥市场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挑战。
5、广西五菱汽车在西爪哇的年产15万辆MPV汽车项目正在顺利进行,有望明年建成投产。这个项目的意义是它的进入恰逢美国福特的全面退出印尼市场,体现了中国公司的高瞻远瞩,也是面对日韩传统市场的大胆挑战。
6、相当一批在印尼2014年初禁矿的情况下进入印尼投资建设冶炼厂的企业,有的已经完工投产,有的还在建设之中。
7、还有一些早先进来的如新希望集团等参与农业、林业、渔业、建材合作等企业,已经站住脚跟,谋求新的发展。
8、在基础设施方面,以中国高铁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字头企业,在中国政府和银团的支持下,以政府融资、IPP直接投资、EPC总承包以及提供专业设备、技术服务等方式,在路桥、港口、电力、水利、石油化工、高层建筑等领域活跃在印尼各个岛上,正在从中国建造向中国制造转换角色。
9、以华为、中兴等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产业,以及以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电商和IT业,正在把新兴产业和中国创造带到印尼,给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10、还有一批中国的央企和民企,以广西农垦开发区为代表,看中印尼本地的房地产市场(含工业园区),或在寻找合作伙伴,或在四处跑马圈地,以迎合本地中产阶级的崛起和外国投资进入的需求。
11、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通过贸易等形式进入印尼。传统的电子、建材、工程机械等企业占领着越来越多的本地份额,中国产品正在逐步转向中国品牌。
12、同时也带来的一大批国产服务贸易的进入:从法律咨询到人才中介,从大型餐饮到速冻包子,从五金工具到物流快递,从地质勘探到翻译培训。。。中资企业的项目也给自己的同胞带来了一定的市场。
13、中资企业圈子越来越大。有官方背景的印尼中国商会总会下属的16个分会,目前170多家会员;当初的中华俱乐部只有一个500人的微信群至今已有三个500人的群;京津冀分会群一年前只有50人,现在已经近200人了,当初的印尼工程建筑群也从几十人到了近400人。同时还出现了各地区的商会、中国企业服务中心、中国印尼国际企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目前在印尼到底有多少新进入的中国人?其说不一,有说几万的,有说十几万的。总之,不少,而且越来越多!
我们也不必纠结印尼政府为何把中国投资总算得这么低了,只要有这些公司、人员和项目的存在和发展,就代表了中国的存在!
那位要问,这么多中国企业在印尼,都赚钱吗?盈利模式是什么?这个还真不好说,没有不盈利的行业,只有不盈利的企业,各庄儿的地道都有自己的高招儿。老杜介回就胆儿大一把,大的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大家就当做“杜”撰吧,千万别当做投资指南,演砸了俺赔不起。
中国目前在印尼的企业类别大致如下:
产能合作
产能合作是中印合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它很好滴把中国企业的优势和印尼本地资源和市场结合起来。
资源利用类是看准印尼丰富的资源,结合中国的优势产能和实际需求,符合印尼的经济发展规划,真正给印尼人民带来实惠,是最接地气儿的合作。市场占有类看中的是本地庞大的需求市场,以及劳动力成本等优势,把印尼当做生产和销售基地,并向周边市场辐射。
资源利用类的项目大部分都在外岛,符合印尼的产业政策,但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基础设施落后和物流成本奇高的问题。对国内对该资源依存度很高的企业来讲,努力把产能转移到印尼,避开国内残酷的竞争和暂时低迷的市场,有点从围城中跳出来的感觉,面对的是又一个庞大的崭新的市场,避开国外对中国产品的关税壁垒,真正实现了产业升级,从这一点来讲,投下巨资位置前移是值得的。这部分投资企业大部分以民营为主,原因不说自明。
市场占有类看重的是本土和周边庞大的需求,比如水泥和汽车。可以说,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目前把各种产业链中任何一环拿到印尼来基本都是大鳄级的。这方面企业想要挣钱,一要考虑已有的同业(包括外资和本地)竞争,二要考虑工艺不能太落后。不要以为印尼相对落后就什么廉价的东西都可以接受,比如摩托车、家用电器等,他们就是不买便宜货。我们是长期投资,不是短期贸易,口碑不好可以撤出。有些东西可以简单起步,但一定要长远规划好,免得成夹生饭。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印尼的人口红利还是很有诱惑力的。一个中国工人来这里每月至少要10000元人民币,还不算机票和签证费用,而本土工人只要1/3之一就够了。技能不足可以培训,时间久了优势就可显现出来,多用本地工人是不二的选择。但这里也有一个文化方面的民心相通问题,这里就不赘述了。
基建设施
参与印尼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又一台重头戏,这方面“中”字头的企业是“头牌”。
首先是IPP独立投资电站这一类的带资建设,我们投资、建设、管理、运营若干年,期间把电卖给PLN(印尼国电公司),我们从中收回成本,获得收益。与其它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相比,这类投资,回报有历史可查,操作有法律约束,可研有数据可算,下家有用户接单,相对是最稳妥的合作选项。竞争点就是看电价多少了。
像路桥方面的投资就有点麻烦,靠卖票,票价都是虚的;靠收费,在中国都赔钱,别说这里了。只有在沿线周边土地开发还有一些价值,但又得投入资金开发建设。我们这类的项目还得向某些西方国家学习,配套建设,精准投资。比如一条公路,我们修完干线就打道回府了,人家接着把辅路一直修道各家大门口,顺便还把上下水解决了,这钱花的就值了,深得民心,还可以有偿收费,一举两得。
因此,把我们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尽量打包,让个体单独的项目集成发展,可以增加投资回报,弥补一些损失,但这需要顶层设计,协调发展可不是一两个企业所能左右的了。
EPC总承包等是老段子了,历史证明只能挣一点辛苦钱。就这印尼政府还设置了一些障碍,比如3000万千瓦的电力规划,其中约占1/3的PLN独立招标的项目设置了国家门坎不让中资参合。但我们并不是没有机会,可以设备供应商等形式参与。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赚钱才是硬道理。但要注意的是汇率风险,以前我们吃过不少这方面的亏。
再说说地产开发。随着印尼对歪果仁购房政策的日益明朗,不少中资开发商进入印尼。值得注意的是印尼的开发商品牌意识很强,很多本地人也接受这一点,几个有名的楼盘不用怎么推销就卖出去了,而一些中小开发商则没这么好运。产品定位也很重要,是高档公寓,还是联排别墅,亦或是经济适用房,根据自己情况选定。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地段,概括讲雅加达北部和东部土地已基本枯竭,南部和西部还有发展前途。万丹省和泗水附近等也是不错的选择,地皮相对便宜(非工业园区附近)。顺便吐吐槽,别国为了吸引外资,都是买房置地给长期居留许可,而印尼这个奇葩的国家是先必须有长久的身份才能买房,还不能买便宜的,长久不在印尼的政府还要收回。这些我们的开发商们要注意异同,用户定位要准确,别一听说对外资放开就糊里糊涂进来,一脚陷进去拔不出来了。
贸易服务
中国印尼之间的贸易由来已久,去年虽然因各种原因没有达到理想的800亿美元,但街头巷尾充斥着中国的产品说明:更多的国货来了。
有些商品,如水泥,钢铁等,给本地市场带来很大的冲击。政府在本土企业的强烈不满之下,时不时出台一些反倾销措施,都不带事先通知的。很多中国做生意的中国老板,来这里掐指一算,同样的东西,两地的价格差别如此之大,以为机会来了,大手笔进入,事后才发现并不那么如意。印尼的几大类商品基本都掌握在利益集团手里,后来者很难从他们手里分一杯羹,你怎么算账他也比你卖的便宜还赚钱。经销商们也早已适应了传统的营销手段,对中国老板的那一套很不适应。而中国商品要想长久占领本土市场,忽视经销商的作用不容易成功。目前有一些中国企业正在做一些有益的尝试,从销售、付款、服务等方式改革,希望能闯出一条新路来。不管什么方式,假冒伪劣,低价竞争,忽略售后等都是不可取的。小型公司为已在这里扎根的中国投资企业配套服务也是一种选择,首先这样的采购企业也要有些情怀,别一味地向同胞压价,同时也要注意别把中国的债务链习惯带来。其次供货的企业也要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和完美的售后服务,借船出海,取得良好的口碑后再谋发展。
电商在中国已经很成熟了,培养了一大批剁手一族。在印尼,这样的剁手族还不多。在印尼做电商难点是:上架商品少,支付手段少,物流费用高,传统的以购物、休闲、会友、餐饮、避暑为主题的MALL文化和星罗棋布的ALFAMART、INDOMARET小超市很难被打破垄断。但总体上讲,电商在印尼还是大有作为的。
其它小一些的服务型贸易,依附于传统和新来的华人华侨圈子,从小起步,挣点小钱还是可能的。还是接受传统的观点:历史上华人华侨在这里受苦受难,百般挫折,仍然还是不想离开这片热土,为什么?一定有它的道理。这里面涉及的内容太多,实在不好说清楚。
啰啰嗦嗦又写了不少,总之,目前在印尼,挣大钱不易,投资需谨慎,且行且珍惜,同胞应抱团,上下齐努力。最后一句话:祝愿我们的中资企业都能够在印尼站住脚,发大财,交好运,这,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