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的始作俑者到底是谁?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千秋远
说起“五胡乱华”这事,在中国历史上,那绝对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血泪史。一千多年的中原大地从没见过这么多风俗、语言、习惯完全不同的蛮族,此前所有的国际规则、外交辞令统统行不通了,换句话说中原大地“变天”了。
说起这段黑暗史的来源,就不得不提始作俑者——西晋司马家,以及司马家在统一全国过程中挖下的两个大坑:
大坑一:辽东迁民
辽东之战,堪称司马家的高光时刻,但此战的胜利也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三国中最强的曹魏政权雄踞北方,疆域辽阔、民丰物阜,可是有些边缘地带,却无法做到真正的统一管理,比如辽东地区。
这地方确实比较远,但在汉朝时期,大汉天威之下,辽东一带甚至朝鲜半岛,都妥妥的服从中央管理。
可是到了三国时期,曹、孙、刘大家都在忙着抢地盘,对边缘地带的控制力就弱了很多,辽东的公孙氏趁机独立,当起了一方天地的土皇帝。
客观的说,辽东公孙氏在创业期干得还不错,尤其是公孙度、公孙康父子两代,向东狠揍高句丽,向西击败乌桓,向北震慑北方游牧部族,妥妥的一方豪雄。
曹操在世的时候,辽东掌门人公孙康很识大体,绝对的地方服从中央,甚至把来投奔的袁尚、袁熙宰了当投名状,送给曹操。即便天高皇帝远,大家面子上却还过得去。
可是到了公孙家的第三代公孙渊,小娃娃没见过什么大世面,感觉自己辽东这块地很大、自己手下的兵将也很勇,震慑天下曹操也先后死了,公孙渊内心开始急剧膨胀,自称燕王。
殊不知他这一膨胀,却惹来了这辈子的煞星——司马懿,无论辽东势力多强大,城墙有多坚厚,司马懿充分发挥死磕精神,硬是把公孙渊困得崩溃,从此辽东公孙氏除名。
这份功劳很大,给司马家挣足了资本。可是征服辽东之后,司马懿下了一条命令:迁民。
这一带本来这就是咱中国人自己的国土,生活了大量的汉民,可是司马懿却觉得这地方天高皇帝远,实在不好控制,为了一劳永逸、永除后患,那就干脆的全部迁走,放自己眼皮底下看着。
于是,辽东百姓四万户全部迁到内陆。而这导致汉族在辽东的控制力几乎达到了——冰点。此前被打压的高句丽死灰复燃重新控制朝鲜;而北方游牧民族更是开始野蛮生长,再无拘束,白山黑水之间的威胁正在悄然滋长。
大坑二:分封制
中国历史,尤其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早就证明“分封制”这事不靠谱,绝对是祸乱之源、灭国之根,可司马家咋就偏偏学坏不学好呢?
没办法,历史的车轱辘已经滚动到了新时代,这个时代诞生的新挑战——“九品中正制”。
这个“九品中正制”,就是把全国的人才划分等级,作为公务员任免、选拔的基础,现在看感觉不靠谱吧,但这比两汉时代的察举制,应该还算是一大进步,这不仅让世家子弟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也让寒门子弟看到了一丝希望曙光。
可对于司马家而言,这绝对是一柄双刃剑:
一方面,司马家之所以能够夺权上位,就与这个九品中正制分不开,有道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司马家能够一票一票的集体当官、出将入相,就钻的这九品中正制的空子。
而另一方面,司马家崛起的同时,其他世家大族水涨船高,也顺势崛起了,比如贾家、卫家、杨家。司马家是怎么夺权的,他们自己非常清楚,所以其他世家大族的崛起,司马家后脑勺有点发凉。
不得已之下,西晋武帝司马炎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分封同姓诸王,用诸侯王的权力来平衡世家大族的权力。
这样一来,一边是诸侯藩镇掌握地方权力,一边是世家大族掌握中央行政,互相平衡。一旦掐起来,皇帝还可以出面震慑嘛!即便最后地方取代了中央,那也是肉烂在锅里,还是司马家的天下。这看起来就很美好。
安排完这些后事,司马炎一蹬腿就闭眼了。但这只是司马炎的一厢情愿:中国古代无数事实证明,如果你这个中央皇帝厉害的话,什么诸侯王,什么世家大族,全都震慑的住!可反过来,如果皇帝是个草包,诸侯和士族,那是一个也管不了。
很不幸,这一条规律,在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白痴皇帝司马衷继位之后,既管不住自己的本家亲戚,也管不住世家大族。
结果就是世家大族先自相残杀,差不多之后,诸侯王轮番上台表演,都想登上九五尊位玩玩,大家玩得是不亦乐乎。可悲的是司马家的雄才大略好像都被前三代糟践完了,到了司马衷这一代,就几乎没一个出彩的,全都是鼠目寸光、贪图小利的庸才,杀来杀去也没分出高下,最后甚至请来少数民族助阵:匈奴人、鲜卑人、羌人、氐族人、羯族人,这便是五胡乱华。
至于这场乱局的始作俑者司马家,“八王之乱”之后元气大伤,整个中原烽火遍地,到处都是异族旗鼓。司马家的皇帝基本就成了摆设,再无立足之地。于是在西晋最后一个皇帝司马邺也被匈奴抓走之后,司马睿急不可耐的称帝,与胡人划江而治,建立东晋,大批世家大族衣冠南渡,至于黎民百姓,不好意思,别说衣冠了,连肉都被胡人给吃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