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简忆一生》郭金龙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序言
  退休后,没事了。回忆起一生的每一个细节,若隐若现,觉得这代人经历坎坷,很有戏剧性。
  我属于“50”后,可以说“50后”是全世界最不同寻常、最折腾、也最乐观的一代人。
  这代人经历了各种磨难、参与了各种运动,被时代所改变,也改变了这个时代。生命最黄金的几十年在徘徊不定、犹豫不决中度过。一生下来就吃上了共产主义食堂的大锅饭,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吃过野菜,吃过树皮、树叶。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饥饿。
  初中、高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所冲击,不得不中断学业成为“红小兵”,当了“红卫兵”。上学也是没有正式课本、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初中不设地理课、不设历史课、不设英语课。
  在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城里人上山下乡,农村人在原籍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于是,放下书本,扛起锄头在农村创造着奇迹。
  这代人因为受战斗年代的奋战所激励,很渴望穿上军装成为英勇的战士。即使当不上兵,也以穿上一身没有帽徽的绿色军衣为荣。
  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代人一齐迫不及待地涌上了高考的独木桥。为了照顾“文革”中耽误的一批人,当时考大学年龄放的很宽。为圆自己的大学梦,有的已成了家,孩子也上了学,自己又去参加高考;有的女同学怀着高月份的身孕也奔赴考场,场面动容又动心。由于当时招生名额很少,说百里挑一实不为过。
  进入婚育年龄,这代人正好又赶上了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政策,他们把精力集中放在了独生子女的培养上,于是才有了现在很多优秀的“80后”。
  到了八、九十年代,又碰上了企业改制,大批员工下岗再就业,为生存再拼搏。为顺应潮流,他们没有造反、没有罢工示威,为国家分担了忧愁,同时也造就了这代人的坚毅品质。
  回忆这代人的一生,从生根开花的初衷到下乡回乡的接受改造,从一代青年特有的雄心壮志到一无所有的惶惑,从无奈迈出校门到寻找千姿百态的归宿,从恢复高考到改革开放的震荡,历史给这代人出了一道道难解的命题。在解答这些命题的过程中,有在艰难中的求索,有在逆境中的崛起,也有放弃求索的夭折与沉沦。几十年中,一代人跨越了两个时代,历尽了人间的苦辣酸甜。因此可以说,我们这代人对历史、对未来、对民族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现在,这代人已经退休,正好赶上了高科技迅速发展年代。大多数还身体健康,精力充足,不愿去面对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折腾了前半生,退休后好日子才刚刚开始,所以很想去弥补年轻时应该享受的一切快乐生活。于是:有的跳起了生动精彩的广场舞;有的拿起了单反相机,捕捉生活的美好片段;有的在电脑前修图做视频,享受4G、5G的奥妙;有的背起挎包走向世界去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有的拿着拐杖参与了爬山旅游的户外行列;有的学开车,自驾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去填补青春日子里缺失的一个个空白。
  想起了这一切,我辗转反侧,回忆了自己的一生也有类同经历。为了便于好看易读,我把长句截成了短句,拿起笔记下了自己的一生。
  郭金龙
  2019年3月
  于山西省太原市
  简忆一生
  1
  六十年前,
  伴随着整顿和巩固农业合作社,
  我来到了这个世间。
  生下我不久,
  母亲却身患重病,
  使我无缘品尝母乳的甘甜。
  是我的二哥抱着我跑遍全村,
  踏进百家门槛,
  吸吮了百家乳汁,
  才有了我的今天。
  在婴幼儿时期,
  就吃上了人民公社共产主义集体食堂的大锅饭。
  接着,
  一九五九到一九六一,
  由于大跃进的放火箭、放卫星,
  生态遭到了破坏,
  引发了自然灾害的三年。
  期间,
  全国上千万人饿死,
  农村更是远不及城市,
  出现了妻离子散、逃荒讨饭的混乱局面。
  当时条件是,
  天灾人祸、外乱内患。
  我能在这种逆境中存活下来,
  真可谓万生有幸,
  得到了苍天保全。
  这,
  就是我的童年!
  2
  五十年前,
  一九六九年。
  十年内乱还在持续,
  但两派武斗已经平息,
  全国大联合得以实现。
  日子看似平静,
  却蕴藏了长期的冷战!
  我坐在了两年制的初中课堂上,
  认真听讲着,
  农业基础知识、
  工业基础知识、
  以及简单的数理化。
  尽管如此浅薄,
  尽管当时上大学不用考试,
  我还是努力学到最好,
  学到淋漓尽致,
  学到方方面面。
  因为,
  我深信,
  知识总会有有用的那一天;
  因为,
  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政党,
  无论哪一个朝代,
  不会被文盲统治政权。
  一九七一年,
  教育制度稍有回潮,
  上高中不仅要推荐,
  还要有考试把关,
  这样,
  我能够上高中就成了自然。
  一九七二年底,
  结束了两年的高中生涯。
  当时的教育制度,
  仍然是下乡上山。
  于是,
  我不得不放下书包、扛起锄头,
  走向地头田间,
  去广阔天地,
  接受贫下中农考验。
  那一刻,
  心潮的颠覆,
  只有自己知道,
  既无奈又无助,
  好像此生,
  再也与学校无缘。
  那时候,
  找工作靠指标,
  上大学靠推荐,
  初中生可以上北大,
  不会解方程,
  照样上清华。
  一时间,
  各行各业,
  整个社会,
  都被“读书无用”所弥漫。
  我曾一度仿徨过、犹豫过、反思过、失望过,
  期盼这一状况,
  何时会改变!
  在放下书本的六年多时间里,
  也如实接受了很好的再教育,
  和贫下中农打成了一片。
  时年的家乡,
  正值水利建设大发展。
  我先后参与了挖掘团结、金牛山、南谷洞等水库的修建。
  可欣慰的是,
  在广阔天地,
  也为家乡、
  为水利事业、
  做出了一点点贡献。
  3
  四十年前,
  一九七九年,
  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年。
  殊不知,
  对我来说,
  既是极不平凡的一个年代,
  更是人生命运的转折点!
  任何一个平凡之人,
  你再有雄心壮志,
  也走不出政策的边缘。
  你只是祖国浩瀚大海中的清水一点,
  只能在大海中随波漂流,
  渐行渐远。
  直到一九七六年,
  才结束了文革的混乱局面。
  一九七七年,
  十届三中全会上,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露面。
  同年,
  恢复了中断十一年的高考,
  使千万莘莘学子看到了希望的蓝天。
  终于,
  一九七九年,
  等来了梦寐以求、期盼已久的高招考场,
  盼来了能参加文化知识的考验。
  可幸的是,
  在林县东姚考场四百多考生中夺冠。
  从此,
  实现了人的一生梦幻,
  还戴上了恢复高考后的“新三届”桂冠。
  在离开学校近七年后,
  又一次坐在了久别的课堂,
  重新扬起了学习的风帆。
  接着,
  是学习、工作,
  步入了正常的人生轨迹之椭圆。
  一九八三年,
  我成了家。
  这之后,
  又添了一双可爱的儿女,
  可谓幸福美满。
  但是,
  天有不测风云,
  就在我刚从学校毕业、面临成家、安排工作之际,
  母亲由于积劳成疾,
  身体上检查出了最可怕的不治之症,
  且为时已晚。
  为了减轻母亲病痛,
  用上了当时最好的药,
  使母亲生命尽量延缓。
  我们兄妹几人,
  毫无理由地腾出时间,
  轮流侍候母亲,
  减轻病魔的折磨,
  使她安然度过晚年。
  然而,
  尽管儿女们百般努力,
  也束手无策,
  在患病两年后,
  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从母亲生病到最后,
  我几乎是看着母亲,
  一天天在消瘦,
  一天天离开我们很远、很远。
  转瞬间,
  失去亲人,
  痛不欲生,
  肝肠寸断。
  现只有,
  说不出的孤独感,
  说不出的失落感,
  说不出的寂寞感。
  只觉得,没有了依靠,
  没有了希望,
  没有了家的温暖。
  忆往昔,
  情感几近崩溃,
  心中空白一片,
  惟天地茫茫然。
  看今朝,
  家门屋脊犹在,
  不时问问自己,
  才会深深体验。
  4
  三十年前,
  我从工作了七年的乡下,调回了城关,
  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初有好转;
  与多年分居的家人一起,
  得到了团圆;
  一双儿女也随之就读了市直学校,
  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满足了在教育子女上的最大心愿。
  因为,
  我深受了求学的艰辛,
  经历了不能上学的灾难;
  所以,
  盼望子女能进到好的学校,
  就成了一种奢望和心愿。
  一九九四年,
  单位集资建房,
  从此一家人结束了长期借房租房历史,
  有了自己的家园,
  住上了所谓现代化的单元房,
  安居乐业,
  幸福满满。
  于是,
  有了房子,
  把年迈的父亲接到了县城,
  让老人家与我共同分享城市的楼上楼下、
  电灯电话。
  一九九五年,
  由于父亲年事已高,
  加上疾病缠身,
  劳苦了一辈子的父亲,
  也离开了人间,
  到了世界的另一边。
  至此,
  世界上最爱我的双亲都走了,
  我一时间不知所措,
  心中再一次茫然。
  因为他们牵挂我太深了,
  因为他们对子女付出太多了,
  因为他们付出不求回报,
  因为他们吃苦没有怨言。
  此后,
  我遇到任何事情,
  没人去借问,
  没人去商讨,
  只有自己问自己,
  自己的事情自己办,
  这才真正懂得了什么叫责任和承担。
  5
  二十年前,
  从父母双双离世起,
  兄妹几人失去了共同的家园。
  这时,
  我才理解了父母在家就在的真正内涵。
  此后,
  我开始经营起了自己的四口之家,
  挑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
  时光荏苒,
  转眼到了2001年。
  妻子不幸又患了脑梗,
  导致半身轻度偏瘫。
  那时,
  两个孩子还在上学,
  家庭和工作诸多事情又一下子又摆在了面前。
  好在我勇于面对现实,
  鼓起勇气,
  逆境而上,
  生活的信心未减。
  就这样,
  工作没有落下,
  孩子学习没受到影响,
  一切秩序井然。
  2000年、2007年,
  一双子女相继跨进了大学门槛。
  尽管生活有点艰苦,
  心灵深处却分外甘甜。
  我坚定一个信念,
  生活一定会靓丽灿烂。
  6
  十年前,
  妻子已经退休,
  子女都上了班。
  2013年,2015年,
  儿子女儿先后成了家。
  接着,
  孙女外孙女又降世人间。
  为此,
  传统的人生轨迹自认为得以圆满。
  曾记得小时候的幻想:
  追逐求学梦,
  骑车去上班,
  生活走进城,
  都得到了实现。
  7
  今天,
  我已经退休。
  为了适应新的环境,
  对多年一贯的生物钟开始进行拨转。
  退休前,
  忙于奔波,身不由已;
  退休后,
  有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不愿被称做老年人,
  过所谓的老年生活更不情愿。
  职场的退出,
  这是上苍给自己的豁免。
  但年轻心态还在,
  既不能老而弥痴,
  也不能老而弥偏。
  要打破生命的固有秩序,
  力争实现年轻时无法实现的梦幻。
  好好度过后半生,
  改变传统的老年观念。
  生活酸甜苦辣,
  人生起起落落,
  自古皆然。
  仔细想想:
  从小到大,从大到老,
  人的一生就是在折腾,
  就是童话、神话和笑话。
  小时候,
  比学习比成绩,
  上了班,
  比职称比收入,
  一生就是在比攀。
  静下来想一想:
  过去的就是在玩游戏,
  就是在挥洒一生的每一个时段,
  现在才开始了属于自己生活的一片天。
  如今,
  这也不比,
  那也不比,
  就是要比谁的心胸更广宽,
  比谁能走到海角天涯。
  因此,
  我选择了运动,
  选择了旅游、走步和爬山。
  去年大学同班同学聚会,
  三十人中已有两人撒手人寰;
  今年搜集了高中同班同学的信息,
  五十四人中就有十人离开人间。
  为此,
  我的心中异常沉重,
  为同学的青春早逝深深遗憾。
  于是,
  如梦初醒:
  任凭风云变幻,
  看淡世间繁华。
  无论工作生活,
  适应能屈善忍,
  装聋装瞎装哑。
  切记好好活着,
  活着就是幸福,
  活着就是平安。
  虽然不再年轻,
  真的不想老去,
  也不敢老去,
  更不愿步入暮年。
  因为,
  两个孙辈,
  还在牙牙学语,
  正处在欢乐的幼年。
  我最大的心愿是,
  亲眼看到孙女外孙女学业有成,
  亲眼看到孙女外孙女披上婚纱。
  退休后,
  应儿子之邀,
  我和妻子来到了山西太原。
  看着孙女笑靥如花的小脸,
  心情自得怡然。
  8
  十年后,
  2029已进入古稀之年。
  可我觉得,
  对生活对生命还寄于无限希望,
  根本不去考虑死亡的概念。
  但愿:
  饮食标准不会减,
  身板挺直腰不弯;
  同学朋友常相邀,
  不断聚会把面见;
  爬山走路和旅游,
  坚持运动好习惯;
  健康身体要保持,
  淡泊富贵享荣华。
  9
  二十年后,
  2039已是耄耋之年。
  相信那时的科技,
  会跃上新阶段:
  生物科学与时俱进,
  基因工程会有新发现;
  寿命的不断延长,
  已不再是神话。
  我的理想是:
  全国到处可以走,
  一览祖国好河山;
  分享科技新成果,
  生活普遍现代化;
  自己生活自己理,
  不给儿女添麻烦;
  金钱瑰宝由它去,
  唯有健康是本钱。
  届时,
  孙女外孙女也该踏进了大学的门槛,
  我也该心境平静地去享受回忆、
  去享受生活、
  去自得其晚年的温暖和平安。
  10
  三十年后,
  2049祖国进入了第一个百年。
  那时会是什么状况,
  我真的不知道,
  但坚信明天总比昨天好,
  生活将会更灿烂。
  如果那天我还在世,
  也到了向百年冲刺阶段。
  希望是:
  耳不聋,眼不花,
  身体依然能动弹;
  朋友来往会减少,
  面对孤独亦坦然;
  放宽心胸随它去,
  生活一天算一天;
  生死规律不可抗,
  是走是留均无憾。
  那时:
  子女也已退休,
  孙辈事业有成,
  一切依照自然规律,
  任其去发展。
  11
  四十年后,
  2059请问苍天,
  我真的还能在吗?
  答案谁也不知道,
  只能听命随缘。
  如果还能在世,
  也只能是奇迹出现。
  待到离开世界的那一刻,
  请晚辈们准备一堆纸钱,
  将我的名字融入青烟。
  让灵魂伴随着烟云,
  飘向万里长空,
  去俯视奥妙的寰球,
  去一览曾经的人间。
  附一
  我的求学路
  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77级、78级、79级大学生,以区别于“文革”期间66届、67届、68届“老三届”中学生,而特定为“新三届”大学生。所以用一个高考历史上的关键词来确定自己的身份,我则属于“新三届”大学生。也就是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终于圆了我梦寐以求、日思夜想的大学梦。
  也不知是天性,还是后天的灵感,我自上小学一年级至大学毕业,一直把学习当成一种爱好,一种兴趣,从来没有把学习当成负担。从1963年上小学到1982年大学毕业20年的求学路上,学习成绩一直位前,很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器重。
  我的大哥、二哥“文革”前考上学参加了工作,我三哥1967年初中毕业正值“文革”盛期,由于当时上高中不用考试而是凭村里推荐,十分遗憾地被拒之在了高中的门槛之外。到了1971年我初中毕业,教育制度稍有回潮,各地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要从有实践的工人农民中选拔学生,称之为“工农兵”大学生。初中升高中恢复了考试,我庆幸考上了林县六中。那时起,我立志要考上大学。为我,同时也为我的三哥同圆大学梦。
  回村以后,受“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口号影响,脚踏实地地融入了农村这个革命的大熔炉。那时,上大学根本不用考试,不需要什么文化知识,就是靠各级的层层推荐。当时,我怎么也想不通交白卷为什么能上大学?知识为什么越多越反动。但我坚信,时代要进步、科技要发展,不重视文化知识的景况绝不会长此下去。
  1977年伟人邓小平主管教育和科技工作,首先对高考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1978年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恢复了中断了十一年的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压抑了十一年的莘莘学子终于能参加全国高校招生的统一考试,有了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我也和全国众多的求学者一样,终于盼来了能参加考试的资格,决定上考场搏一搏。殊不知在那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里,作为生产队里的主要劳动力,大小队是不允许你在家脱产复习功课的。只有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夜里翻看书本。
  转眼到了1979年4月底,距高考还有两个多月,决心参加高考的念头悠然而生。于是我白天参加劳动,晚上挑灯夜战看书,熬得面黄肌瘦。正巧我二哥从山西回家探亲,他说,人一生中的机会有限,跟我出去找个高考辅导班学习一段吧。我当机立断,去给生产队打了个招呼,用三尺见方的小白布单包裹了高中的几本书,于4月30日踏上了去山西的求学圆梦路。
  到了那里,求人介绍进了一个高考辅导班。由于辅导班学生太多,经常因自己不是本地人被“请出教室”,在窗外听讲。回忆那近两个月的学习,可以说没有白天、黑夜之分,没有一日三餐之规律,什么时候困了就睡会儿,什么时候醒了就看书,什么时候饿了就吃点,真可谓废寝忘食。
  6月下旬,要回家报名参加考试了,在山西工作的三个哥哥一同送我到火车站,给我鼓劲,给我增添信心。我带着把所有压力转变成的动力,踏上了回家参加高考的列车。记得十分清楚的是在列车上我拿着高考资料在看时,引来了无数个陌生旅客的惊奇眼光。
  1979年7月7日,天气很热。我如愿以偿,终于盼来了等了近七年的这一天。当天早上,我很早就起了床,母亲给我准备了可口的早饭,我借了邻居家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带了一条手绢、一支钢笔,就这样带着自信、带着压力驶向了离家约十里的林县高考东姚分考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幸运的是我高考被录取了。当年全国高考录取比例是29:1,东姚分考场共440名考生,可幸的是我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终于圆了我和我三哥的大学梦。尽管我考的分数不高,但就凭那时我们在乡下的教育水平,我也知足了。当时,离我高中毕业已近7个年头!7年中,我看着一个个同学有的被推荐上了大学,有的通过各种渠道参加了工作,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我挣扎过、愤恨过、也曾无数次流过辛酸的泪水!可是,在那靠推荐上大学的年代,哪会轻易轮到一般的农家子弟呢。
  由于我对高考太渴望了,所以我对子女的学习也就比较关心,十分庆幸的是,我的一双儿女也都走进了本科院校。
  40年前的那一场考试,至今回忆起来仍记忆犹新,它将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长河中。因为那场考试改变了我的命运,因为那场考试圆了我哥俩的大学梦。
  40年后,我的大学同学中有的成为了名家、教授,有的在政府部门担任了要职,当然也还有一小部分像我这样在基层默默无闻地工作了大半辈子的普通者。但毋庸置疑,在撑起共和国大厦、主宰国家命运、改革开放发展的历程中,不乏有我们“新三届”大学生做出的奉献!
  附二
  母亲的最后岁月
  偶尔一天,我翻阅了日记里有关母亲病情记载的详细情况,勾起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于是我回忆整理了母亲从得病到最终的全部日记,以此作为对母亲的永久记忆。
  我的母亲1913年8月22日(农历癸丑年七月二十一)出生于林县东姚区西良村一个农家,1931年11月与我父亲成婚进入郭氏家门。
  1982年
  8月18日我去安阳农校领取毕业分配通知书,和母亲一同去安阳我大姨家看望年迈的大姨。
  9月2日(农历七月十五)听我姐讲,母亲曾说过吃饭吞咽不利。
  11月9日我带母亲去东姚卫生院透视检查,可不巧当天卫生院停电,未能检查。
  11月10日我和弟弟带母亲到县人民医院透视、拍片检查。下午3点半弟弟和母亲回家,我下午4点去医院取结果,确得到了最可怕、最不愿得到的消息:贲门癌晚期。肿瘤在胃小弯有8cm长,向胃内突出4cm×6cm大小。一瞬间,我昏天黑地,不知所措。母亲还没过上一天好日子,就这样患上了不治之症。当即让医院开了3瓶冬凌草糖浆、2盒癌敌针剂。回家让母亲先维持治病。
  11月19日晚我二哥、三哥从长治专车回来,路经茶店与我一同回家看望母亲。
  11月20日大哥也回来。晚上,我兄妹6人在老家南屋商议母亲的治疗方案,都失声痛哭,以此发泄悲伤,思念母亲。此时的病情,既不能做手术,也不能烤电化疗,只能用最新的抗癌药和补充营养,提高身体的抵抗能力。
  11月21日我和二哥去县医院再次征求医生意见。又买了2瓶呋喃氟尿嘧啶、2瓶冬凌草糖浆、3包葡萄糖粉。11日至20日用了10天癌敌,暂停用。又加服了麦乳精等营养品,每顿还能吃一小碗软的食物。因孩子们都在场,母亲情绪还比较好。
  11月23日只喝呋喃氟尿嘧啶,喝4瓶一个疗程,停用几天。
  12月4日我从茶店回家,在家停了4天。母亲持续服用呋喃氟尿嘧啶,症状有所减轻。
  12月26日呼吸感到困难,身体疲倦,有胸闷感觉。只服用冬凌草糖浆。
  12月30日我去县医院给医生谈情况,又加开了VB6和VB4、沙肝醇等药。
  12月31日带母亲去东姚卫生院化验血象,白血球6800。所以再用10天冬凌草糖浆后继续服用呋喃氟尿嘧啶。症状是,吃饭仍不顺利,呼吸有困难。
  1983年
  元月8日母亲肚皮有肿胀现象,呼吸困难,面条基本不能吃。
  2月3日停服VB6和冬凌草糖浆,只服用呋喃氟尿嘧啶。肚疼加重,小肚也出现疼痛感,吃饭不如以前。
  2月8日(腊月二十六)在长治的几个哥嫂和其孩子们共11人都回来看母亲,母亲看来比较高兴。
  2月11日肚疼较重,服用一包烂积丸,腹泻后疼痛减轻。停用呋喃氟尿嘧啶,又注射癌敌,服用沙肝醇。为防止白细胞减少,又加服VB4,症状稍有缓解。
  2月22日带母亲到县医院去复查。上午透视食道并拍片,下午又透视胃,医生说没什么大问题。
  2月23日又在医院做拉网检查,结果还是有少量癌细胞。故又服用第六瓶呋喃氟尿嘧啶和VB4、沙肝醇。
  2月26日肚皮又有肿胀现象,故停服药5天,让休息内部器官。
  3月3日停药几天,又开始服药。
  3月19日只服用呋喃氟尿嘧啶,停若干天,再服冬凌草糖浆。贲门部位有疼痛感。
  4月10日晚7点50分,我在茶店接到东姚工商所电话,说母亲病重。于是我4月11日早赶回家中。病情加重。
  4月29日停药一段时间,每日疼痛不止。
  5月7日又服用呋喃氟尿嘧啶。用手可摸到母亲肚里有硬块状。
  6月5日停服呋喃氟尿嘧啶。改服用二哥从郑州买的抗癌新药,十天一疗程。
  6月30日吃了20天抗癌新药,疼痛有所减轻,吃饭还很困难。
  7月16日又服用了猴头菌片和Vc片。我让同事去郑州又买了一疗程抗癌新药。
  8月1日再服用呋喃氟尿嘧啶。
  9月6日吃饭阻力加重。
  10月1日之前吃了县医院胸外科医师开的5份中药,基本无效。国庆节二哥回来又去县给母亲做了透视。结果是食道畅通,贲门癌继续发展,胃底有软组织肿块。当即开了三溴合剂、胃酶合剂、葵核针。又请县社宋医生开了5份中药。
  11月7日服用上述药后,还能吃点饭。
  12月6日母亲又一直腹泻,去西北泉买了两付中药治疗腹泻。
  12月14日母亲吃饭基本停止。当天给输了3瓶液,加了Vc、VB6、庆大针3盒。已不能起床。
  1984年
  元月15日又出现大便干结。专程去县买了甘油栓,用后有所减轻。吃饭已停止,给母亲喂些核桃和红糖。
  元月27日(腊月二十五)让弟弟看着母亲,我去东姚工商所照看患妊高症临近产期的妻子。
  2月1日(腊月三十)二哥在家侍候母亲。
  2月19日母亲身体发烧,只能喝几口汤。服用止痛片,疼痛难忍时打一针杜冷丁。
  2月22日下午用了半支杜冷丁,晚上又用了半支。两天几乎没有进食,让喝了点蜂蜜。
  2月24日大便次数增多。下午4点半,我和姐姐在母亲跟前,母亲让姐姐去衣柜里拿出我结婚时收的礼品,让我放好。并嘱咐说:以后长林结婚时要给他一个被子面,邻居给你上礼的,要记着给人家还礼。此时,母亲意识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向我们交待后事。
  2月25日上午喝了一小碗汤,晚上9点前,母亲对我说:“我不行了,给我穿上衣裳吧。”9点后母亲哭着说:“我大便到炕上了,”其实是大便出了血。当即,我们姐弟4人给母亲穿上了裤子。而后又仰卧睡着了。
  2月27日早8点便血一次。8点半握着我的手对我说:“给我扎一匹马,让你哥哥回来吧。”早上给穿上裤子,晚上又脱掉了,下午喝了点糖水,夜里又喝了三、四口。
  2月28日凌晨2—5点便血3次。到下午精神又清醒,喝了半小碗汤。
  2月29日凌晨便血2次,上午喝半碗汤,吃了两个软柿子。
  3月1日此前一直打杜冷丁止疼。下午2点又注射强痛定和爱茂尔各一支,晚上8点又注射异丙嗪和杜冷丁,手脚都有肿胀。
  3月2日全天昏迷不醒,凌晨大便3次。下午1点半注射爱茂尔和强痛定各一支。晚上8点40分服次苍片3片止泻。醒来时,又让给穿裤子,但没有给穿。
  3月3日早上大便一次,下午1点喝痢特灵2片、次苍片2片。中午喝一小碗汤。
  3月5日两天只喝葡萄糖水,每天打2支强痛定和爱茂尔,还有半支杜冷丁和半支异丙嗪,继续服用次苍片。每天又服一片克尿塞,让利尿消肿。
  3月7日注射2支强痛定、2支爱茂尔、半支杜冷丁、1支异丙嗪。下午喝了半小碗汤。
  3月8日中午和下午喝了3片苯巴比妥,大便带脓,次数多。
  3月10日2点昏迷,让给穿裤子,后又大小便。让给穿上袄,8点又让给穿上鞋。
  3月11日5点母亲让给抽去了炕上的毡子,并给穿好了衣服。凌晨大便5次,右手肿胀厉害。上午往长治拍电报,让两个哥哥先回来。
  3月12日肚里烧的厉害,开始说胡话,只喝了几口糖水。
  3月13日神志昏迷,又给打了针。二哥从长治回来了。
  3月14日上午母亲有气无力地说:“我难受的不行,让你哥回来吧。”后又说(说不清)让长林回来吧。这就是母亲在世最后的交待了。估计她已知道自己到了终日,说出了最后的心里话。下午5点半又注射半支杜冷丁、1支异丙嗪,无效。晚上7点半又注射半支杜冷丁、1支异丙嗪,注射后出现气促,身体抽起来。我问母亲:给你穿上衣服吧,她点了点头。当我们刚给穿上一只袖子后,就咬紧了牙关。我搂着母亲躺在我怀里,亲眼看着母亲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此刻,定格在了1984年3月14日(农历二月十二)晚上10点10分,享年71岁。地点是父母住了一辈子的老宅北屋草房内。这是我一生中最为悲痛的一刻,也是我最不遗憾的一刻,因为母亲在我的怀里走向了另一个世界。当时目送母亲走完人生最后一刻的有:父亲、姐姐、二哥、我和弟媳5人。当晚让太章和付锁去东姚给大哥拍了电报。
  3月15日大哥、3个嫂嫂、长林、长青、长红、雨波从长治回来。
  3月16日在众多亲朋邻里的帮助下,把母亲安葬在了西良村东五亩堰地。
  母亲走了至今已三十五年,今天,回忆起母亲的临终岁月,她平时的音容笑貌,最终的无奈表情,仍清晰可现。她一生为人处事的豁达大度,给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标杆。我是含着泪整理誊写完这段日记的!
  母亲,我太想您了!
  母亲,安息吧!
抄袭必究,版权所有,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简介:郭金龙,男,1955年出生,专科文化程度。1973年参加工作至退休,一直在河南省林州市从事基层行政工作。退休后善于总结回忆自己一生的人生经历和点滴片段,于是,有了写作的爱好。

======================

(0)

相关推荐

  • 氟尿嘧啶软膏说明书

    扁平疣是由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与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皮肤擦伤或搔抓等因素有关.局部外用药物疗法:5%氟尿嘧啶软膏外涂次日再用1%金霉素软膏外涂交替使用可以去疣.亦可用0.1%维甲酸软膏外涂或外 ...

  • 丝壮疣的西医用药

    ​一,咪奎谟特 5%咪喹莫特溶液用于治疗外生殖器和肛周尖锐湿疣. 二,五氟尿嘧啶 氟尿嘧啶是嘧啶类的氟化物,属于抗代谢.抗肿瘤药 副作用有: ①胃肠道反应,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腔炎.胃炎.腹痛及 ...

  • 结直肠癌有哪些中药灌肠疗法

    灌肠药用有干蟾皮10g,白花蛇舌草15g,龙葵10g,白英15g,地榆15g,白头翁20g,三七粉10g,蛇床子10g,葱白10g,蜂蜜20g.上方加水1000毫升,浸泡20分钟,武火煎取160毫升, ...

  • 国家严控水产养殖用兽药,杜仲饲料迎发展契机

    为加强水产养殖用兽药及其他投入品使用的监督管理,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 3月29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2021年国家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的通知. 通知规 ...

  • 散文天地‖忆往昔重游大雁塔 文/杨瑞雪

    忆往昔重游大雁塔               文/杨瑞雪 作者简介:杨瑞雪,女,山东莒南县人,1963年5月出生,大专文化,现退休在家.本人爱好写作多次在相关杂志发表文章,平时以阅读写作为乐趣,偶尔也 ...

  • 以张文翰散文《忆母背柴》为例谈乡土散文的重构和本土化语言之美 || 作者 尹新武

    乡土散文的重构和本土化语言之美 --以张文翰散文<忆母背柴>为例 作者    |    尹新武 乡土散文是和乡土小说并驾齐驱的重要文学现象.随意翻开一本中国散文集子,其中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 ...

  • 散文 |王安忆:我最喜欢的是屠格涅夫

    文丨王安忆 让我再谈一下年轻时读的书.我常说我很喜欢托尔斯泰和雨果,但年轻时托尔斯泰并不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也不特别喜欢雨果.我最喜欢的是屠格涅夫,这个名字对你们年轻人来说可能很陌生,因为俄国文学不是今 ...

  • 周祝国 散文 殇忆潮 ——致电天堂的父亲

           爸爸,您真的走了吗?已经数月不见您的音容,虽只半载,我却犹如度过了千年,万年.极度的思忆,常常让我湿巾,午夜梦回,仿佛身心俱已跌入了万丈深渊.疼痛,失落,时时充溢着我几近崩溃的空间,气流 ...

  • 【全球华人文学社】金牌作家\康业岭主编||散文《忆恩师》

    忆恩师 作者\ 康业岭       我和恩师王仁有最后一次见面是在2006年的教师节前夕,谁成想这次相见却成了永别.       说起老师王仁有,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没有不知道他的,大家都说他是好人!他很 ...

  • 散文|忆大叔(芝兰玉树&如风)

    忆大叔 作者:芝兰玉树  朗诵:如风 01 大叔身材高大,笔直而精巧的鼻梁,高耸又宽敞的额头,酷似我父.他们都有一股特别的气质,如红梅傲雪,不怒而威! 我父弟兄四人,大叔排行第二,比我父小一岁.由于旧 ...

  • [特别推荐]陈雪梅的散文《忆矿高 情长长 路漫漫》

    忆矿高 情长长 路漫漫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刚刚记事.忽然有一天,家门口停下一乘轿子,把我干外婆一家接走了,只见送行的乡亲们说:"秦老师,有空回来走走啊!"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奶 ...

  • 徐磊||【散文】忆起儿时拔草时

           忆起儿时拔草时                            文/徐磊   今天我整理家里的花园,为院子里的草坪拔出杂草,此时,花园里开放的灿烂的花儿在微风的吹送下,送来缕缕清香 ...

  • 艾诚对话李志林:大道至简,一生一事

    艾问人物 艾问人物,全球传播,与时代创始人同行9小时前 欢迎来到本期艾问人物!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陶瓷的器形和釉色之美,历来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