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成化斗彩
中国瓷器的烧造历史悠久,唐代之前的是陶器,唐代的唐三彩代表中国瓷器的开端,唐三彩的前身应该就是越窑,专家称为“长沙窑”,其实,长沙以南,以南方为代表的统称“越窑”,以北方为代表的称“邢窑”。从宋代五大名窑的造型都能寻觅到越窑、邢窑的缩影。
从唐代到清末,中国瓷器制作烧制的巅峰之作,无论是从制胎工艺还是绘画艺术上,精美程度当属大明成化斗彩,釉下青花,釉上粉彩,红、黄、绿、紫、蓝,争奇斗艳,五彩斑斓,彰显一种斗而和,争而媲美之感。
以大明成化鸡缸杯为代表的斗彩品种有很多,有花鸟、虫、鱼、兽,多子植物,石榴、葡萄,婴戏题材的品种。
总结成化斗彩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成化斗彩本朝的压手杯,是茶杯,不是酒杯。
古代喝酒就是饮酒,喝茶叫品茗。杜康开始就叫“饮酒”,古代的酒没有“烈酒”,是象喝现在饮料一样,一饮而尽的米酒。从陆羽开始就是品茗,也就是品茶,品茶论道,谈古论今,彰显一种情操,品味人生哲理。因此,在古时候饮酒杯大于品茶杯。
第二,本朝的成化斗彩,制作工艺继承了大明永乐和宣德的甜白瓷,洁净如玉,薄如纸张,叩之如响铃环绕悦耳,如翡翠一样清脆,如金银一样缠绵。
第三,本朝成化斗彩,特别规整,虽有大小,厚薄之分,但件件规整,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境界。
第四:绘画布局紧密合理,多而不杂,密而不乱,色调搭配和谐,章法有序。
第五:造型设计恰到好处,尺寸比例件件符合黄金法则。中间鼓的压手杯叫做“罗汉杯”,也叫做“缸”。中间收腰的叫菩萨杯,观音菩萨杯。总之,造型一个字:“美”。
第六,成化本朝的斗彩釉色温润如玉,细腻如脂,柔嫩的比婴儿的皮肤都舒服,柔和而又洁净,玲珑剔透,特别灵性富有生命。
第七,天然的矿物颜料,经历了岁月流逝的陶醉,自然环境的洗礼,越发浓颜,内敛而不妖艳。红得“炫红”而深沉,绿得“淡雅”而高贵,黄的“娇黄”而尊贵,紫的“浓重”而嫣红。用“姹紫嫣红”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顺便探讨一下“姹紫”,姹紫的本意,就是盛开以后的花,凋零时的颜色。
国家博物馆著名文物研究员耿宝昌先生曾说:“姹紫”是鉴别成化斗彩本朝的标志性依据,北京博物馆藏的鸡缸杯有“姹紫”的特点,台湾故宫博物院馆藏的鸡缸杯也有“姹紫”,2.8亿被上海股神刘益谦收入囊中的鸡缸杯也有“姹紫”的特点,这充分说明了“姹紫”是鉴定成化斗彩真伪的标志。没有“姹紫”特点的成化斗彩,都是仿品、赝品。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姹紫”本身就是瑕疵,紫色没有烧制成功的瑕疵,对于成化皇帝是无法接受的。带有“姹紫”的成化斗彩,不能说是假,或许是成化早期的或者后朝仿品都有可能,绝不可能成化本朝的斗彩,必须具备“咤紫”瑕疵的特点。
当然仿品、赝品也不是一无是处,仿的好的斗彩价值起码在十万以上。
因为大明成化斗彩是中国瓷器制作工艺和绘画艺术的巅峰,在当时都是非常珍贵的,所以后朝多有仿制,在正常不过了。大明弘治、正德、嘉靖、万历都有仿制,直到清·康雍乾三代,官仿官,都无法达到成化本朝的水平。故此,成化斗彩的神韵之美达到了巅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第八:成化本朝青花斗彩,发色柔润、朦胧而灵动,似玉似雾似霜,真的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晰,用语言表达清晰太难了,因为太美了,美的让人窒息!
第九:那就是“迷糊底”内底,外底,都是朦朦胧胧的“迷糊底”。
第十:落款,落款楷书,说是楷书不是楷书,也谈不上行书,就是不太工整的楷书,但是用笔老辣、娴熟,流畅,一气呵成,虽然落款出自一人之手,但都有微妙的差别。
十一,暗刻纹:在广西北海曾经听吴老板讲过一个故事,说真正的大明成化斗彩杯,在品茶的时候,你会发现在灯光下,杯内有两条龙在游动。这个故事听完,感觉有点离谱而荒唐。
发现有两条龙在杯内游动,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可是如果杯子内壁有两条不轻易被人发现的暗刻龙,人在用杯喝水的时候,水在晃动时,在灯光的映衬下,会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两条龙在动的感觉,就一点不稀奇了。
不能说成化斗彩杯内壁没有两条暗刻龙的都是仿品、赝品,最起码能证明吴老板的这个故事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是人的错觉而已。
我以为大明成化本朝的斗彩瓷器应该有很多,因为成化皇帝喜欢的瓷器,自然价格昂贵。所以,成化皇帝命令要批量生产,投放市场换来金银充斥国库,只有国库丰盈,才能支撑整个大明朝的日常开支。每逢喜庆节日,成化皇帝都会把成化斗彩作为一年一度的大奖赏,封赐给朝廷大臣,以彰显皇帝对臣子仁慈之心。
由于成化斗彩受到皇帝大臣青睐,其价格昂贵,传承子孙后代,为后世子孙积累一大笔财富的思想,是中国人一贯作风。无论是烧制成化斗彩瓷器的窑主还是当朝的官员,也包括成化皇帝,无一不把成化斗彩储藏起来,收藏传承。
现如今,经过三十年房地产开发和公共设施基础建设,把底下埋葬了几千年来古代艺术品翻了出来,让这些古代艺术,文化,历史真相重见光明。因此,大明成化斗彩瓷器的数量亦可想不可测也,不计其数!
原创作者常圣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