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钻石行业:时刻保持自省和谦虚
周末,咱聊点儿“狠”的。
我一直很喜欢Rob Bates,因为他相比其他行业分析师而言,似乎更加中立、更加清醒。他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针对前几日Diamond Foundry被NAD(美国国家广告司)点名的事件(点击阅读)进行了延展思考。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写得十分具有警示性,所以在此分享一下他的观点。
我们看任何问题,都要力求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去思考,有时候甚至要考虑一些“并不广为流传的信息”,这样才是爱一个行业、尊重一个行业的表现。
Diamond Foundry被点名并且接受“整改”,对于培育钻石行业而言是一件好事。相比一些过度自信,甚至开始骄傲的公司而言,能够及时自省,在当下的社会实属不易。
毫无疑问的是,钻石行业一直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天然钻石的道德开采,就是一直以来不愿被提及、但确实存在的麻烦。当然,按Rob Bates的观点来看,全球矿业中类似问题最大的其实是黄金,它在开采中涉及的“不道德行为”远超过钻石。不过我们这里就不做扩散性讨论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去查询。
但是培育钻石这个新兴行业就不存在道德层面的麻烦了吗?Rob Bates认为,事实未必如此。我们对于天然钻石道德属性的激烈讨论,并不能掩盖培育钻石行业的阴暗面,也不能因此断定每一家培育钻石公司就是光辉灿烂的存在。SCS确实已经将一些企业定义为“可持续”(sustainable),甚至是被点名的Diamond Foundry也早已经获得了SCS的“碳中和”认证。但SCS自己也承认,过往的考察和认证,都“只是一种过程而已”。他们曾经很隐晦地讲:“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还能做得更好。”
什么叫“做得更好”?从一个角度看,是SCS打算将考察和认证进化得更透明、更细致、更科学。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说明现在的所谓认证,很可能是有不少水分的——尤其是对于一个新的行业而言,这种可能性更大一些。
只不过,公众能知道什么呢?Bates说:“公众不是直接从行业上游拿到产品的,他们看到的只有企业的宣传而已。”
企业的宣传当然很重要,但它们互相独立、各自为政的宣传,并不能形成统一的、有效的行业宣传效应。比如有的企业会一遍又一遍地讲“培育钻石是解决血钻问题的最佳方案”,但事实上这很苍白。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已经表明,培育钻石如果不能采用透明的可追溯性技术,那么它在地方武装冲突方面的作用力与天然钻石并无差异。
“那些军阀在丛林里交易的时候,他们可不管手上拿到的石头从哪儿来。”这句话是不是说的特别讽刺呢?
很多年以来,整个行业都在放任企业对于“道德”和“可持续”的描述,但实际能披露的信息却少之又少。2019年6月的时候Vogue曾经发布过一篇很小众的文章,讲述的就是这个问题。虽然我们都在说环保,但有多少企业能真正公开自己的生产流程,从而向公众揭示其能源利用、碳排放等各项指标呢?
之前我们还提过一个叫“国际培育钻石协会”的组织(IGDA:International Grown Diamond Association)。他们曾经表示“正在和成员单位讨论有关数据披露不足的问题”,但你只要看看他们的表现就知道,这个机构已经好几年没有更新信息了。
所谓的“Latest Updates”,还停留在2019年。这个组织简直形同虚设。
不客气地讲,行业里形同虚设的组织有很多,IGDA不是唯一的存在。
培育钻石公司Clean Origin CEO Alexander Weindling 曾经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The perfect is the enemy of the good. ”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完美’是'好’的敌人”的意思。Rob Bates在文章中对这句话加以了称赞,各位自己细品。
所以,培育钻石行业,以及在行业里摸爬滚打的各位玩家,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甚至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讲话了。如果我们真的要成就一个优秀的行业(以及一批优秀的企业),那就需要更多地证明自己的“可持续”、“道德”和“透明化”。否则,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宣传都只是浮于表面、却经不起深度思考的话,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比我们聪明得多。
May the DiamondSpectator®️ be with you.
本文观点部分源自 Rob Bates 最新文章“More Thoughts on Lab-Grown Diamonds and Ethics”
商务合作微信号:diamond-spect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