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白盆珠富地坑古道
所谓“古道”,就是古代修建的、古人行走过的道路。时至今日,由于现代道路的建设,开挖和覆盖了绝大多数的古道,如今,只有那些隐藏在深山里,没有被现代道路所取代的古道才得以保存下来。
莲花山脉,像一道巨大的屏障,横亘在惠东与海丰之间的沿海一带。自东北向西南,五指峰、莲花山、卡子栋、白马山、石人嶂、牛皮嶂、水底山、斧头石,座座都是千米高山。这道屏障阻挡了大山两边人们的往来,阻挡了两边物资的流通。但是,勤劳智慧的人们,在密林深处走出一条条通道,翻过两座山峰之间较为低矮的垭口,把山脉两边连接了起来。
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交通越来越便捷,这些只能靠步行的山路逐渐被遗忘了。幸而,现代的道路不是沿着这些古道的线路修建,因此,这些古道得以幸存下来。据我所知并曾踏访过的,就有五指峰与莲花山之间的湘子古道(也叫通平古道)、白盆珠镇东流村上莲花寺的东流古道、白盆珠镇嶂下村往莲花山方向的桐子窝古道、嶂下村到海丰埔仔洞的嶂下古道。当然,也有的古道因为重新开挖,原来的古道已经所剩无几了,比如石人嶂脚下的龙船窝古道、斧头石脚下的长坑古道等。
日前,在搜索登山线路轨迹时,发现有其他驴友从白盆珠镇鹿窝村进去,上卡子栋的登山线路,在轨迹上所配的图片里有青石古道的痕迹。对于古道我是情有独钟的,于是按捺不住,趁着这春日里,约上三几驴伴,去实地踏寻这条古道。
从白盆珠水库边的鹿窝大桥头转入进山的小路,蜿蜒8公里走到水泥路的尽头,来到一个叫做“富地坑”的小村庄。看看手机软件,富地坑村海拔470多米。这个小村已经没人长住了,只有一座新修建许氏宗祠,门前留下有鞭炮纸屑,应是外出的村民春节期间回来祭祖;还有两座新建的楼房,不过主人都没在这长住了,我们去的时候刚好有其中一户人家的夫妇俩回来管理他们种的茶树,他们说平时住在惠东县城平山,每个月回来一次打理茶树。
从许氏宗祠旁有一条小路上山,村后原来的庄稼地都荒废了。上山的小路并不是直上,而是缓缓地爬升,因此走起来感觉并不辛苦。从山脚的富地坑村到海拔900多米的山脊垭口,路程约四公里。沿途都是原始的树林、竹林,较为陡峭的地方铺有就地取材的石阶,石阶古道不宽,大约80公分。较为平缓的地方则是土路。沿路有多个废弃的炭窑,路边几块巨石下还有山神神位。半山处还有一座村庄的遗址,房屋只剩下墙脚,遗址上长满了树木,已经和山林融为一体了。在村庄边一块大石头下,还有一座倒塌了大半的小庙,供奉着一块石碑神位,上面刻着“劝首石将军”,就是小庙供奉的神灵。
在山脊上,我们遇到一位从海丰墩头村上来采野生茶叶的老乡。他采的是仙人茶,当地也叫山子茶。他说,从海丰这边上来也是石阶古道,这条路连通了海边和山区,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条路还有不少人走,这么说这条古道真正荒废也才30多年,现在也只有上山采药、采茶和爬山的驴友偶尔前来走走。如今,只能想象这条古道上当年人来人往的景象了。
这条古道,因为从富地坑村开始,为了便于辨识,姑且命名为“富地坑古道”吧。这次由于自己开车去,只能原路返回,只走了惠东一侧的古道。下次再从海丰一侧上去,走通这条古道。
古道边的山神位
密林中的人工痕迹
半山的村庄遗址
村庄遗址旁的小庙
山间的青石古道
穿越竹林
废弃的炭窑
林荫道
高海拔处的箬竹林
卡子栋顶峰,大雾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