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古人智慧不一般,他们用制作石壁的余料,做了一件实用工具

“溪光摇玉璧,云影漏金盘。”从战国时期的和氏璧到如今首饰店的佩饰,玉璧一直都是人们十分喜欢的玉饰,但人类的智慧远不止于此,在三千年前的古蜀之地,三星堆古人将制作大石璧剩下的石料,进行“废物利用”,造出了一件新的工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29年,这一天农民燕道诚正在疏通沟渠,以此来为浇灌田地提供便利,可就在他向下挖掘的时候,忽然感觉挖到了一大块“硬东西”,挖出来一看,居然是玉器,这就是三星堆文物的首次亮相。

在燕道诚挖掘出来的文物中,每一件都是珍贵的无价之宝,但由于其他文物多为玉质,所以一块巨大的石器就显得“鹤立鸡群”,这是有着“石璧之最”称号的大石璧,直径长达70公分,厚度为七公分,整体重量可达百斤,看起来好像一个井盖,可三千年前的三星堆必然没有下水道,同时它又和祭祀用的玉器一起出土,所以这是一件少见的祭祀石璧。

燕道诚叫来了自己的家人,众人合力才把这块石璧抬回家中,当然连同被带回家的,还有祭祀坑中大量的玉器,农民可不懂什么研究价值,所以这块石璧很快就被随意地丢弃在一边,甚至他的孙子在上面乱刻乱画,他也没有去制止,因此,如今我们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大石璧上,刻有的“燕三太”字样,就是此时雕刻上去的。

不过细心的燕道诚还是发现了这块石壁的特殊之处,他发现在这块巨大石头的中心,居然有一个盘子大圆孔,它就好像是人拿钻头钻出来的一样,甚至断截面还有细腻的波纹,但显然古人并没有钻头,所以他也不知道这块大石头是怎么做成这样,更不知道它有什么作用,由于时局的限制,这块石壁就这样被尘封了数十年,直到八九十年代,考古人员来到这里,它才得以“平反昭雪”。

璧是我国传统的礼器,周礼中有“六器”之说,其中玉璧就位居首位,其他五件分别为玉琮、玉圭、玉琥、玉璋和玉璜,《尔雅·释器》中记载:“肉倍好谓之璧”,这里的“肉”可不是吃的肉,而是指周围的边,“好”则是中间的环,“倍”有陪衬之意,所以玉璧的关键之处并不仅在其佩饰有多繁美,更在于其内部环是否光亮圆润。

随着社会的发展,璧逐渐从祭祀礼器转变成了佩饰品,王侯将相都可以随身佩戴,同时它也是社交中常见的礼品和信物,民间百姓将它作为吉祥福瑞的物品,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玉璧的形制在不断缩小,可是制作工艺却在不断提高,这也是得益于生产力的更新换代。玉璧的发展历史如此动人,为何石璧逐渐消失了呢?究其原因还是观赏价值有限,而且石头和玉器实在是没有可比性。

但三星堆的这块大石璧依旧是无价之宝,虽然它原本只是一块随处可见的石头,可当三星堆古人将其制为礼器时,它的身份就发生了转变,再加上历经了三千多年的时光侵蚀,依旧光亮如初,这块巨大的石壁可谓是三星堆遗址石器文物的的典范。更有趣的是,专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这块巨大的石壁居然还有一个“亲戚”,这是什么情况?

原来在这座祭祀坑中,专家们发现了一个石质的小圆盘,它长得实在是有些奇怪,专家们一时间想不到它用来做什么,直到进一步的化验之后,大家才发现,在这个石盘上,有一些残留的线状纤维,因此专家们认为它就好像是织布机里的纺纱轮。这个石轮不仅做工精细,而且材质很特殊,它居然和巨大石璧的材质一样,经过考古学家们的详细比对,原来它就是石壁内孔取出的那块圆形石头!

一块巨大的石头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作为祭祀用的礼器,另一部分作为生产工具,纺纱织布,一块石头居然可以如此神奇,这全靠三星堆人的聪明智慧,当然关于三星堆文明的一切,绝不是一块石头可以代表的,希望我们的考古专家多多研究,让我们早日知晓关于三星堆文明的一切。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晋小舟

资料来源:1、《华阳国志》<晋>常璩著;齐鲁书社出版

2、《三星堆文化》邹一清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