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展览 | 牛驮五福来

从商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到明清书画上的牧牛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牛形象往往与奉献、勤恳、温顺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即使偶尔会有“倔脾气”,也可以调服归心。2021年是农历辛丑牛年,我们也以“牛”作为今年“微展览”的开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唐·韩滉《五牛图》(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韩滉所绘的《五牛图》是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纸本画。画中绘有五头神态各异的黄牛,从右往左第一牛俯首蹭痒;第二头牛昂首翘角;第三牛正面而立;第四牛顾首舔舌;第五牛穿鼻络首。该画以洗练的笔法勾勒出牛的筋骨肉皮,色彩饱满,极具艺术张力,被元代书家赵孟頫誉为“神气磊落”的“稀世名笔”。

相传南朝时梁武帝欲请道学家陶弘景出山为官,弘景遂画二牛,一牛以金络首,一牛自放于水草间,表达其对隐逸自由生活的向往。《五牛图》即以此为典,以牛喻人。后来清代乾隆皇帝在画上题诗曰:“一牛络首四牛闲,弘景高情想象间,舐龁讵惟夸曲肖,要因问喘识民艰”,将此画与农耕思想联系在一起,并以“丙吉问喘”的典故告诫百官要心系民生。

乾隆皇帝对此图十分推崇,曾将其与康熙年间大学士蒋廷锡依照明代摹本所绘的再摹本一同收录《石渠宝笈》,并设“春藕斋”予以珍藏。此次我馆“微展览”展出的《五牛图卷》为清代画家潘林所临摹。该画与原本相比,除顺序布局有所不同外,五牛的形态整体偏瘦小且老沉持重,着墨用色收敛,具有明清文人画舒朗淡雅之风。潘林,字衡谷,号西畴,常熟人,善绘花鸟,曾为蒋廷锡门客,为其代笔。清代画界有言蒋廷锡之作品“设色极工者,皆其客潘衡谷代作也。”该图与蒋廷锡摹本同出一本的可能性较大,而且是少见的以潘林本名落款的画作之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清·潘林临摹《五牛图卷》

作为耕畜,牛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在了农业生产中,被称为“耕稼之本”。表现牛耕场景的绘画也是传统农耕社会重视农业的一个缩影,“耕织图”即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耕织图”的绘画题材最早见于南宋,当时的于潜县(今杭州)县令楼璹因感慨于农夫蚕妇的辛劳,曾走访田间乡野,根据劳作工序绘成耕图21幅、织图24幅,且每幅图上都配有五言律诗一首。该图是传统农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备受历代统治者推崇,仿作甚多,清代多以康熙年间宫廷画师焦秉贞所绘作为蓝本,并逐渐演变成为瓷器等器物上的装饰图案。

此次“微展览”展出了三件清代仿乾隆款耕织图粉彩瓷碗,三件瓷碗图案相同,碗腹以首尾相接的瓷画描绘了“耕织图”中“耙耨(牛拉耙整田)”“二眠(蚕停食蜕皮)”“布秧(撒种插秧)”“大起(蚕眠后喂桑)”四个耕种与纺织的生产场景。我们在展板上彩印了清代焦秉贞绘《耕织图》局部(清康熙三十五年内府刊本,美国国会图书馆藏)及楼璹的诗文供大家参考。

耙耨

雨笠冒宿雾,风蓑拥春寒。

破块得甘霔,齧塍浸微澜。

泥深四蹄重,日暮两股酸。

谓彼牛后人,著鞭无作难。

布秧

旧谷发新颖,梅黄雨生肥。
下田初播殖,却行手奋挥。
明朝望平畴,绿鍼刺风漪。
审此一寸根,行作合穗期。

二眠

吴蚕一再眠,竹屋下帘幕。
拍手弄婴儿,一笑姑不恶。
风来麦秀寒,雨过桑沃若。
日高蚕未起,谷鸟鸣百箔。

大起

盈箱大起时,食桑声似雨。

春风老不知,蚕妇忙如许。

呼儿刈(yì)青麦,朝饭已过午。

妖歌得绫罗,不易青裙女。

其他展品赏析

绿松石卧牛 清代

水晶卧牛 民国

“第二十四军团军团长”牛角印民国

“松柏古人心”狮钮牛角印民国

“百寿”牛角印民国

“乐琴书以消忧”羊钮牛角印 民国

白鹿献芝钮牛角印民国

夔纹伏牛砚 清代 李初梨捐赠

方形紫石砚,砚堂宽平,砚缘以夔龙纹为饰,砚冈与砚池之间雕刻一头伏地水牛,砚侧刻款“玲珑山馆珍藏”。紫石砚又称为“潭柘寺砚”,因石材产自北京西山潭柘寺一带而得名,明清时期为宫廷御用砚品。“玲珑山馆”为清代道光年间江苏常熟藏书家顾湘的书斋名。

刘海戏蟾图伏牛砚 清代

长方形石砚,敦厚大方,砚面素雅无饰,唯有一头水牛俯卧在砚冈与砚池之间,砚背刻绘“刘海戏蟾图”。伏牛砚在清代是比较常见的砚台样式,寓意笔耕不辍、守望砚田。

卧牛砚 现代

圆雕牛形石砚,牛身可开合,内有椭圆形砚堂。该砚曾为著名数学家何鲁先生所使用。

牛步姗姗,稳健而不迟疑,负载万家期许,犁开新年的勃勃生机。

2021年,我们必将在这牛年牛气中,踏实奋进,收获满满。

供稿:研究部(艾露露)

编辑:文物信息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