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陆氏宗谱与富阳陆氏宗谱
得富阳鹿山陆茂奎相助,见了几页《富春陆氏宗谱》,河南郡,雍睦堂。
我这边是《桐江陆氏宗谱》,河南郡,积善堂。
两谱应该是一脉分支。
七八岁时听长辈说有家谱,在横村,以后带我去看,但未能如愿。
2014年,我在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及桐庐图书馆见到了1946年第十四修的部分家谱复印件。原件收藏于桐庐童忠根。
浙图存卷一、卷四、卷五、卷六,缺卷二、卷三、卷七、卷八。
从堂兄处得知,他早年找过童忠根,但彼不愿示人。因为六七十年代的历史原因,此人手头存下了一些宗谱,如《桐江陆氏宗谱》《桐江柯氏宗谱》。
后来,我们辗转又找过童忠根,他说已经卖掉了。
从《旮旯拾遗》一书推测,童忠根手上至少有《桐江陆氏宗谱》卷三系图,说明他将陆氏宗谱捐浙图时留了一手。
1946年修谱,分“桃红柳绿蔷薇紫”七部,外加试板谱一部。时移世易,单凭一己之力难以清楚来龙去脉。
虽然没找齐家谱,但知道它还存世,也算好事一桩,至少还有机会。
听长辈讲,我们修谱时,富阳、新登那边有同宗挑粮食来,一起修谱。
《桐江陆氏宗谱》载:
第一世 陆秀夫,字君实。
第二世 陆粹,字文清。
第三世 长子陆效忠,字思竭,行五三;次子陆效节,字思坚,行八三;三子陆效节,字思绳,行九三。效节,转居州邑;效节,迁居富阳之鹿山。
第四世起,所记谱系为陆效忠后代。
我联系上了陆茂奎。
他说:“我们是九三阿太的子孙没错。八三阿太的子孙也在富阳大青,现在是富春街道。”
“我们这边的(宗谱)在‘文化大革命’也烧坏了,但是(经)1948年做谱的人回忆,记录了一些,还有不全的。”
“宗谱大多已毁,综合其他小族补了一些,2004年重新印刷。”
《富春陆氏宗谱》载:
第一世 陆秀夫,字君实。
第二世 陆粹,字文清。
第三世 长子陆支荣,行八三;次子陆支贵,又名彦通,行九三;三子陆保柱,行九九。
陆支荣、陆保柱居黄山,陆支贵迁居鹿山。
陆茂奎说:“我们谱上的那个黄山是富阳古地名,是现在的枉山后村,富春街道的。”据《光绪富阳县志》载:“黄山,县西二十里。”
将《桐江陆氏宗谱》与《富春陆氏宗谱》相比较,有异同。
●相同点:一世陆秀夫,二世陆文清,陆文清避居富春,这是相同的。
●不同点:对“富春”的记载不同,或者说理解不同,《桐江》之富春为严子陵钓台这一块,《富春》之富春为富阳这一块。
我觉得这一点不同很正常。桐庐的严子陵钓台都这么多年了,但富阳也有严子陵钓台,还有苏东坡题的“登云钓月”。
陆茂奎说:“老辈人说,到富春鹿山200余年后修谱的。”
《富春》最早修谱是明万历九年,1581年。
《桐江》最早修谱是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陆子礼修谱;再修是明正统九年,1444年,陆文金修谱。
陆子礼是陆效忠的孙子。从1359至1581,是222年。再往前推一辈人的年纪,算作陆九三迁居鹿山的时间,也是200余年,对得上“到富春鹿山200余年后修谱的”。
●相同点:文清公有三子,相同的;排行八三、九三相同的。
●不同点:八三公、九三公的名字与长幼不同。《桐江》还有五三公,《富春》还有九九公。
《桐江》八三公,名效节,是次子;《富春》八三公,名支荣,是长子。
《桐江》九三公,名效义,是三子;《富春》九三公,名支贵,是次子。
《桐江》五三公,名效忠,是长子;《富春》九九公,名国柱,是三子。
从名字上看,效忠、效节、效义,更像兄弟;支荣、支贵与国柱不怎么搭,支荣支贵更象是一种希望,希望家族人丁兴旺、子孙富贵。
从时间上看,《富春》隔了200余年才修谱,有误也难免。
但《桐江》与《富春》同为陆粹之后,应该没什么问题。
《桐江陆氏宗谱》所载名人有陆子礼、陆文金、陆暄、陆继荣等。
陆子礼,字惟谦,至大三年生(1310年),登天历进士(1328—1330),官内台都宪,至正廿三年卒(1363)。
陆文金,字汝砺,坊郭人,戊戌贡,任镇江府通判,莅政寛平,民怀其徳,秋满致仕。以德临民,不亚于公之惠;凭才通判,几同张释之恩。戊戌,永乐十六年,1418年。
陆文让,坊郭人。宣德年,耆逸。
陆暄,字思宪,坊郭人,庚午贡。庚午,正德五年,1560年。
陆继荣,坊郭人,任㨗胜所吏目。《桐江陆氏宗谱》载陆继荣任泉州司狱。
除陆子礼以外,其余人均能与《桐庐县志》相对应。
包括1444年写序的钦授文林郎、知严州府、桐庐县事、年家眷弟汪荣,1513年写序的钦授文林郎、任泉州府同知、升肇庆府事、转升奉政大夫、进阶朝列大夫邑人罗憓,都能与《桐庐县志》《严州府志》《浙江通志》《泉州府志》等古籍相对应。
所以,《桐江陆氏宗谱》所载,可信度还是较高的。
《富春陆氏宗谱》1581年修,有新邑庠生潘允济写序。
新邑,即新登。
庠生,是秀才。
潘秀才,写这篇序,是很谨慎的,只字不提陆秀夫与陆粹,只言“当宋末元兴卜居黄山之下”。
潘允济写这篇序时,在富阳一带应该小有名气,但未发达。
康熙《杭州府志》卷二十四“选举中”载:“崇祯十二年(1639年),潘允济,新城。”
康熙《萧山县志》载:“明·教谕 潘允济,新城人,年十七任,由举人。”
乾隆《绍兴府志》卷二十九载:“萧山县教谕,潘允济,新城人。”
民国《新登县志》卷十四载:“潘允济,由举人官萧山县教谕,有传。”其传在卷十五:“潘允济,字威掌,领崇祯乙卯乡荐,后选萧山校官,倡明正学,训士有方,未几,移疾归,纵情山水间,足不履城市,口不谈纷华,日惟训课子孙,平章诗酒,其高风峻节有非恒情所及者。乾隆府志。”
出自《萧山县志》
出自《新登县志》
出自《新登县志》
潘允济,1581年为《富春陆氏宗谱》写序,落款“庠生”,1639年成为举人,1644年任萧山教谕。
从1581年到1644年,相隔63年。假设潘允济15岁秀才,那也是皓首穷经了,但寿长。
在《富春陆氏宗谱》中,有廪贡生何钊撰写的《黄山陆氏修辑宗谱序》,时民国七年,即1918年。谱中记何钊的字是“邦孚”,而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富阳县志》撰修人员中,何钊的字是“保甫”。两者必有一误。
此处提一笔,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后,富阳县久未修志。在咸丰十年(1860年),富阳县令翟维本聘请上海人蒋敦复主修,但开局不到一个月,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占杭州,修志又耽搁了,至光绪三十一年才修成。
说实话,我不关心《桐江陆氏宗谱》与陆秀夫的关系是真是假,我也没法关心。尽管陆子礼在1359年的谱序中说“谱之作,宁为传信,毋为传疑。盖自君实公(陆秀夫)以上,虽功业着于当代,名宦显于人世者,余不敢妄援冒附,以蹈崇韬之故辙,但自五三公以后者,此其可者之世也,故笔之于散佚之余,以传于后世云耳”,但我仍保持怀疑。【找家谱:1359年,河南陆氏源流序】
我所关心的是,宗谱中,陆秀夫之后的记载是否真实。
此前,借《桐庐县志》等古籍确认了陆文金等先祖。此次,借《富春陆氏宗谱》,应该可以判断,五三公、八三公、九三公等先祖,亦是真实。退一步讲,五三公是陆子礼的爷爷,哪有孙子不知道爷爷的。
我更关心的是找到一份完整的八卷本《桐江陆氏宗谱》,应该还有机会吧。
在富阳胥口镇,也有一个陆家村,他们有《东安陆氏宗谱》,希望有机会一见,或许另有发现。
我有一个推测:宋末,陆秀夫后人沿杭州、富阳、桐庐、建德、安徽这样一条线路避难。这一路,都有秀夫后人,但不知真假。
安徽和县亦有一支,陆功平说:“本支家谱经历七修:元、明、清、民国、现代。其后世子孙们世居历西胡陆村七百余年。始迁祖秀夫之子国桢(字维干)生于宋理宗宝佑二年甲寅、公为宋行参谋、父秀夫负帝尽忠(兄国柱、字经邦、公为宋都统。随父崖山跳海)七日寻父尸葬于崖山之麓。和侄儿之甲(国柱之子)各逃亡于安徽历阳西乡、丰山居住。之甲逃回梓里(盐城县)……”
陆才森曾发我一张系图,秀夫之后是孟良、仲良、叔良。
而江苏盐城,陆秀夫之后,只陆繇一支。
陆秀夫的朋友龚开,第一个为秀夫做传记,说秀夫无后了。可现在,到处都有秀夫之后,不知是真,还是百姓不愿忠良断后。
找宗谱,一己之力很难做到。但,问一句客从何处来,还是边走边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