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活着最大的魅力是你怎么选都会后悔
作者:洞见·念念
人这一生,到底该怎么过?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写道:
“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月亮是理想,是艺术,而六便士则代表了现实与凡俗。
通往理想的路从来都不好走,可这并不代表现实无法改变。
总有一些人,一路披荆斩棘,穿越种种阻碍,直至亲手摘下了心中的月亮。
如果你也不想被生活所选择,不如就从现在起,去做那个主动选择生活的人。
1
顾此失彼,本是生活常态
小说的主人公叫斯特里克兰,在他离家出走之前,一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斯特里克兰生活在伦敦,从事证券经纪人的工作,和妻子共同养育着一儿一女。
在外人眼中,他们相敬如宾,经济宽裕,生活体面。
如果不出意外,一切就会如作者在文中对他们晚年生活的想象一样:
最后,他们功成身退,子孙满堂,其乐融融,当他们年事已高,他们步入坟墓。
但意外还是发生了。
有一天,安稳的生活被斯特里克兰突如其来的举动打破。
留下一封信后,他远走巴黎,并交代,自己“去意已决,不容更改。”
斯特里克兰一定是变心了,才抛弃妻子和别人在一起,这是所有人,包括他的妻子对此唯一能想到的理由。
事实却并非如此。
自那之后,“我”受斯特里克兰夫人嘱托,前往巴黎劝回斯特里克兰,并因此而得以了解到真相。
斯特里克兰身边既没有美女,过得也并非是什么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是栖身在一家脏乱破烂的小旅馆中,看起来落魄至极。
“我”原本准备了很多说辞,想好好责问斯特里克兰一番,都被他照单全收。
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罪行”,却并没有半点后悔之意。
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
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
这是斯特里克兰最终给出的理由。
原来,他从小就想当个画家,可他父亲并不同意,觉得画画没前途,坚持让他做生意。
结了婚有了孩子后,又需要担起责任,努力工作养家糊口,只能一再压抑对画画的渴望。
直到四十岁这一年,他终于决定拿起画笔,去巴黎寻梦。
而为此,他就必须放下现实的羁绊,稳定的工作,美满的家庭,可爱的孩子……
看起来,这很残忍,实则生活就是这样,鱼和熊掌本就不可兼得。
《次第花开》中有句话:
“如果事事都如意,那就不叫生活了,生活就是一边失去,一边拥有。”
成年人的世界,顾此失彼是常态,得到一些,就免不了失去一些。
每种自由,都有成本;每种生活,都有遗憾。
你能够做的,就是认清自己想走的路,然后,承担起相应的后果。
2
没有完美的选择,只有适合的人生
作家刘瑜曾这样评价斯特里克兰:
“被梦想俘虏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运。”
这句话,很贴切地总结了斯特里克兰的后半生。
从下决心去巴黎学画的那一天,斯特里克兰就彻底告别了安稳,踏上了一条充满艰辛坎坷的路。
在巴黎,他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尽管努力学画,但画作根本得不到认可,连一幅画都卖不出去。
由于生活困难,缺乏营养,他变得越来越消瘦,身上的穿着也越来越破烂。
有整整半年的时间,他每天只靠一个面包,一瓶牛奶度日。
生病时,连买药的钱都没有,只能躺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幸亏被朋友斯特洛夫及时相救,才逃过一劫。
为了谋生,斯特里克兰不得不出卖苦力,他当过药品推销员,油漆工,后来又沦落街头成了码头工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却又让人忍不住对其产生崇敬之情。
毛姆在书中写道:
斯特里克兰的卓越之处在于,和大多数人不同,他完全漠视生活的舒适,完完全全过着一种精神生活。
住在哪里,吃些什么,这些问题对他来讲,根本无所谓。
他的全身心都只倾注在一件事情上,那就是——画画。
对绘画的热爱,已经融入了他的骨血,成为自内而外迸发的一种力量。所以,哪怕吃再多苦头,尝过再多失败,也无法动摇他的意志。
事实上,在学画的过程中,斯特里克兰一直在有意克制享乐的欲望,甚至把现实的种种苦难都当成是修行。
这也是为什么,他在画室里,放着柔软的扶手椅从来不坐,只坐硬板凳的原因。
斯特里克兰是强大的,也是清醒的。
在月亮和六便士之间,他选择了前者,为此付出一切,他义无所顾。
因为他深知,这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路。
其实,人生不怕路难走,怕的是,你总是一边走,一边后悔。
这世间没有完美的选择,全靠权衡与取舍。
成年人的勇敢,是既然选择了远方,就风雨兼程。
3
求仁得仁,是谓幸福
斯特里克兰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是在塔希提岛上度过的。
在这座与伦敦远隔万里的南太平洋小岛上,他终于找到了理想中的家园。
但命运似乎并不打算就这样成全他,在过了三年的平静日子后,斯特里克兰患上了麻风病。
这是一种极为残酷的疾病,无法医治,只能任由身体日渐溃败腐烂。
而对于病痛所带来的折磨,斯特里克兰依然选择了默默忍受,没有半句怨言。
他只是更加醉心于绘画,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开始在墙上画作。
哪怕双目已经失明,也要抓住所剩不多的时光,画出内心最想要表达的一切。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在孤岛的丛林深处,斯特里克兰手拿画笔,日复一日,面对着一间简陋的土屋。
他什么也看不见,唯有凭着一腔挚爱,将自己对尘世的理解,对精神世界的不懈探索,都倾注于满墙壁画上。
世界离他而去,又自他心中而生。
多么令人动容。
随着作品的完成,他远离凡俗的、备受折磨的灵魂终于得到了安放。
他甘愿赴死,因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已经达到了。
这是文中对于斯特里克兰的评价,也是对这个故事最深刻的总结。
看过这本书的人应该知道,斯特里克兰的现实原型是印象派画家高更。
高更曾是一位股票经纪人,有着丰厚的收入和美满的家庭。三十五岁时,为专心致力于绘画,毅然辞去工作,后又与家人基本断了联系,长期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在外人眼中,或许像高更和斯特里克兰这样的人,为了寻梦而付出的代价太过惨重。
但只有他们自己才会明白,那种活出自我的快乐,是用多少世俗的安逸都无法换取的。
世间非净土,各有各的苦。追求理想需要艰难冒险,选择安稳需要放弃内心所爱。
人生,哪条路都不好走,唯有求仁得仁。
正如有话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生。
有人星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无须评判孰是孰非。
只要得到的,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就是幸福。
▽
很喜欢书里的一句话:“上帝的磨盘转动得很慢,但却磨得很细。”
命运不会放过谁,同样的,也不会辜负谁。
无论当下处于什么样的境地,都要相信,你所付出的,都会在点滴间成就你。
不为昨天而后悔,只为今天而努力。
奋勇向前,哪怕用尽全力却依然平凡一生,但那就是属于我们的独一无二的人生啊。
在这满是六便士的人间,愿我们都能忠于自己,心有明月,无畏无惧。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斯特里克兰德却拒绝成为大众。满地都是六便士,只有他抬头看见了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