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第五十五章 形神合一,一团和气
终日号而不嚘,和之至也。
各位亲爱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讲《道德经》。我们已经讲到第五十五章了,也是比较快的。学到现在,有很多朋友已经跟着听一年了,有的朋友中途听的,据说“日夜兼程”也赶上来了。
我们搞一个征文活动,大家学习《道德经》以后有什么样的感想,有什么样的心得,不用夸我,您夸《道德经》,夸自己怎么变化的,您讲一讲。自己以前哪地方没想通,如何纠结了,大家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长短无所谓,您写几十个字都可以,写一个征文,发到编辑在后面给的邮箱里边(sy_yuandongli@sina.com),发过来以后我们会在周末的时候给大家刊出,一旦选取我们都有奖品。
为什么搞这样一个活动?我觉得其实我讲只是一方面,朋友们的感悟都很重要,其实我觉得在后边留言里,好多朋友说自己的领悟很重要,有的点我都没想到,所以我觉得大家一起来提一提,《道德经》是大家讲的,我讲的其实只是字面的意思,稍微阐发一下,很简单。大家如果拿着这个思想应用到生活中去,有更多心得了,那您就是老师。各位朋友们可以写一写,鼓励大家写。
今天我们接着讲《道德经》第五十五章。昨天讲到说“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形容这小朋友赤子,特别小的小宝宝。老子这是打比方,用这种小宝宝的状态来形容德行完备之人,这人没有什么欲望,像孩子一样纯真,但是人家自己实力特别雄厚,做事做得好。老子今天接着讲,“终日号而不嚘,和之至也。”。昨天讲的是“精之至”,人实力雄厚,没有欲望。“终日号而不嚘”,就是您看生下来的小宝宝、小婴儿,哇哇地哭,他哭的时候很有意思,他无论怎么哭,这气都不会气逆,就不会堵在那。一般我们要哇哇喊时间长了,气上不来,堵在那儿,气往上返,这小孩哭没事,就一直那么哭。有的版本写的是“终日号而不哑”,嗓子不哑,比如河上公本写的就是“不哑”,这个“哑”其实是“嚘”的转借,写错了,实际上帛书甲本、乙本和楚简都是“嚘”字的形态,尤其乙本写的就是“嚘”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老子说这是“和之至也”。前边是“精”,“精”是人生的根本,“和”是阴阳之和气,这种和气它是非常和谐充满的,所以叫“和之至也”,就是它调和到了极点了。老子在这讲什么呢?难道讲这小朋友的生理构造吗?老子改讲儿科了?不是的,老子是借孩子的状态来形容我们大人做事,我们做事两个维度,前边“精之至”就是你的实力特别雄厚,做得很好,但是对外边的欲望不在意,没有欲望,像孩子一样。“终日号而不嚘”,就是你整天都在工作,你每天工作,为什么能够一直工作下去你不疲惫?因为是阴阳相和的。
大家说这人体内阴阳相和我们是懂的,您说在做事里边这阴阳相和是什么呢?做事里边的阴阳相和就是我们做每一件事,您的心念和欲望和您做事实际的本身,这两者是调和的。也就是说在人体来讲,我们的神和形是搭配的。在做事来讲,您做事的欲望、规划等等和您做事本身是搭配的,是一个物质、一个精神搭配在一起的。这种状态相和的话,您就能把事做得特别好。相反,如果不相和,您的欲望大,欲望超出做事本身很多,这并不是好事,有人说这不是欲望大了驱动力也大,做事力量大吗?那都不是什么好事。从根本上讲,您即使有可能一时获得成功,但是这种强大欲望的、欲念的驱使,会让您身体受伤的,做事本身也会受到欲望的扰动而出现偏差的。
所以我不应该靠那个来驱动,强大的欲望,我一定要买别墅,这别墅太好了,我明年要挣到500万,您现在一个月才3000块钱工资,明年非要挣到500万,我要玩命干,我晚上24小时不睡觉,我拼命干,您瞧这就快崩溃了。应该怎么样?这不是真正好的方法,应该是专注于做事本身,把做事做到极致了,做到形神合一,您的欲望“神”和做事本身的“形”能够结合到一起,这是真正能让你一直做下去。就是老子讲的“终日号而不嚘”,就像小朋友天天哭他不累,能做到这一点。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很多民间的工匠,我觉得就有这种状态。您去看每一个工匠大师,我觉得他们都是因为进入这种状态了,才成为大师的,才成为高手的。比如说,我前些日子到河南焦作那地方,我真的觉得特别奇怪,我也很好奇,不知道为什么上天特别钟爱那地方,给焦作温县那地方好多个宝贝,比如说“四大怀药”,怀山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四个特别重要的药都在那,特别地道。我上次去考察山药的时候,大家让我去看,说这有一种东西叫怀姜,我当时想我在央视看过,我也知道有这东西,但是东西到底有没有什么特殊,我真不了解。大家说你去吧,我去参观参观。
我这一去大吃一惊,就在那两三个村子,有这种东西叫怀姜,就是生姜,温县的怀姜。这姜特别神奇,他种了一年,第二年再种不长,要空两年,这地要养两年才能再种一次,所以他们包地都要包三块,然后轮翻这么种。这姜产量不高,挖出来又特别辣,他们要做那个姜糖膏,这是我去村子里参观的,参观完我很震惊。有一种姜糖膏叫伏姜,这村子里就一位老人会做,其他人都不怎么会了,这位老人弄的伏姜正要申报非遗呢。
怎么做呢?用母姜,就是前一年放到地里边,这块姜叫母姜,它长出来的新姜,当年的新的姜,新姜一般要放几个月才行,他们要把这母姜给挖出来,这母姜特别辣,我们中医所说的干姜就是这母姜。这母姜挖出来以后,做这伏姜,就是三伏天的“伏”,伏姜,要捣烂,捣成姜泥,放入红糖,在三伏天的时候放到太阳底下暴晒,这里边有很多发酵的过程,这个我觉得特别神奇。这时候做的人要非常讲究,你一定要特别小心、特别谨慎地伺候这个姜,它每天随着太阳升起温度变化,搅拌那姜的频率会越来越快,到中午的时候要很快搅拌,翻动搅拌以后在太阳下暴晒,这样伏天一般15天到40几天,这个期间看这姜发酵的程度。
然后姜在里边产生化学变化,最后姜膏变成什么样呢?我觉得他拿起来一勺往下一倒,就像那黑色的缎子面一样光滑,冲一杯下去,这姜我特别特别喜欢,他们送了我一小瓶,我拿了回家喝。这一小瓶拿一小勺放水里边,开水一泡,喝一口下去,整个肚子就热起来了。这种感觉我以前是没有体会过的,特别快,马上就像一团火,然后身体微微出汗。
我觉得这是中国老百姓的智慧结晶。可是为什么这么好的东西就这么一个老人会做呢?我问他的后代,我说你们会做吗?小伙子特别腼腆跟我一笑,说对不起,我不会做,我没学会。我问为什么呢?他说我全按照老人的配方来做,我也按照这个程序来做,可是我一做外边上边就有一层糖的结晶,就做不好。所以这东西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
这老先生为什么能做呢?老先生的状态就是民间老手艺人的状态,没什么欲望,他绝对没想到这个姜怎么被大家追捧,多少商人会来买。实际上,他每年做的姜都被人抢光,广东来人,从各地来人,抢光了,预定,我自己提供瓶子,特别漂亮的瓶子你给我往里装,预定走。但是这些都是儿孙们去管的,老先生其实不管这些,他也没想那些,之前做姜就是给自己吃的,自己的家人和邻居们吃的。所以他做什么心都特别平静,您看他外表穿着非常旧的衣服,就跟一个特别朴素的乡间的老人一样,他的心就全在这姜上,他把这姜琢磨的跟自己是一体的一样。他没有什么强大的驱使力,我的心气多么强,我驱动,我一定要把东西多做,他没有,他每年就做这么多,做完了这一年就没了,第二年伏天再来,就这么多了。
老人的儿孙们说,多做点。不行,就这么大能力,就做这么多。他没有那么强大的欲望,他要把这事做好,所以每次伺候这姜就像伺候自己的身体、伺候孩子一样,不断地去搅拌搅拌。所以他这姜最后能成缎子一样流动,我觉得像电视里巧克力膏的那种状态,我觉得这是手艺人的至高境界,他能把这产品做到极致,但是他欲望收得很紧。这个心,你的心欲望不去驱动这个气,不去使这个气,去使你的行动,你做事本身超过你的欲望,你一定会把这事做得很好的。
像这样的事在民间特别的多。比如刺那个丝绸,那个刺丝绸的大师,我见到每一位这样的大师,其实我都会大吃一惊,因为之前听着大师名字都如雷贯耳,都觉得人家这一副作品刺好了,送到外国友人那都多少万多少万美金的,了不得,大家都抢,我觉得这种大师都是世上仅存的大师,了不起的人。结果一见面,我每一次都会感到特别吃惊,为什么?心里一下有个巨大的落差,就是一看这人,特别普通一个老太太,在那一点一点一针一针地刺绣呢,一点点做。我觉得这么普通的人怎么蕴藏这么大的魅力、这么大的力量?她把事情本身做到极致了,但是她绝对没想我这东西能卖多少钱,她想那个的话,她就不这么做了。
所以,这样的大师我基本上没有见过一个是那种盛气凌人的,“一看我这工作室,你看这几层楼,这全是我的……”这样绝对不会是大师的,真正的大师特别低调,人家就集中认真于工作本身,他有没有实力?我告诉大家,这样的大师上天一定给他回报,世界一定给他回报,他的工作室一定非常大,他后边的团队一定是井井有条的,有很多助手,但是这种人他一定处之泰然,他觉得我们大家一起在做事,他没觉得把气焰提得很高。他给人看着的感觉全都是一团和气,当他处于富贵的地位的时候,人家也是一团和气;当他还是一个穷的普通工匠的时候,他也是一团和气。所以这是“道”在“术”上的体现,也就是这人已经能够驾驭外界环境变化了,我只专注于做事本身,所以他给人看着,我用的词非常有意思,叫一团和气,你跟他接触,和蔼可亲,被他吸引了,大师这工艺太精湛了,关注于这事本身了。
什么叫和气?老子讲得很清楚,“和之至也”,这就是你的形和神、心和气达到了统一的地步,你的欲望和你的工作平衡的,没有盛气凌人,那种伪大师恐怕稍微有点名誉、地位他就驾驭不了了,他就会盛气凌人,他张扬的一面出来了,超出他工作本身了。这样的人在我眼里,我只要一看到这苗头我都会敬而远之的。有朋友说了,您前边讲的都是领导,现在又都讲大师,跟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大师是我们人生的指导,我们按照他们的行为去做事,我们能把工作做好,我们应该向民间的这些大国工匠、这些大师们学习的,他们能在技艺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是人家的境界,做人一定是做到了,我们要去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
今天老子讲“终日号而不嚘,和之至也”,就这简单的几句话,但是其实里边含义特别深,老子通过一个孩子的状态,描述了你一直工作却不疲惫,乐此不疲,能够越做越好那种状态,没有说最后把自己搞伤害了,哭着哭着哑了,没有,哭着哭着气逆上来了,没有。所以老子描述的是一种工作状态,并不是简单说的孩子。为什么能如此呢?因为“和之至也”,“和”是你的神和工作是结合在一起的,没有把神变成欲望,欲望高了,没有这样,你把你的心念全部用到了工作上,您的心念没有被歪用,而是全部和到了做事本身上,这样的人安静,一团和气,阴阳相和,这样的人能把事情做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是老子给我们指出的一种修道之人能够达到的境界,我们一点点去学习、去领悟。
朋友们,今天我们先聊到这儿,明天这时间接着跟大家来聊《道德经》,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