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炙甘草汤--治疗心脏病、房颤(转载)
中医认为,心脏之所以会出现此类问题,是因为心脏营养不足了,用中医的术语说,是气阴两虚,气虚---无力推动心脏的跳动,阴血亏---心脏会空转,气阴两虚同时出现,则一定会麻烦多多。
那是怎么形成的?有时是有外邪,比如外感,此时会导致身体为了抵抗外邪,气血耗伤,消耗了能量,而且外邪往往会直接攻入心经,这更容易损伤心经气血。在西医,就是病毒性心肌炎一类的疾病,这就是为什么炙甘草汤治疗心肌炎效果不错的原因。张仲景《伤寒论》里:“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其中的“伤寒”两字,就意味着在有外感的情况下,会出现这种问题。
还有内伤导致的,比如劳神,心血耗伤,心神消耗太多。怎么办呢?中医认为,这种情况要补足气血,让心得到滋养,滋养足了,就不会出现问题了。
炙甘草汤,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火麻仁、大枣。
作用是: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范围是,气阴两虚,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方里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我一般用三十克,有的名医会用到更多,如上海的柯雪帆教授,他研究用更大量的生地,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效果非常好。《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这里张仲景就是这个作用。
方里的炙甘草是主要的药物,炙甘草有通心脉的作用。配伍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方子里面的阿胶、麦冬、火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
大家以为火麻仁是润燥、大便,因为火麻仁有通便的作用,很多古代医家都是这么认为的,有人甚至认为火麻仁可以去掉。后来我偶然看美国人的科研报告,研究的结果显示,火麻仁有修复受损的心肌细胞的作用。这下全明白了,方里用火麻仁,为什么可以治疗心肌炎,因为它有这个作用。
同时,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用法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清酒用黄酒就可,一般每次加入几茶匙,熬了以后,一点酒味都没有,但是通络的药性留在药汤里了。
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再讲点题外话,《内经》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等等的。大家一直认为这是说营养学的内容,其实,这是没有明白里面真正的道理。
陶弘景的《辅行诀》里面说:“经云:毒药攻邪,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谷为养,五畜为益,尔乃大汤之设。”
原来,最早的中医方剂的书《伊尹汤液》里,很多方子叫“大汤”,意思是正式的方子,这是中药方的最早形态,是非常正式、正规的,每个方子非常讲究,方里用药物来治病,这叫“毒药攻邪”。同时,用其他的食物来辅助药物,行药力、护正气,每个方里必须要用到菜、谷、果、肉起到这些作用,比如炙甘草汤,我认为它一定是《伊尹汤液》里的方子,因为它有大汤的建制,比如,菜是生姜、谷是清酒(是谷物酿制的)、果是大枣、畜是阿胶(动物皮熬制的)。
讲到这,大家该恍然大悟了,这就是《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内涵,是说开方子要用的方法,中医最初时是十分灿烂辉煌的,方子开的如此精致。每个方子,都有药物来治病,然后配合,蔬菜、谷物、果实、肉类来辅助药力,补足正气,建制完备。但非常遗憾,方子大多丢失,剩下的比如炙甘草汤,用到现在还效果卓著。《伊尹汤液》有三百六十方,现在知道的没有几个了。
给妇女开的药膳方子,为什么会用到肉呢?就是这个道理。
这炙甘草汤,从给自己吃好以后,遇到此类情景,就给人也开这方,包括自己家人,都是立刻解决问题,至今已不下几十人了。
如果朋友们有心脏早搏的问题,如果是气阴两虚这种证型,可以使用炙甘草汤来调理,但需找中医生帮助分析。
【进补应用】本方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配伍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以助生地之功;再配炙甘草、人参、大枣补益心脾之气,配桂枝、生姜温心阳、通血脉,加酒煎煮以助药力。综合全方,共成阴阳气血并补之剂。其对阴血不足之心律失常,脉律不齐有较显著的作用,所以本方又名“复脉汤”。
1. 室性早搏 用本方加减:炙甘草15克,大枣6枚,阿胶、生姜、党参各10克,生地20克,桂枝6克,麦冬、麻仁、炒枣仁各10克,丹参15克。加水。 酒各半,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2. 病毒性心肌炎 用本方加减:炙甘草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阿胶9克,麦冬12克,麻仁9克,桂枝,生姜各6克,红枣6个。水煎服,每日1剂。
3. 心律失常 用本方加减:炙甘草9克,党参,生地各12克,麦冬9克,桂枝3~6克,丹参12克,酸枣仁9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4周。对心房早搏、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频繁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不全性阻滞、心动过缓,以及冠心病、高血压病、风心病、心肌病及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都有较好的疗效。
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按人参、阿胶各l 份,甘草、生姜、桂枝各2份,麦冬、麻仁、大枣各3份,地黄5份的比例配方,制成膏剂。每次服15克,每日2次,连服3周。本法对慢性心律失常也有较好疗效。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临床上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心房颤动,传导阻滞等引起的“脉结代,心动悸”证有较好疗效,笔者常用之。但亦闻及反映本方运用效果不好者,分析起来,在运用时除辨证要准确外,方剂的用量、煎服法、配伍等正确与否,对于保证疗效关系甚大。
处方药量要大 处方药物完全相同,由于各味药物用量大小不同,临床收效亦不同。
现在临床使用炙甘草汤的剂量和方剂学介绍的用量多是:炙甘草12克,生姜6克,人参(或党参)6克,生地30克,桂枝10克,阿胶10克,麦冬10克,火麻仁10克,大枣10枚。用量多偏小,临床往往难以奏效,或奏效缓慢难现。笔者认为必须遵照《伤寒论》的用量使用。
《伤寒论》的原剂量是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一斤,桂枝三两,麦冬半斤,阿胶二两,麻仁半升,大枣30枚。合现在的剂量应是多少呢?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者认为《伤寒论》中汉代的一两折今为8克,一升折今为60~80毫克或18~30克;中国中医科学院学者认为汉代的一两折今为13.92克,一升折今为198毫克;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等对汉代的一两折今为15.625克,一升折今为200毫升。以笔者临床运用炙甘草汤处方用量大而效果好,和柯雪帆折合法折算用量与自己处方用量相近的情况,认为目前《伤寒论》中的方剂用量应以柯雪帆的折合法为妥。
笔者用炙甘草汤的用量是:炙甘草60克,生姜45克,党参30克,生地60克,桂枝30克,阿胶30克,麦冬45克,火麻仁30克,大枣30枚。
两年前笔者曾治一陈姓“心动悸,脉结代”的病人,四诊后符合炙甘草汤证,遂按现行方剂学介绍的用量使用之。服20余剂却疗效不显著,辨证无误,为何无效呢?偶在一篇治验启发之下,觉得用量过小,难以取胜于久病。遂增大用量(即上述笔者的用量),药下6剂,诸证皆平。后遇是炙甘草汤证服效差者,每增大用量,显然效佳。增大用量的原因,一是可能存在剂量换算问题;二是炙甘草汤证的病人多病程长久,气血虚弱,阴阳两亏,且多治疗服药较久,非轻剂所能中病。
甘润须与辛燥并用
仲景方剂的特点是配伍精专,每一味药物都有其用场,随便更易都会影响疗效。炙甘草汤中以炙甘草为主药,用以养脾胃补中气,益气血生化之源;以人参、生地、阿胶、麦冬、火麻仁滋阴补血;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桂枝通心阳;清酒通络利脉。药物是甘润、辛燥并用,使滋阴而不致腻滞,通阳而不致伤阴,此其配伍之妙。
笔者体会方中如缺阿胶一味,则桂枝之辛燥难制,病人每易药后胸烦,必须减桂枝之量;或改用薤白以通阳;或以他药代阿胶,当推太子参为好。太子参性平柔润,能益气养阴,又能制桂枝之辛燥。曾治一男性病人,年五十,形体肥胖,血压正常。症见:心动悸,脉结代,甚时胸闭胸痛,伴自汗出,口干欲饮,头昏,四肢发凉,面色少华,睡眠多梦。处以炙甘草汤,因药房缺阿胶,遂减桂枝之量,并加用太子参30克,药后诸证减轻,胸烦消失,诸证平息后出院。
不可忽视煎服法
炙甘草汤的煎服法,《伤寒论》中记载是:“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正确的煎服法对于保证疗效亦是十分重要的。笔者发现近人使用炙甘草汤多不讲究煎服法,恐是影响疗效的原因之一。
笔者用炙甘草汤的煎服法:取水1500毫升,文火慢煎,至诸药快要煎好时,加入白酒20~40毫升或丹参酒20毫升,再共煎30分钟后取汁600毫升,分2~3次温服。酒如加入过早会随蒸汽全部挥发,达不到所需要求,故这一点必须注意。在病房曾接治一“心动悸,脉结代”病人,查阅前医所用炙甘草汤的辨证及处方均正确无误,就是效果不佳。在煎药室察访时,发现未依法煎剂,亦未加入白酒。遂示其依法煎剂,每剂药加入丹参酒20毫升,仍是前医处方,后效果显然不同。
炙甘草汤方剂的组成,涉及到的药共有10味。5味是通阳益气的药物(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5味是滋阴养血的药物(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我在早期使用时,因为药房不备姜、枣,也认为其是可有可无,常不嘱用。再是方中的麻仁,因教科书只讲其润燥通便之功,加在其中不解其意,故常询病人大便情况,唯对便秘者方敢安心使用。后来看到有人说麻仁乃枣仁之误,如清代尤怡即主张当用枣仁,但后来偶尔读到罗大伦教授一文,言国外科研报告称火麻仁有修复受损心肌细胞的作用。还有方中的清酒,原本也自以为是地认为其可有可无,只是根据《方剂学》中介绍,服用时加10毫升为引。经学习才知清酒应该就是自酿的米酒,冬季刚酿成时酒呈奶色,如陆游《游山西村》诗中“莫笑农家腊酒浑”,初浑浊,储藏到第二年春天,色澄清,称为清酒。这种米酒辛热轻扬,可以行药势、通经络、利脉道。
使用炙甘草汤时,把药泡在水酒各半的溶液中,浸一定时间再煎,使药物的某些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出来,柯韵伯言“地黄、麦冬得酒良”当是此意。另外,大量生地黄等滋腻药服之碍胃,加酒浸煮可除此弊。
《医寄伏阴论》:“本方亦名复脉汤,为滋阴之祖方也。其功固在地黄、麦冬、人参、甘草等一派甘寒纯静之品,而其妙全在姜、桂、白酒耳。盖天地之机,动则始化,静则始成。使诸药不得姜、桂、白酒动荡其间,不能通行内外,补营阴而益卫阳,则津液无以复生,枯槁无以复润,所谓阳以相阴,阴以含阳,阳生于阴,柔生于刚,刚柔相济,则营卫和谐。营卫和则气血化,气血化则津液生,津液生则百虚理,脉之危绝安有不复者乎?”张景岳亦言:“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这样就理解了方中药物的组成。
说到用量,首先是生地黄,《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用于气阴两亏正对路。阴主静,无力自动,需借阳药推动,阴阳药剂量又不能等同。如岳美中先生所言“若濡润不足而燥烈有余,如久旱之禾苗,仅得点滴之雨露,立见晒干,又怎能润枯泽燥呢?” 既然杯水难润涸土,即当加入大量滋阴之品,根据岳美中的经验,生地黄必须用到48克以上才能起作用,顾植山老师常用至100克左右。用量独重之地黄,以酒煎煮,其养血复脉之力益著。阳药仅用常用量。再说甘草,甘草在某些方剂中的作用只是“调和诸药”,不起重要作用。但在炙甘草汤中却是君药,对治疗脉结代起重要作用,用量宜大,临床常用30克以上。量宜大的还有清酒,并非10毫升就可以起到作用,方中酒七升、水八升可资参照。
对于煎煮服用方法,大概是:先用水约3斤、黄酒2斤浸泡药物,时间约1小时以上,可以将药物中溶于酒的成分浸出;武火煮开锅后,文火慢煎约4~5小时,酒精随煎煮而挥发,倾出药液约500毫升;去滓烊入阿胶;分3份,每取1份服用,日3次。
现任世中联慢病管理中央委员会第一届理事
世中联全国国医堂馆与基层医疗联盟【明医讲习堂导师】
世中联儒医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华中医药学会慢病管理中医药临床创新示范基地学术专家团队专家
河南儒医文化研究会【经方传承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上药集团好护士药业【中医经方首席学术顾问】
《基层名医》杂志学术顾问
河南医易同源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河南黄帝内经学会临证研究院会长、医疗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