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云南】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文物
腰部线刻
《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是西汉时期滇国的青铜器,1955年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的1#墓,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青铜馆里,常年展出。2013年8月19日,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编号117。
云南省博物馆
《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形似束腰铜鼓,有底,鼓面有盖,可开启,是为器盖,出土时,器内贮海贝十余公斤。器高21厘米、口径24.5厘米、盖径31厘米。器身腰部一周,有线刻人物。器盖上铸造立体群雕,表现了一个祭祀广场上的礼仪建筑、器物设施、人物活动及牲畜等。计有1碑、1表、2铜鼓、52人、1猪、1犬、筐篮17、罐11(篮、罐由17名妇女分呈)、布帛5匹(由5名男子分执)、纹锦1幅(幅面有连珠纹带,由1名妇女展示)、鸡1只、鱼2条、薪当三捆,以及主祭者(职主,也即神主和尸主)乘坐的肩舆1部,施用于刑徒的栓桔、绳索,执法者佩戴的长剑、盾牌、盔甲等物,总数百余。盖面上的人物仅高约3厘米,然而形象具体,动作鲜明传情。整个场面布局井然有序,其场面反映了古滇国神秘的祭祀文化,表现的是滇国的一次祭祀活动,根据器盖上的场景和贮存的物体,专家们定其名为《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
1963年,考古专家冯汉骥先生另以“报祭”解释。在云南《南诏中兴二年画卷》中,有于柱前祈祷的人物等为依据的一种推断,“报祭”则是从比较文化的观点,以主祭者为妇女,推测铜柱后各列女子前筐中之物及所持之物,皆当为新收获之农作物,认为此一祭祀内容,很明显系一种丰收,或收获。 同时,冯汉骥先生还提出了:“铜柱”可能是“社”的象征的看法。
《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细节
《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上的人物高约3厘米,然而形象具体,动作鲜明传情。 整个场面布局井然有序,显示出一种成熟的礼仪传统。
器盖两侧各置一小铜鼓,正中立一铜柱,柱中段盘绕二蛇,顶端立一虎,底座横卧一鳄鱼。柱之右侧竖立一牌,一裸体男子之双臂反缚于木牌上,其发辫系于牌后。木牌之右前方坐一人,左足锁于木枷中;另有一人反缚双手跪于地上,裸体。
铜柱;一裸体男子之双臂反缚于木牌上,其发辫系于牌后;木牌之右前方坐一人,左足锁于木枷中
铜柱后方列坐妇女四排,每排三至四人,排列齐整。有的膝前置篮,篮中盛物;有的旁置成束之物,似刚收获的农作物。一、二两列妇女中立一男子,肩披巾,双手抚于胸前,作观望状。列坐者左侧另有妇女四人,膝前置篮,篮中盛鱼、肉等物,其前有一男子,作伫立观望状。
人物活动场面中有一乘肩舆的妇女,似为主祭人。坐肩舆的妇女 , 以及随队列从中场通过 , 前进方向与坐乘物者方向一致 ,前有两个妇人肃立作揖祈祷 , 队侧有男子持杖开道 ,道旁有一妇女负子跪迎。其侧有女子二人,手中各持有物,肩舆后跟一男子,当属于主祭人的随从。在肩舆者附近另有受刑者、执斧行刑者若干人,与杀人祭铜柱贮贝器的场面有些相同。
乘肩舆的妇女
执法及伏法人物
贮贝器腰部有线刻的狩猎图案,共八名男子,皆裸体,分别持棍棒、斧 、矛、戈 等武器 作追逐野猪兽状。
腰部线刻人物
以下线描说明图来源:易学钟 晋宁石寨山1号墓贮贝器上人物雕像考释 《考古学报》 1988
器盖人物雕像分布图
置筐篮盛物的妇女
置薪刍的人物和展示衣裘的妇女
执法及伏法人物
表柱及祈祷的妇女
主祭者及随行
其他
腰部线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