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的战争现象,为啥一缺粮就打仗一打仗就缺粮?难道是诅咒?

然而每逢战争爆发之时,总会出现一种诡异的战争现象,那就是缺粮。

这个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且历朝历代皆有,这就让人奇怪了,明明士兵的数量没有增加,而且给打仗的将士们准备的粮草也往往是只多不少,但打着打着,前线的战士就直呼“咋又没粮草了呢?今天又是稀的,吃不饱,没力气。”

(古代军事粮仓)

许多举世闻名的战役也都因为缺粮而失败,最典型的就是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以及诸葛亮的北伐。袁绍因为缺粮功败垂成,错失北方江山,以至于'四世三公'的家底输给了曹阿瞒。运筹帷幄、羽扇退敌的诸葛亮一生5次北伐,每次都因为缺粮而退兵,否则蜀国岂会被灭。

今天就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研究一下,古代打仗缺粮的诡异现象。

在古代打仗时,有一个屡试不爽的计策,那就是截粮道。一旦找到敌方运输粮草的通道,然后将其破坏,那么基本可以宣告战争的结束。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当时袁绍坐拥幽、冀、青、并四州,手下精兵数十万,名副其实的北方一霸,反观曹操,只有兖州、豫州,手下精兵只有数万而已,面对几倍于自身的袁绍,曹操不仅没有胆怯,反而主动应战,鬼才郭嘉更是写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文。

不过这些都不是影响官渡之战的根本原因,真正让曹操打败袁绍的是许攸的计谋。前来投诚的许攸告诉曹操,若要取胜,必须先把袁绍囤积粮草的乌巢给烧了,曹操一听断粮道,开怀大笑。随即派遣精兵火烧乌巢,最终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

除了这种截粮道导致的缺粮,还有就是打仗抽调了太多的农业劳动力,这和古代特有的府兵制度有关,战时上马为兵,闲时在家种田。

不打仗的时候,民间劳动力充足,农业生产稳定,只要不是遇到大灾之年,粮食一般都有保障,而一旦爆发战争,平时闲赋在家的青壮年就会奔赴战场,有时候遇到兵源不足,还会抓壮丁,强行补充兵源,这就从根本上导致农业生产人员的大幅减少。军队士兵不在再生产粮食,民间的青壮年也被拉到战场,剩下生产粮食的尽是些老弱妇孺,可想而知,粮食的产量有多低。

(征兵)

此外,战争往往预示着死亡,当伤亡过大时,朝廷又会强行征兵,当青壮年征无可征时,就会征集老幼,当老幼都是死绝了,王朝也宣告灭亡了。

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逐鹿天下,为了夺得天下,萧何将三秦地区的青壮年全部征集完了,要不然日后刘敬提出的迁六国贵族入三秦一事,岂会那么顺利。因此,战争爆发本身就会减少粮食生产量,所以才会有缺粮的现实发生。

天灾人祸,缺粮的战争一半多爆发于大灾之年,因为饿,所以底层人民开始了反抗,因为灾荒,让有心人看到了谋朝篡位的机会。现代历史学家曾说过:中国古代的百姓是最淳朴、善良的,只要可以让他们吃得饱,穿得暖,他们根本不会管谁当皇帝。

(农民起义)

的确,在古代风调雨顺的年代里,战争很少爆发,但每逢大灾之年,百姓根本无法承担官僚地主阶级的压榨,为了生存,他们只好造反,求一口饭吃。农民起义又会引发各地诸侯王的叛乱,由小及大,一场全国性的战争,不可避免。

从这里不难看出,此类因缺粮引起的战争,大多数天灾加人祸造成的,粮食歉收与社会阶级矛盾之间的碰撞,产生了剧烈的火花。官僚地主阶级不仅不调和其中的矛盾,反而逼迫农民多交粮,这样不就激化了农民反抗,前线的战场也因此更加缺粮。

综上,战争是社会运行的一种行为,而粮草又是与它紧密相关的伴生物,两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因此在战争爆发时期,总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缺粮的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