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婴幼儿的安全感的建立
安全感,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的一种感觉,因为人是社会性的,需要从他人、从群体中找到自己的归属。而作为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婴幼儿时期,安全感的建立与许多因素有关,最主要的是与婴幼儿本身的气质类型、婴幼儿阶段性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家长的抚养方式有关。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其实是无法区分自己和其他人的,当然也无法区分自己和妈妈,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在出生后一个短时期内,会对出生后看见的第一个对象的形象映入脑中,并对其产生追随反应。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具有获得食物、得到安全的生存价值,说的“有奶便是娘”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而现在也一直在强调婴儿出生后就尽快母乳喂养也有一定的原因在里面。直到8个月左右,婴儿才会萌发自我意识,也就是意识到自己与妈妈不是一体的,显示出主体我的认知,能够区分自己做出的活动与他人做出的活动。比如,热衷于扔玩具,让大人拾起来,再扔,再拾,反反复复。估计,妈妈们都这么被孩子玩坏过吧……婴儿也开始出现我们所说的认生的现象,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和最亲的妈妈是会分开的;约在2岁前后,婴才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开始能从照片、视频中认出自己,开始试着离开妈妈的怀抱探索外面的世界,但这个时间不会太久。在两岁之前,亲密的陪伴对于孩子来说必不可少,妈妈温暖的怀抱、熟悉的声音、体温都是孩子对于子宫温暖环境回忆的延续。在婴儿早期,其种种需求就是通过这种情绪信息在母婴之间传递,母婴之间良好的互动,可以使得孩子健康成长,心理得到发展,而母亲也可以从中得到情绪的疏解。因此,在孩子两岁之前强调的是,母亲再怎么亲密地陪伴也不过分,母亲的亲密陪伴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度过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
不同的孩子,一出生,其实就带着不同的气质类型。这可能与遗传以及在胎儿时期的生长发育有关。有的孩子,天生就容易抚养,生活有规律,容易适应新环境,愉快情绪多,情绪反应适中;有的孩子却相反,生活规律性差,难以适应新环境,缺乏主动探索周围环境的积极性,负面情绪多,情绪反应强烈;而有的孩子又属于发展比较缓慢。表现在对新异刺激适应较慢,情绪经常不是很愉快,对新鲜事物反应消极,但是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会对新颖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也就是所说的慢热型。此外,还有很多关于气质类型的划分方法,但是不管哪种划分方法,气质是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的,并且婴儿从来都不是环境影响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总是以个人的独特方式作用于环境,以特有的气质特征吸引父母的注意,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从而激起人们对婴儿做出不同而又与婴儿的需求相适应的反应。这一点,有二宝的妈妈估计体会会比较明显。虽然都是同一个家庭出生的孩子,但可以发现大宝和二宝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相同的非常少,这就强调了父母一定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早期教育,一方面是增强气质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创设良好的抚养环境,区别并了解婴儿的气质类型和特点,以符合孩子气质发展需要的方式,鼓励并促进婴儿表现出更多的恰当行为,婴儿的适应障碍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安全感也得到了一定发展。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先分享这么多。本以为三言两语可以给大家说说,没想到,一说起来,感觉要说的内容好多。欢迎大家在我们的心灵社里关于这方面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