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窑瓷器鉴赏,辨别真伪可以看这些方面!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美女音频

 ◆ ◆  

   ◆ ◆

宋代瓷器生产有官窑、民窑之分,官窑专为皇宫王室生产用瓷,而民窑生产民间百姓用瓷。人们所说的宋代五大名窑包括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其中官窑为五大名窑之首,官窑因为有官方背景,有着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极严格的工艺制作要求,都是优中选优的稀世珍宝。

宋 官窑龙纹洗 天津博物馆

宋代官窑的特征

宋代官窑瓷器是一种简约的美,它最大限度地保持一个完整形,适当地饰以弦纹、耳、铺首、足等,从不渲宾夺主。单色釉、施满釉,采取支烧、垫烧的方法,尽可能地缩小疵点。从某种角度讲,官窑瓷器没有装饰,它追求一种“不饰之饰”。

这种现象在中国陶瓷史上非常特殊,我国陶瓷发展向来注重装饰,从原始彩陶到汉唐以来逐步发展而丰富的绳纹、刻划、彩绘、印花、釉下彩、雕塑、粘贴、堆叠等等,装饰手法可谓丰富多彩不拘一格。

宋 官窑三足洗

在宋代,定窑的印花,吉安窑的剪纸漏花、木叶纹、磁州窑的釉下酱彩等的发展都非常成熟,唯独宋官窑瓷几乎完全摒弃了这些花样繁多的装饰。同时,它又巧妙地利用了一种特殊现象——开片。

开片本是由于坯釉结合不好而导致釉面开裂的弊病,但宋官窑瓷却慧眼识珠,利用这一陶瓷缺陷开创了著名的纹片釉,同时利用其独特的坯釉配方,施釉方法和烧成技术,创造出紫口铁足这些不是装饰的装饰。

南宋 官窑

整体来说,宋代官窑含而不露的美玉精神,更符合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含蓄冲淡的光彩,这种光彩极致绚烂,又极致平淡。为了配合如脂如玉釉层,在造型上简练凝重,为了不使裂纹装饰产生过多的破碎感,造型上减少了大面积的装饰面。

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

宋代官窑有着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北宋官窑为发展时期,而南宋官窑则多出精品。下面就来鉴赏一下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的器物。

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的施釉较厚,釉质精细,釉面光润,成乳浊状,有玉质感。由于烧造温度比汝窑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质感较汝窑要稍强一些。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绿色为上品,尚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多种。釉面上都有较稀疏的开片,开片呈浅黄色,是这个窑口所独有的。

北宋官窑天青釉圆洗

为了使釉面成色更加美观,胎釉结合更加牢固,在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上一层深酱色的护胎釉。凡刷护胎釉的,烧成后,底足露胎处就显出酱黑色,而口沿处由于流釉缘故也呈现出浅紫色,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一方法也一直延续到南宋官窑。

北宋官窑莲花温碗

南宋官窑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时在今杭州市凤凰山南麓乌龟山和郊坛另设新窑,称南宋官窑。此官窑瓷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称为“蟹爪纹”,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却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南宋官窑鼓钉龙耳洗

南宋官窑鼓钉龙耳洗

官窑所烧的都是宫廷御用器,因此,要求制作都尽量完美,早期作品为了使器身全部敷釉,盘洗等器一般都以支钉装烧,唯支钉较汝州官窑为大且粗,数目甚至有多达二十枚者。晚期,则多以垫托垫烧,虽然是底留下一道无釉的痕迹,但涂上一层铁质护胎浆成'铁足',使制品更富特色。

宋代官窑瓷器真伪鉴别

看釉质

宋代官窑器釉质肥厚,酥光宝晕,有玉质感。釉下气泡颗粒大而明亮,并累叠密集,如史料'聚沫攒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黄等色为多。雍正仿宋官窑器釉层较薄,釉下气泡小而疏,釉表多数均透明光亮而欠润泽。釉色以豆青、灰蓝、月白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南宋官窑粉青釉贯耳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南宋官窑簋式炉 台北故宫藏

看纹片

宋代官窑器的纹片有大小开片两种,大开片纹痕长而粗壮,有的纹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经线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样垂披于臀,因此有'牛毛纹'之称。即使是小开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几条较长较粗的纹痕。纹痕的颜色以鳝血、鱼籽黄、墨色、油灰居多,鳝血者为上品。雍正仿宋官窑器以小开片居多,纹痕粗细大体相差不大,迄今未见有牛毛纹者。纹痕颜色比较单调,基本为黑色或浅黑色。

宋官窑粉青釉海棠式套盒 国家博物馆藏

看胎色

宋代官窑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称'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铁足'特征的形成,完全是由于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窑器,胎色为白色、灰白色和浅灰色,这样的胎色在器口釉薄处和足根露胎处不可能形成紫口铁足。

宋官窑粉青釉圆洗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南宋官窑方盆 台北故宫藏

看底足

宋代官窑器有满釉裹足支烧和足根露胎垫烧两种,前者器底有支钉痕,后者足根露胎为铁足,足部修胎比较粗糙,底部无款识。雍正仿宋官窑器除了足根施以酱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细规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