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舍得”的艺术
课堂教学是“舍得”的艺术
刘向军
人生的智慧在于“舍得”二字。有得必有舍,有舍才有得。用《道德经》的智慧来讲,这就叫做“无为”才能“有为”,“有为”先要“无为”。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在太多的课堂上有太多的老师把课堂教学内容塞得太满了,贪多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芝麻西瓜都不放,其结果是老师讲得唇干舌燥,学生听得心烦意乱,淹没了重点和难点,老师自我却感觉不错,认为把该说的、该讲的都倒给学生了,而学生其实收获甚少。
不止如此,这种过多、过满、过快的课堂如果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会有很大的教学弊端,那就是每节课都在造成大量的“夹生饭”。用不了多久的时间,就会有不少学生跟不上课堂教学进度,一批差生就会形成了。
多了就是少了,少了就是多了;快了就是慢了,慢了就是快了;满了就是浅了,浅了就是满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断其一指,胜似伤其十指。这就是课堂教学的辩证法。
教师在课堂上讲述过多的根源是什么呢?根源在于舍不得。
教师患得患失,不忍割爱,对自己在教研备课过程中所遇到的、所学习的、所积累的各类庞杂知识既爱这个,又爱那个,总想把它们一股脑儿地倒腾给学生,哪一样也舍不得放弃,总觉得这样才叫尽心尽责,总觉得这样才得到安慰。其深层根源是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是以教师自我为中心,而非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舍”,会舍,敢舍,善舍。
教师要牢记如下课堂“七不讲”。
第一,学生通过读书自己可以弄懂者不讲。
第二,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可以弄懂者不讲。
第三,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可懂者不讲。
第四,学生通过自主交流、合作可懂者不讲。
第五,学生在看了答案之后可懂者不讲。
第六,老师可讲可不讲者不讲。
第七,老师讲了之后学生也不懂者暂时不讲。
一个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如果患得患失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不妨对照上面的七条标准果断取舍。
如果明确了可以舍去的部分,那么,剩下的就是需要讲、应该讲、必须讲的内容了,这些内容才是一节课中的重点。它们其实很少,有时甚至没有。对那些该讲的就要去讲,但也并非就滔滔不绝地一味灌输,而是抓住课堂上这些真问题、共性问题,以点拨启发的方式去讲。
短短40分钟的一堂课,能有一个这样的“真问题”“好问题”来进行讲解就可以了。无论这是一个知识问题、技能问题还是能力问题,或者兼而有之的问题。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牢牢地抓住“这个”问题,突出之,彰显之,深化之,强化之。这样的课堂学生必定会大有所得。如此这般,一课一得,哪怕是三课一得,就能得得相连,必定功德无量。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少即是多,慢就是快,浅就是深,这样的课堂,本质上是“以生为本”的课堂,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所谓差生过多、过早的出现。
课堂是舍得的艺术,知己知彼,因舍而得。
20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