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虚劳通属于厥阴病。关于《金匮》补充一点,劳是慢性病,而不是“劳累”,“劳复”不是劳累复发,而是劳病、虚劳的复发,否则“五劳”也成了五种劳动的笑话了。现代社会的虚劳更多了,就是所谓亚健康慢性病,一般不是太严重的就拖着。“劳”的病机津虚+胃虚即少阴虚证,虚劳是在“劳”的基础上虚损成为厥阴病。劳分为寒热两大类,比如百合或者瘅,是偏热的。还有寒的一类,阴阳易劳复,有一个理中丸证,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属于寒的一类。寒热、表里的传变,《金匮》百合病篇讲病传,是虚劳病传分类。注意这个,举一反三。《伤寒论》递归分形七病、中风、合并系属,《金匮》杂病从劳复、虚劳示范传变,这是纲领性的。所以,《伤寒论》大部分纲领都在《金匮要略》,如三因、五邪、表里先后病,还要加三焦病传规律。绝对不要向那些“先《伤寒》,再《金匮》”的学习,《金匮》对于《伤寒论》的重要性,只有六要素《硬核伤寒论》能讲清楚。《金匮》的纲领没搞清楚,《伤寒论》绝对是糊的。因为《金匮要略》本是《金匮玉函经》的别本残卷,本就是《伤寒论》不同传本,纲领当然会在前面,结果又被北宋新校正误会,他们的误会实在太多,搞得当下跟着误会,以为“平脉法”“伤寒例”才是“纲领”,门都没找到,实在是悲剧。有些学派强调病传概念,但是实际并没有交代清楚病传分类,含糊而笼统。为何?因为不知道三焦的重要性,误以为中焦“最里”“最重”,结果自己都是糊的,怎么能把别人讲清楚?比中焦病更严重的是病入下焦,其实《伤寒论》条文中已经提示了。病传过程是从“表”入“里”(中焦)再入下,还会再影响上焦,所以,所谓的“出表”未必是减轻,还可以是合并病。厥阴出现表证,比如下焦病传上焦,举例:肾衰引起心肺衰,这是并病。这种出表是要命的。再如,里病太阴、阳明可以合病表寒,不叫出表,而是合病,是加重。所以核心是六要素递归后的七病与中风的定义,加上合并系属与病传。而病传是三焦与表里寒热虚实的关系,以及关于这一切的完全分类。任何一处不对,整体都是歪的。必须要完全分类,无法以口诀概括。更不要说“阴阳旦”这种误会和浅见了。旦者阳升,暮者日落。那请问,为啥没有阳暮、阴暮呢?莫非是不知道阴阳理论要讲对称?阴阳旦分明是鬼扯。二旦指的是桂枝汤法的补泻加减,再被误会为柴胡或黄芩方,即便这样也根本谈不上啥基础。桂枝汤方向的局部分支,怎能成为所谓的“纲领”,纯属胡乱比附。二分是无法完全分类的。用两个符号来说四象,就一定搅浑,最终一定分不清。比如灵枢中讲“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经脉那一段,历代注家全错,这就是先天缺陷。不仅文本错,注解解释错,还没有人能发现,从宋代一路鬼扯到现在。最接近的解释是郭霭春,但结果还是错,因为文本本身就是错的。阴阳对四象都描述不清,何况描述三维坐标呢?如果阴阳无法标注空间坐标,为什么中医竟然坚信能够描述同样复杂的六要素表里寒热虚实呢?深陷泥潭而不能自觉,千年掉坑。基础分类没弄好,后面必然交代不清。高阶面向临证,就是基于合并系属与三焦病传关系,基础还是六要素递归分类,并没有什么神秘或者神奇。神奇的东西不可说,生命自身最神奇。分析病案的时候就体现出是分类判断,还是模糊判断了。有些临床名家,习惯模糊判断,结果学员就是学不会,现在知道原因了吧,“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就是基础分类不全,后面临证就只能模糊,大部分所谓的“伤寒家”都这样。不然,还有何必要提出六要素递归?张仲景递归分类,穷尽分支,无所遁形。唯有“硬核伤寒论六要素”可以印证仲景《伤寒论》的来龙去脉,以及《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真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