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辨惑

现在学习中医有一种倾向,必须是学仲景的经方看病是正宗的,别的都是旁门左道,看处方如果要是不用附子,那就不是好中医,用附子必须还要用多,30克太少,必须要200到400克,这样才是大腕,有胆有识,好像得到仲景真传。如果看见别的中医开的处方用温病方子,那就讥讽为轻描淡写,糊弄病人,不敢开大剂量附子,怎么能配做医生。每每听到这样的语句,我感觉很心痛,我们中医现在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中医现在做的是要复古,还是继续发展,如果医学只停留在仲景时代,会是什么样子呢。中医一直是在进步的,从仲景以后,一直在发展,仲景开创了伤寒六经辩证,给后人治病指引了方向,弥补了内经有论无方的缺憾,到了唐代孙思邈写的备急千金要方,又发展了脏腑辩证用药,以后又有李东垣,朱丹溪,刘完素,张元素,吴又可,繆仲纯,叶天士,吴鞠通,经过历代医家继承发扬补充,我们的医学体系越来越完备,从六经辩证,到脏腑辩证,再到后来的三焦,卫气营血辩证,中医就这样一步步的走来,现在的中医其实已经没有继续发展的可能,只要能熟练的运用以上的辩证技巧给人看病,完全可以达到阴平阳秘的境界。

我认为看病的时候应该以病人为本,不是以方为本,现在的经方派,很多只是在方证上面下功夫,而不去深究病人的病机,很多时候病人的病能完全套用经方的时候很少,如果只已经方为事,无异于刻舟求剑,在经方派看来,仲景以后的医家学说都是不必要学习的,我认为只是比较肤浅的认识,清代的叶天士开创了温病先河,其实叶天士也很注重仲景学说的,他的处方很多都是用经方化裁的,不懂的说是轻描淡写,其实当年叶天士没留下什么著作,他的医案也是他的**收集整理的,他当年天天忙于临床业务,一天看一百余人,哪里有时间著书立说,为什么找他看病的多,是因为他的医术高明,治愈率高,病人不是傻子,你给他看好了病,他才相信你,不是你写的书好,他才找你看病。现在的中医正好相反,都是把理论做到认为极致,但是病人不一定认可你。中医是经验医学,注重临床疗效。费伯雄先生说,医虽小道系甚重,略一举手,人之生死,因之可不敬惧乎,对于现在的扶阳派是警醒,现在行医尤其难,法律森严,看病一有不慎,将后悔一生,孙思邈也说,人命至重,价逾千金,不知道喜欢大剂量处方的朋友看过这些医论没有。

很多医生开处方喜欢出奇弄险,殊不知这正是医家所忌,费伯雄说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方能神奇,通过多年实践,我慢慢明白费氏苦心,这正是临床多年的中医的成功经验,只有经历过失败,才能逐渐明白看病的法则,缓和治病才是王道,看看徐灵胎,黄元御,丁甘仁,张简斋等名家看病看病的思想,都是以平和的药给人治疗,而疗效非凡,根本没用大剂量附子,也不是完全遵守经方,而是询证用药,剂量都不大,却都收到很好的疗效,这是现在的我们不能比拟的。

我认为研究经方做的最好的就是胡希恕先生,没有之一,胡老重视辩证,处方客观实在,让病家用了服气,剂量不大,但是疗效卓著,完全不是时下的医生大剂量用药的样子,这样看来,中医看病还是辩证为第一,辩证准确了,用的药,即使剂量不大效果也很不错,能做到安全高效,才是我们中医人的最高追求。这方面胡老是我们的榜样。

某著名医生说,我一生看病从来没见过阴虚,都是阳虚,一句话奠定了他毕生追求大剂量附子的看病的梦想,追随者无数,在遇到真正阳虚的病人的时候,我认为用适当的附子是可以的,但是如果阳虚回转了,还是继续用大剂量附子扶阳,我感觉那就偏了,阳气足了再补阳,会灼伤津液,很危险的,阴阳是相互的,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阴阳互相依赖互相生存,缺一不可。如果真正遇到肾阴不足,扶阳派会不会大剂量附子扶阳呢,我考虑不会的,这是最起码的中医常识,没见过阴虚,那是对初学中医的严重误导,很遗憾,很多初学者奉为经典语句。经方派很多医生自以为找到了中医的捷径,只学经方就行了,不要用脑子学习唐宋以后的医学了,我只能说那只能是固步自封,医学就这样局限在仲景年代 了,易经说,穷则变,变则通,古代先贤就是在临床中见到很多疾病只用经方解决不了,才进一步的不断研究的,以后才形成了明清时期在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年代,在那时期,中医学术达到了顶峰。

大剂量用药还容易伤胃,胃为后天之本,如果胃气伤了,以后再用药就困难了,古人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现在的很多医生以大剂量中药来吸引人眼球,自以为敢为人天下先,其实这么做根本就是置胃气于不顾,不顾病人死活的体现,若是急病,吃几副大剂量药尚可,要是慢性疾病,相信病人不是死于病,会死于医。

以上属于我的脏腑之言,如果感觉有帮助,请点赞,不喜欢的直接飘过吧。

sjp7771212 主要在辨证,辨证好怎么治都好,没那么乱七八糟的。用药轻可能四两拨千斤,但毕竟少数,容易兵不胜敌,用药重针对危急重症,势在必行。就好像抢救有机磷中毒一样,你照本宣科地用阿托品,病人死多活少,又如抢救时的参附,参麦,必须大量!

LuckyStar067辨证论治要在辨病(症)基础上辨证,不能只强调辨证而忽略辨病(症)。用药量轻也不排除方中主药大量,如补阳还五汤中的黄芪,治内脏下垂用补中益气汤方中加的枳壳等,但有毒药如附子,半夏等当慎重。

(0)

相关推荐

  • 中医辩证及用药一览表

    中医辩证及用药一览表

  • 中医临证配伍经验150条

    汗证 自汗:黄芪.白术.五味子 盗汗:山萸肉.浮小麦.乌梅 浮肿 阳水:麻黄.苏叶 阴水:附子.肉桂.干姜 腰以上肿:荆芥.桂枝 腰以下肿:茯苓.泽泻.防己 头痛 偏寒:吴茱萸.川芎 偏热:菊花.桑叶 ...

  • 中医“痰证”与化痰药、化痰方剂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痰证为病证名.指痰浊停留体内的病证. 多因外感六淫.饮食不当.情志刺激.过劳纵欲等影响肺.脾.肾的气化功能,以致不能输布水液而停聚成痰.因痰浊内阻,以咳嗽气喘,咯痰量多, ...

  • 三位资深老中医亲证:益母草治疗高血压确有奇效!

    朱良春:益母降压汤治高血压 益母草60克,桑寄生20克,杜仲12克,甘草5克.血压高,用益母草疗效很好.该药清肝平逆,对产后血压高,尤有效验.头痛甚加夏枯草12克,钩藤20克,生白芍25克,生牡蛎30 ...

  • 老爱出汗,中医治根本。一、【中医汗证】1...

    老爱出汗,中医治根本. 1.白天汗出,动则加重,常伴气虚,为自汗. 2.而睡觉中出汗,醒后即止,常伴阴虚内热的症状,为盗汗. 二.[病因] 1.营卫不和证 表现:自汗恶风,周身酸楚:伴有微发热,头痛, ...

  • 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

    刀客的棍 2013-03-02 癫狂 癫狂一证,诸书多从痰.从火论治,如<杂病源流犀烛>说:"狂由心家邪热--狂属脏,痰聚心主,故发而不止."<证治汇补>说 ...

  • 晚期肿瘤患者该怎么扶正固本?老中医临证合...

    晚期肿瘤患者该怎么扶正固本?老中医临证合理开方,患者正气渐复 中医认为肿瘤的病机往往是因为气虚血瘀,推动无力,导致寒邪积聚于内而产生,而其中的根本就是正气亏虚,所以扶正是中医治疗肿瘤的重要方式之一.而 ...

  • ​老中医临证心悟

    人体的疾病很多时候都是似虚似实,似寒似热,病性偏差不大,处于疑似之间,而医生所学习的很多教材都要辨识病性,临床上对于这样的情况,要学会模糊处理. 处理的原则是: 1.选择偏性不大的药物, 2.以流通气 ...

  • 中医临证治疗原则

    中医的治则概念包括治疗思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三部分.这三部分相互交叉渗透,相辅相成,治疗思想决定着治则.治法,也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决定性基础.治疗原则是对疾病治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临床治疗思维,贯穿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