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随重、随习、随忆念之二(《担心来生吗?》之三)
那对于“随习”,我们更要注意了!我们虽然自以为自己是一个学佛的人,甚至也以为自己是一个修行的人,如果检点自己这一天身语意的运作,将这24小时清醒的时间画一张饼图,身语意随顺佛法的时间占多少,身语意随顺过去力量、随顺颠倒、随顺烦恼,表现为迷惑、或者染污、或者情绪化的情况又有多少?常常有人觉得“我学佛学这么久,进步还不大”,看看你在佛法上每一天用功,占了多大比例啊?占你清醒时间多少比例啊?我们不能指望连5%、10%的比例都不到,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者说,“随习”这一条难道不值得我们警惕吗?看一看自己这一天时间、精力的投入,是在善法上多,还是不善法上多?是随智慧多,还是随颠倒多?是随这些不善心所相应的情绪多,还是随慈悲喜舍、无贪无嗔多?如果这结论都不乐观,那你怎么能够安然地这样去过日子呢?
没有听闻佛法,是自己种种因缘不够好;听闻佛法,却因为自己不够坚决,不够投入,而空过一生,到时候会加倍后悔的。我们既然懂得“受生时随习”这种规律,那应该如何呢?一定要在善恶法的串习上,自己要有审择、要有把握,不要做鼠目寸光的人,不要只看眼前的顺逆、得失:这个人、这件事顺我的心,那个人、那件事不顺我的心;顺心就贪恋、染着,不顺心就嗔憎、内心烧恼。这样随顺着色声香味触的输入,心在里边捏合种种相,或抓取、或排斥,搞很多没用的情绪,随顺不善法的情绪,来染污生命。这样的精力和时间,来分配生命的注意力,产生的影响是什么呢?
在“随习”上,随的是什么习呢?是在不断地增盛哪方面的串习呢?对于这一生结束之后,来生的受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能够从战略高度、长远的尺度上来把握生命的流向,就只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稀里糊涂地过这一生。看一看自己“心都投注在什么上面,对来生有什么影响”,这是一个佛教徒或者对于佛法有正见的人,常常要审择的事。这是一种正知——“有益正知”。有益正知很多都是随顺于因果的抉择,善恶的抉择。随顺于因果的抉择,其实就是善恶的抉择。不可以随便,不可以放任。放任、随便,一定不会有好修行。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很多人要求“短、平、快”的顺心如意,那其实就是没有长大,希望我能够任性的表现。生命真正的自由,要从自律中来获得。因为有身语意的自律,所以有善恶上的抉择、把握,这才不至于让自己这一生造很多恶不善法的因,这一生也少一些恼苦,多一些身心的安乐,下一生也不至于堕不如意处,没有佛法修学、生命增进的因缘。反过来如果多多地修习善法,自己审慎地抉择把握,这一生能够多随善法,身心安乐,后生也能生到善趣,乃至不离于三宝,不离于生命改善增进的因缘,这才是现后安乐之道啊,这才是战略上更有利的啊。
就随着这汹汹世间,滔滔众言,人家说咋样,自己就配合怎样去活,我常常说,这未免有点太“无私”了——拿自己的生命去迎合别人,去过一种让别人认可的活法,这不是自己对于生命太没有认识了吗?实在是不知道怎么活,只好按照别人的说法活。但那安全吗?可靠吗?安乐吗?既然接触佛法,有一些关于生命的智慧,也了解了一点生命的道理,为什么不按照这道理去过现后安乐的生活呢?
佛教徒常常安排定课、日课,精进修行的还要讲究把修行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甚至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这如果从“随习”的角度来看是什么呢?是让善法的串习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强盛,当然,后生就越来越有保障。反过来,佛法道理我好像学懂了,但是自己心态始终没长大,始终是在校学生的心态。在校学生学了这个知识,好像我懂了、我掌握了就好,为什么?因为那是用来应付考试的,用来作为下一步晋升的敲门砖的,并不是用来改善生命的,所以缺一番沁骨入髓的功夫。但佛法不一样,佛法是要在生命中实践它、实现它的。所以,不要因为我了解,甚至因为我了解得很多很深而感到傲慢,而得少为足,而觉得这样就够了——这样很愚蠢。要知道去把这样的智慧,真正地在内心中呈现出来,要把这样的德行在生命中培养出来,这才是真正对于自他有利的,对于现后来说也都是安乐的因。
“随重、随习”之后,说“随忆念”。如果这个人既没有非常强盛的善法或者恶法,在善恶法的修习上、串习上相对来说又是差不太多,那么他临命终的时候,如果是善心现前就会引发相应善业的力量,不善心现前就会引发不善业的力量,相应地会被引去受生;只有在这个时候,临终一念才特别重要。但是我们如果从容错度上看,从抗干扰性上看,当然是在平时至少就要有善法强盛的串习,这样,在命终方式、时间、地点等不可控的情况下,我们后生更有把握至少能够受生于善趣,如果都托于那个不确定的临终一念,事情就不好说了。
当然,如果我们有因缘去给人做临终关怀,不管他之前怎么样,这一生到了这个关键时刻,要想办法让他能够忆起自己曾经做过的善法,让他的心也最好进入跟善心所相应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中离世,至少不会更差。这个时候,做临终关怀的人一定要有智慧方便,自己不要情绪化,也尽量让这位临终人的周围环境对他有正面的、建设性的帮助。这是就佛陀回答,和后面的道理,做一些展开,希望对我们一般的关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