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系列丨为什么扶苏选择死?
△ 扶苏之死
酷热的七月,始皇帝嬴政死去了,大太监赵高联合丞相李斯和嬴政幼子秘不发丧,暗中发动政变,密载始皇帝遗尸,令其与腥臭的鲍鱼为伍,瞒天下而巡游千里。
丞相李斯没有经得住大太监赵高的威逼利诱,最终还是为了家族的利益而背叛了自己费尽心力扶持起来的大秦帝国。我们不妨想一想,如果李斯当初坚守住底线,将始皇帝的遗诏公布于天下,会有多大概率挫败赵高与胡亥的阴谋呢?
从李斯的“仓鼠论”就可以看出,他知道自己的价值源于他所处的位置,不论帝国如何,只要自己从“粮仓”被发配到“茅厕”,那么一切都毫无意义,所以即使李斯不上赵高的贼船,他也不会站在扶苏的阵营里,如此一来,大秦的未来是怎样的走向,依旧未可知。
然而,如果说还有谁最有可能改变当时大秦帝国的处境,恐怕只有公子扶苏了。
可我们都知道,扶苏最终是因一封赐死自己的假诏书而自杀。作为扶苏的政敌,赵高尚且评价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在敌人眼中如此优秀的一个人,难道仅仅因为父亲一句话便舍弃了自己的抱负和责任?
想来扶苏与帝王之位失之交臂的原因,必然不可能是愚孝这么简单。说到这里,不免想起春秋时期卫国卫宣公之子急子,明知父亲设下毒计,只为取自己性命,依然还是选择了遵从父亲的心意。
然而扶苏并非急子,身为大秦的皇长子,绝非这种“愚孝”之人。
“扶苏”一词源于《诗经 郑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从这枝繁叶茂的香草嘉木,不难看出嬴政对这个儿子的期待和厚望。长成后的扶苏经过了朝堂和战场的历练,已经不是一个悲天悯人的文弱儒生。
蒙氏一族是他坚实的拥趸者,还有以齐国博士淳于越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也是扶苏有力的支持者。在始皇三十四年,扶苏被派遣到上郡与蒙恬戍守这战略要地长达两年之久。
虽然在史书上并没有太多叙述扶苏这段时间的功绩,但这一点我们倒是可以从扶苏在民间的威望中窥得一二。如果扶苏仅仅是一介儒生,始皇帝是不会派他去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
既然扶苏并非没有能力,也并非势单力薄,为何甘心就这样自杀呢?
当时的扶苏和蒙恬拥兵三十万防卫北疆,虽然蒙恬并没有追随扶苏一同赴死,他知道始皇帝不可能做如此愚蠢的决定,但在弟弟蒙毅死后,最终还是吞药自杀。我们先来看看蒙恬的想法,或许从中也能映射出一些扶苏的意愿。
当蒙恬被囚禁时,他的内心是悲愤的:“我蒙氏三代忠信,有功于秦,眼下我有兵将三十余万,足以举兵生乱,但如若我起兵,一定会辱没先祖的声誉,也会辜负先帝的知遇之恩,所以要信守大义,死是唯一的一条路……”
由此看来,蒙恬有自己的顾及,扶苏必然也是。在此我们也不妨做一些猜测:
首先,无论赐死自己的诏书是否出于父亲的本意,但作为臣子和儿子,一旦反抗就是不忠不孝,而当时在士人心中,耻辱、忠义和孝道是比性命还重要的。
其次,就算蒙恬怀疑过诏书的真实性,但扶苏或许没有想到父亲死得如此突然,只是认为是父亲已对自己失望,不愿再浪费心力。
最后,我想应该是也最重要的一点,扶苏有能力和兵力反叛,他也可以不顾及自己对于始皇帝是否忠孝,但双方一旦对战,必然生灵涂炭,百姓们又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与他内心坚守的仁爱是背道而驰的。
然而,扶苏终究被迫自尽,当时的他究竟是何种想法我们已无从知晓,如今也只能在此惋情悲叹……
如果扶苏没死,历史又当如何呢?这就留给各位去想象了。
—— ♞ ——
责 编 @ 一 廿
编 辑 @ 朱亭折扇
手 绘 @ 梦 铺 子
【闻古知新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