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作家•散文】英山名山--篓子石/文 付先(湖北)
世纪作家
英山名山--篓子石
作者/付先(湖北)
我们一出农家乐,向北沿着景区的公路一路前行。
深秋时候,景色秀丽。田野上的杂树,叶子霜染,深绿,淡黄,紫红,五彩缤纷。最美的是乌桕叶子,黄的那样鲜艳,紫的那样深沉。枫叶煞是艳丽,红得妖娆,让人陶醉。
彩叶有的凋落,被风一吹,就像天女散花,宛如无数彩蝶满天飞舞。落下在地上的叶子,仿佛铺了一层锦毯,鲜艳夺目。路边,一条小溪,流水汩汩,穿过公路,流过小水塘。几只大白鹅在水草地觅食,嬉戏。
不一会儿,开始爬山了。山路弯弯,一会陡峭,一会儿平坦。路旁,野菊花金黄鲜艳。菊花是傲霜高手,越是霜重,花开得越鲜艳,除了梅花,没有什么花能比得上它的魅力。山腰上的山楂熟了,红的,黄的,女士们喜欢采摘。沿途有很多栗橡子果实,绿绿的,底部有一个小灰帽,好看,沉甸。在生活艰苦年代,山民为了填饱肚子,把它采摘回来,去壳打浆,做成橡子豆腐,那是极美的佳肴。
我们一路欢歌,一路嬉笑走过道道山沟,翻过面面山坡,直指山顶。
越向上爬,风就越大。山脚下,太阳晒得暖洋洋,可山上凉意飕飕。山间,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我们跨过一条小山涧,远处古树参天,藤蔓缠绕。这就像宋朝朱熹站在百丈山上看到的一样:“循磴而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大约爬行三个小时,终于登上山顶。
篓子石是两个篓子在山顶之上,远看就像两只粮篓摆在那里。它在山里流传着一段古老神奇的故事。说是大禹治水时候,山民为了支援治水,把家里养的牛羊,池里养的鱼虾,田里产的五谷,尽可能地拿出来给大禹。谁知凶悍的山神途中劫走牛羊,鱼虾和粮食,放置山顶,妖化成巨石。所以就有了篓子石,鲤鱼尖,羊角尖等英山名山。当然这是神话故事,说明山区人民勤劳朴实,善良厚道,有一种奉献精神。
站在山顶上,我们继续向东篓子石上爬去。东篓子大约三层楼房高,直径约十来米,其实就是一个天然巨石。向上去,再没有路,只有过去爬山之人用凿子在石头上凿一个一个的小坑。人踩在小坑上,双手抓着石头的棱角似乎垂直地向上爬。
爬的过程中,要十分小心,稍有疏忽,就会滚落下来,甚至有生命危险。我们小心谨慎,你帮我扶,终于爬到篓子石极顶。“海阔天为岸,山高我做峰”。我们站在东篓子石上,就是这座山的至高点了。
对面就是西篓子石了。它比东篓子要矮一点,粗一倍,顶上面积自然大许多。上面零星地长了许多杂草和灌木丛。两只篓子中间有座叫做打杵山的巨大石柱子,就像山里人扛木头的打杵,上面有个小丫子,近看是天然生成的岩石柱子,远看就像一个树桩。
向下看,巍巍群山,蜿蜒从北向南伸展。这真是“一览众山小”啊!人站在山顶上,风刮得很厉害,飕飕的,衣带都飘舞起来。
此时,身上感觉十分寒冷。山下云消雾散,幕霭稀布。远去江准大地,荆楚沃野只觉蒙胧,看不大清楚。近处,山脚下的公路宛如飘带,迂回曲折,村庄红瓦白墙,建筑在公路旁,或稻田河边。天空蔚蓝,有几块浮云在空中飘荡。岩鹰在上苍盘旋,似乎关注着我们。
此时此景,若是多点云雾,就仿若朱熹在百丈山上看到的景色一样了。“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恋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若涌若没,顷刻万变。”
李白曾站在太白峰上吟道: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这是说太白峰之高。可这东篓子石是最高的,海拔不比太白峰矮。
此时正是午饭时间,八人攀爬时间过长,都疲劳得很,唇干肚饿。我们在东篓下,怪石嶙峋处找了一个较平坦的地方,稍做修整后,准备下山。
这时,我触景生情,边下山边做了一首小诗:
繁花皆落,
唯有菊花黄,
重阳时节。
薄衾难暖游客梦,
一枕寒床月缺。
朝阳普照,
红叶满山,
溪流漫清澈。
长空雁去,
染山美景谁说。
问道登高篓石,
风劲飘衣,
雾霭眼前灭。
江准万古流不尽,
大别云山千叠。
良田万顷,
楼宇遍野,
楚地更俏,
美景与君阅。
到新时代,
小康路上欢悦。
2017.11.22
→END←
付先 男,60后,湖北英山,教师,近半月来发表文稿二十余篇。
投稿说明
●文章体裁:不限。
●投稿方式:文章正文+作者简介+作者彩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