捎礼

中国自古讲究礼尚往来,礼而不往非礼也。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行门户,你给我行,我又给你行,礼来礼往,婚丧嫁娶。这是人之常情,随礼就是了。但是,有些人到不了场,无法躬身亲行,就会托别人代为表达心意,我们俗称捎礼,就是人不去,但心意到了。

      今天朋友结婚,是件好事,但又遇上了捎礼的。这个说,临时有事去了西安,到时候来不了给咱把礼捎上,那个说,老婆的妈妈就是丈母娘生二胎需要配合照看,到时候来不了你给咱把礼捎上,更有甚者,说小姨子生了娃娃过满月,给帮忙压饸饹面了,到时候来不了你给咱把礼捎上。理由五花大门,莫衷一是。捎呗,可捎礼发来的钱都在微信上,而上礼还没有实行二维码支付,所以到哪里弄这么多现金就成了令人头大的事。跑了几个门市,人家都说没现金,打问了几个人,人家都说身上不装现金,也是啊,现在谁还没事带那么多现金呢?据说此举已经导致很多小偷自杀。
      有捎礼就有回礼,现在多是现金,前几年多为实物,譬如床单或厨房用品之类。这些东西虽然不值几个钱,但是个证据,证明你把人家嘱咐的事办妥了。有些人只打个电话让把礼捎上,言称回头再给钱,可是事情过了就杳无音讯了,不再提这茬。索要,又碍于情面,不好意思开口,不开口,又觉得心里纠结了,认为这笔钱不该由自己买单。有一段时间,回礼积攒了很多,仅床单就有十几条。老婆说,看这质量不错,咱铺床用吧,成天嘟囔个不停,我说不敢呀,钱还没回来了,如果咱把人家这回礼弄丢了,就更说不清了。
       有些人你给捎了礼,很快就还给你了,有些人不知是忘了,还是存心不想还。结婚时给捎的礼,二胎都好几岁了,捎礼的钱还没回来。如此,导致了一些困惑和不解。
       这些年,我一般都不给别人捎礼,能去尽量去,尤其是老人去世这种情况,你去了朋友会特别感激,如果捎礼,人情味就大打折扣,成了单纯的金钱的置换了。前些年,我酒量大,一次能喝下去七八两,尤其音乐一响,美女起舞,就更能喝,超一斤也不费吹灰之力。同桌的朋友拿我开玩笑,说你上了多少礼呀,估计成本都快吃回去了。这怎么能计算成本呢?我在来行门户的路上皮鞋被利器割了道口子,这皮鞋金利来的,值好几百块了。
         物欲强了,人情味就淡了。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剩行门户这一层了,细思特别的寒心。闲着无事,一个人在甘泉宾馆门口溜达,对面过来一个好久不见的熟人,握手,聊。时光如梭,两个人的共同话题已经不多了,为了打破窘迫的局面,我就没话找话,随口问你几个娃娃,考上大学没,都多大了?他说,正巧,明天老大结婚,就在甘泉宾馆过事,你一定来哦。我准备说那你给我把礼捎上,我明天有事了,又觉得不妥。转过街角,狠不得扇自己几个大嘴巴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