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彻》阴虚论

阴虚论

夫阴寒者.肾中之真火衰也.

阴虚者.胃中之真水亏也.

真火衰.则有寒而无热.

真水亏.则有热而无寒.

经曰.阴虚则发热是也.

世或不察.

见其发热.

动曰伤寒.

舛误悖谬.

莫可言状.

殊不知与伤寒二字.

绝不相干.

试诊其脉.

则不紧而数.

不实而虚.

验其症.

或头目眩晕.

或引衣倦卧.

或腰腿酸疼.

或渴喜热饮.

身虽热而未尝恶寒.

不喜食而未尝胀满.

询其因.

非酒色过纵.

必大劳大病后.

不能谨欲.

乃致此.

急与六味地黄汤大剂饮之.

则热退而病却矣.

或畏寒口渴.则用七味汤.

足冷脉弱.则与八味汤.

或有畏其泥膈而不敢轻尝者.

盖不知六味八味等汤.

皆是肾经本药.

直达下焦.

使果阴虚.

急借以益水补火.

必不可缺.

必不可缓之剂.

更何疑之有.

【治验】

一人

年五旬.

得发热症.

已曾服药七八日矣.

比予诊之.

脉来虚数.

目赤唇焦.

舌肿大无津.

余曰.

此肾阴水衰之候也.

宜进地黄汤.

彼家犹豫.

复延医者曰.

脉虚甚矣.

乃所用药.

则芩连栀粉清火之剂.

余曰.

若服此而津生.

所不待言.

服此而更甚.

则非此药所能疗也.

及服之愈甚.

始信予言.

遂进地黄汤一剂.

觉少寐而舌和.

二剂而津果生.

后与生脉散相间服之得痊.

一人

年五旬余.

素不谨欲.

冒寒发热.

他医曾与解散.

及余视之.

则脉微细.

面色通红.

目赤唇焦.

舌黑而枯.

予曰.

此真阴衰竭.

水火两亏.

宜以八味汤加五味子峻补方可.

其家虽信.

未肯轻投.

余曰.

不用此药.

则无救矣.

急延吾友唐子松声验之何如.

比至诊之.

谓余曰.

此八味汤加五味子候也.

其言若合符节.

遂取而进服之.

果舌有微津.

连剂焦枯顿释.

又加人参.

调理而安.

后不守禁.

半载后.犯房戒.

用他药以殒.

一徽商

年二十八.

病后不谨发热.

彼家以过啖浓味故复.

医者投小柴胡汤三剂.

体倦.腰胯痛.不能转侧.

余诊之.

脉微弱.

曰此女劳复也.

以七味汤加五味杜仲.

连进二剂.即能转侧.

又数剂.兼人参而痊.

六味地黄汤

怀熟地(三钱) 山茱萸(一钱五分去核) 茯苓(一钱) 淮山药(一钱五分炒)牡丹皮(一钱) 泽泻(一钱)

水煎.

八味地黄汤(即前方) 加熟附肉桂(各五分)

去附子名七味汤

(0)

相关推荐

  • 李士懋一、冠心病辨证论治的总体思路

    ​冠心病可导致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心梗.心衰.休克.心律不齐,以及室壁瘤.猝死等.急性心衰.休克.猝死等在门诊很难遇到,多见的是冠心病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心律不齐.慢性心衰等.这类病人常见的主症有心前 ...

  • 浅谈生地黄的应用

    作者:麻连科 [摘要]  生地黄一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参与组方12方次,其中参与汤剂组方7方次,在这7个汤方中生地黄用量最大的是防己地黄汤,用了2斤,炙甘草汤中用了1 ...

  • 今天群里有人问盗汗。。。小孩子盗汗气虚脾...

    今天群里有人问盗汗...小孩子盗汗气虚脾虚的多,大人可不是,阴虚内热的更多(除非被手术过或者被下了大量抗生素或者苦寒药的那种明显乏力的),尤其是更年期的,还一味的煮黄芪水等待的只有心衰. 自汗盗汗轻度 ...

  • 【黎庇留】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证

    [黎庇留]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证 余族叔用恒公之妻,患病半年,百药罔效--各医见其干燥有咳,主以清润之品:见其数日不大便,则或用郁李仁.麻仁.枳实等:见其不思纳食,则又出山楂.麦芽等味.如是敷衍了事,而病 ...

  • 章真如学术精华:滋阴法

    一.滋阴疗法及其有关问题 滋阴疗法应用范围广泛,不仅用于外感温热病,还常用于内伤杂病.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全面地考虑病人的阴阳盛衰,邪正消长情况,灵活地应用本疗法,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一)滋阴疗法的应 ...

  • 六味地黄系

    六味地黄系 先有肾气丸,此方出自<金贵要略>,由生地.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附子.桂枝八药组成,即六味地黄丸加附桂.五代时著名小儿科医家钱乙将上方之桂.附去除,定名六味地黄汤,以此 ...

  • 古今医彻

    姜一片水煎. 卷之一 伤寒 吐蛔 蛔者根据胃为养.赞助化物之需.故古方欲其安而不欲其动.用炮姜理中汤加川椒乌梅.所谓闻酸则静.见苦则安也.吴绶谓蛔厥却缘多饥.节庵谓妄发厥阴汗.胃冷蛔上.又谓吐蛔虽大热 ...

  • 《古今医彻》

    三焦论 内经传入三阴.止曰可泄而已.仲景以下字易之.立大小调胃三承气汤.后人遵而用之.一汗之后.辄尔遽下.遗人夭殃者多矣.不知仲景分痞满燥实坚.有上中下三焦气血水谷之别.不精求其理.则其法不可得而施也 ...

  • 调经论.古今医彻

    经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灵枢曰.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月下.数脱血.任冲并伤.又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 ...

  • 《古今医彻》附遗毒

    凡伤寒遗毒. 发于耳之前后及项下肿硬. 用见肿消草.生白芨.生白蔹.生大黄.生大蓟根.野苎麻根.捣成饼.入芒硝一钱.和贴留头.干即易之. 若加金线重楼.及山茨菇尤妙. 出伤寒蕴要.

  • 《古今医彻》附坏症

    凡伤寒时疫. 不问阴阳老幼妊妇. 误服药饵.困重垂死.脉沉伏. 不省人事.七日以后. 皆可服之.百不失一. 此名夺命散.又名复脉汤. 人参一两.水二钟.紧火煎一钟.以井水浸冷服之. 少顷鼻梁有汗出.脉 ...

  • 《古今医彻》夹食夹气

    世俗有夹食夹气夹惊夹痰. 而亦加以伤寒之名者. 夫既曰食气痰惊. 则宜从四者以治. 又何复云伤寒为也. 或者曰. 因有是四者而复感寒. 故云夹也. 何以见之. 如脉实而胀满者.食也. 应发热而亦有恶寒 ...

  • 《古今医彻》四气论

    风寒暑湿. 四气为病. 加燥火而六焉. 则不得概以伤寒混治也. 盖寒伤经络.足太阳经主之. 风伤皮毛.手太阴经主之. 而寒亦有伤肺风亦能犯太阳. 总之以辛温者治寒.辛凉者治风. 其大较也. 然麻黄虽热 ...

  • 《古今医彻》自利

    夫三阴之中寒则下利清谷. 仲景用理中姜附汤. 三阳合病则自下利. 仲景以太阳少阳用黄芩汤. 少阳阳明用承气汤. 盖少阳则火郁. 而阳明则土郁也. 虽然. 三阳邪犹在表. 何遽自利 以邪郁而不伸.则为飧 ...

  • 《古今医彻》汗下不解

    夫汗之不解者. 谓汗出不彻也. 汗出不彻. 则脉紧恶寒而表症仍在. 尤宜汗之者也. 然有汗愈出而愈不解者. 如汗出而肢冷.阳气衰也. 汗出而脉躁.阴气竭也. 汗出而烦满.胃液干也. 所谓汗所当汗而不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