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起||炸狐狸(散文)
关注天安门文学,时代潮流,用文字温暖人生!
炸狐狸(散文)
文/王起
一个冬日的清晨,我家右前方的山坡上,又是一声剧烈的爆炸声!这种声音,一到了冬季,经常能听到,已经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老家的村里,有两个能人,一个是某德子,一个是某友才。这两个人有一手绝活:炸狐狸。比较而言,某德子和某友才比起来,却是小巫见大巫。比如:某友才三天两头就能炸住一只狐狸。而某德子却不然,他不知道要多少天才能炸住一只。
在六、七十年代,一张成年狐狸皮能卖30块钱。如果被裁缝买去做成帽子,价钱可要翻倍了。
炸狐狸这个行当,可是个技术活儿。首先要制作“炸子儿”。所谓的做炸子儿,就是把“雷管”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后,外面再用“蔴渣子”(擀碎的蔴籽)团成核桃大小的丸子状,作为诱饵,放在山坡上狐狸经常出没的地方。因为蔴渣子的香味可以飘出去很远,嗅觉十分灵敏的狐狸,老远就能闻到。尽管狐狸是“狡猾”的代名词,可它哪里知道,那个香喷喷的“丸子”里,包裹着的是个小型炸弹。它一口咬下去,一声巨响,上下额便分了家。严重时脑袋都被炸碎了!
某德子和某友才放的炸子儿,就在村子附近的山坡上,根据响声的大概位置,他们两人就能判断出是谁的猎物。记得有一年冬天,光某友才自己就炸住了20多只狐狸。对于他俩炸狐狸的行为,大家在背地里议论纷纷。有人说狐狸是有灵性的,这样炸下去,早晚会遭报应的。也有的说,啥报应不报应的,那都是迷信。说来也巧,就在那一年腊月根儿的一天,某德子家里,突然传出了剧烈的爆炸声!乡亲们赶过去一看,一家人正在围着血糊里拉的某德子哭呢。原来,在某德子制作“炸子儿”的过程中,操作失误,左手被炸去了半拉。
再说某友才,在某德子炸坏了手的第二年春天,妻子给他生了个儿子。前边只有两个女儿的某友才一家,好不容易盼来个带把的,哪知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孩子一落地,竟然有一只眼睛是残疾(不但眼睛残疾,而且长大后还是个半傻子)。从此,某德子和某友才两人金盆洗手,结束了炸狐狸生涯。与此同时,人们经常听到的那种爆炸声,也就此打上了句号。
(本期编辑:胡冬梅)
【作者简介】
王起:祖籍河北围场县,现住无极县,承德地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协会员,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第一届小小说沙龙常务理事,获省内外奖励十一次,作品散见于省内在报刊。参与编纂围场县科技志和《木兰围场传说》。出版个人小说专集《对面的灯光》。短篇小说《换房》被改编成微电影。
天安门文学编辑部
总编:海底月
副总编:杨优
主编:胡冬梅(紫色玫瑰)
执行主编:梅兰
编辑: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