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赴一场越地晒书之约
农历七月初七,不仅是七夕
江南自古还有一项别具特色的习俗
——晒书
传说农历七月七日
天门洞开,阳光强烈
是龙王爷的“晒鳞日”
人们多在此日曝晒衣服、棉被之类
以防虫蛀
而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十二月月令图”之七月》局部
越地历史底蕴深厚,藏书文化向来称盛。晒书曝书的习俗,从明代的澹生堂到清末的古越藏书楼,无一例外。时过境迁,物换星移。七夕晒书这项传统,传承至当代,姿态更为开放,形式更为多样。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今年,适逢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绍兴的这场“晒书”与往年有所不同。今年的主题为“诗书继世,察古知今”。在《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全国巡展绍兴站的基础上,以此为纽带,特别推出鲁迅馆藏精品文献展。
鲁迅馆藏精品文献展现场
《永乐大典》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之一。这部旷世宏编,集古今之大成,规模远超前代所有类书,实为典册渊薮。历经坎坷,《永乐大典》存世仅400余册。国家图书馆共收藏224册,是该书在海内外的最大藏家。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旅游局局长何俊杰参观展览
饮水思源,《永乐大典》能够“珠还合浦,历劫重光”,离不开鲁迅先生的努力。正是在先生的主持下,首批翰林院藏60册《永乐大典》入藏京师图书馆,从而奠定了《永乐大典》回归的基础。本次展览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生动再现《永乐大典》编纂、传承、流散和回归的历史过程,同时展出绍兴图书馆所藏最具代表性的鲁迅专题文献,涵盖古籍文献、民国文献以及近现代各类出版物,以此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
鲁迅先生像(陶元庆1926年绘)
大先生生前最喜欢的一帧肖像
郁达夫在《鲁迅的伟大》一文中写道:“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和未来。”
时疫阻行,云端晒书。特将鲁迅先生阅读、评析、珍爱、收藏过的部分传统典籍整理如下,共读一位丰富、鲜活,永远深刻睿智的大先生。
会稽郡故书杂集不分卷
周树人辑校。民国四年(1915)会稽周氏刻本。
古会稽郡史地逸书之辑本。系鲁迅在北京绍兴县馆编就。堪称古志辑录之典范,收有谢承《会稽先贤传》、虞预《会稽典录》、钟离岫《会稽后贤传记》、贺氏《会稽先贤象赞》、朱育《会稽土地记》、贺循《会稽记》、孔灵符《会稽记》和夏侯曾先《会稽地志》等八种,尽为乡邦文献。佚文多辑自唐宋类书,并经相互校勘补充。此系周氏家刻本,以周作人的名义印行,存世藏本不多。
越中先贤祠目一卷
清李慈铭撰。清光绪十一年(1885)都门越祠刻本。
该书记录越祠所祀人物名单,自汉迄清越中名士贤达凡222人,首写先贤祠之缘起,次定崇祀先贤之例,选取界限完备。著者李慈铭,所著《越缦堂日记》,为清代三大日记之首,对后世影响至深。李慈铭与鲁迅祖父周福清亦有交集,其日记有多处提及。此书清光绪十一年初刊于北京,版藏都门虎坊桥越祠,民国十年(1921)寿鹏飞增加内容又加以重印,鲁迅得此重印本后,从北京将此书寄与周作人。
论语说二十卷
清王履中学。清道光三年至九年(1823-1829)强恕堂刻本。
《论语》系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合集,鲁迅幼时即熟读此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老师让学生们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其中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者,此语即出自《论语》“述而”篇。鲁迅对《论语》相当熟悉,作品曾多次引用,且信手拈来,引文多凭记忆。鲁迅对儒家有自己的解读,对传统儒学有理性正见,对孔子既有批评,亦有不失敬意之肯定。
尔雅音图三卷
晋郭璞注,清姚之麟摹绘。清光绪十年(1884)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
《尔雅》系中国最早一部训诂名物的语言专著,是古代儒生通经、读经的工具书,至宋代被列入“十三经”。历代注本,以郭注最具代表性。早期版本已佚,此系清光绪间上海同文书局据清嘉庆六年艺学轩影宋刻本影印。有图有注,注后有音,所摹名物雅致,颇多古韵。全书保留了古代大量语言资料,于音韵、语音及艺术研究均具参考价值。鲁迅喜藏古代图绘之本,此为其珍爱之一。
书目答问五卷別录一卷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一卷
清张之洞撰。民国十九年(1930)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
目录版本学著作。该书在清代名气大、流传广,成为后代学子研学及藏书入门的工具书。此目自清光绪二年(1876)初版以来,翻刻重刻者不下数十种,几乎家置一编。鲁迅曾藏有该书的初版本,也藏有该书的增补本。此书为鲁迅的重要参考书之一,文章中多次提及。
史记一百三十卷
汉司马迁撰,明归有光评点。清光绪二年(1876)武昌张裕钊刻本。
《史记》系中国第一部正史,列二十四史之首。鲁迅曾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赞誉这部千古名作,几成该书定论。鲁迅创作的不少历史小说,多取材于此。《史记》也是其编撰《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的重要参考文献。
山海经笺疏十八卷图赞一卷订伪一卷敘录一卷
晋郭璞撰。清光绪二十年(1894)上海书局三色套印本。
该书为中国志怪小说之源头。明胡应麟称之为“古今语怪之祖”,《四库提要》称之为“小说之最古者”。鲁迅《朝花夕拾》中有《阿长与〈山海经〉》,讲述了保姆阿长与此书的故事。他的历史小说《补天》、《理水》等篇若干内容亦取材此书。鲁迅还傁集过各种版本的《山海经》,可见其对此书的喜爱程度。
世说新语六卷
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民国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
又名《世说》、《世说新书》,系一部记录魏晋名士逸闻趣事、玄言清谈的笔记体小说。唐以前传本已佚,后世版本较多,鲁迅曾藏有此书有王先谦校刻本。鲁迅甚喜此书,屡作征引。该书见于鲁迅给好友许寿裳长子许世瑛开具的书单中。《中国小说史略》中收有《〈世说新语〉与其前后》一文,鲁迅称该书为“志人小说”之代表,是“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芥子园画传六卷二集九卷三集六卷
清王槩、王蓍、王臬摹绘。清光绪石印本。
鲁迅素喜画谱。曾于1935年1月13日在《芥子园画谱》之扉页,题写了一首送给许广平的诗:“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1934年上海某书局翻印三集,宣称“研究木刻十余年,始雕是书”,而鲁迅在給许广平的信中指出,此谱“兼用木板、石板、玻璃板及人工著色,乃日本成法,非尽木刻也,广告夸耳。”由此可证鲁迅眼力过人,实乃版本目录学之行家也。
红楼梦一百二十回
清曹霑撰,高鹗续撰。清嘉庆十六年(1811)东观阁刻本。
又名《石头记》、《风月宝鉴》。鲁迅多次提及此书。他在《中国小说史略》提到“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等语,直指此书悲剧性。在《集外集拾遗补编》中提到该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提出了主体特征在艺术鉴赏中的作用,从而成为提到《红楼》绕不过去的一段经典论述。
绍兴先正遗书四集
清徐友兰辑。清光绪会稽徐氏铸学斋刻本。
郡邑类汇编丛书。徐友兰搜辑越地清人著述,或世所罕传,或未刊稿本,刻印而成,蔡元培、徐维则等共同参校,为晚清越地精刻之代表。书共四集,本馆存甲集十一种。首有友兰序。鲁迅的藏书以实用为目的,无宋版元椠,多通行版本,又喜收郡邑类丛书,如《绍兴先正遗书》,《台州丛书》等皆为其插架之物。
《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全国巡展
暨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馆藏文献展
正在绍兴图书馆四楼展出
欢迎各位做好个人防护,前来参观
本文由绍兴文旅发布编辑
来源:绍兴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