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茶、茶道!茶语下。
佛教对饮茶很讲究。寺院内设有“茶堂”,是禅僧讨论教义、招待施主和品茶之处;禅堂内的“茶鼓”,是召集僧众饮茶所击之鼓,寺院有“茶头”,负责煮茶献茶,寺院前有数名“施茶僧”,施惠茶水。佛寺里的茶叶称作“寺院茶”,寺院茶按照佛教规制还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的茶,称作“化茶”。而僧人最初吸取民间方法将茶叶、香料、果料同桂圆、姜等一起煮饮,则称为“茶苏”。到宋代,余杭径山寺还举行“茶宴”和“半茶”活动,并且发明把嫩芽茶研成粉末,用开水冲泡的“点茶法”对促进民间饮茶习俗普及有重大作用。据说,古代虔诚的佛教徒,总是以鲜花一束,情茶一杯,奉献于佛前,因而,逐渐在民间流传着“茶禅一体”“茶佛一味”的说法,将茶佛文化融为一体。
一盏茶见本来面目,洗尽千年尘土肠胃,一壶水,在冲泡中宛如一派山水清音。一杯茶,或浓或淡,或甜或涩,在饮食中学会谙练世味,浓不欣,淡不厌,在瓦枕石榻、清茶一盏中扫去三斗尘土,便可清凉在口,一味圆融。
茶和禅的关系从来都是十分密切的。茶最早的时候就是作为一种能帮助人修心静思的饮品出现,以茶助禅,进而有了“禅茶一味”的说法。身为绿茶,径山茶的名气可能远远比不上龙井或者碧螺春,但要细说起茶叶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也许其他绿茶都难望其项背。都说“禅茶一味”,这径山茶就的的确确是因寺而生、与僧而来的茶叶。
世间只有一个人,一道茶,一种味,那时静好。一个人品茶,于现在快节奏生活来说是种奢 侈。一个人独处,不会觉得孤单,不会觉得被丢弃。这种时光犹如精神S犹如淋浴时,从头顶淋下,所有的灰尘、污垢都被冲走了,是轻松。
茶有七情:喜:使人心情愉悦;爱:茶德仁,但‘哀而不伤;幽:发人幽情;寂:使人生空寂之情;淡:使人有澹泊之志;真:发人真情。
茶,是文化、文明、精神的象征。人们习惯以茶会友,以茶代酒,以茶待客。见面一杯茶就把素不相识的两个人变成朋友,让客人感到热情、温暖,倍受尊重。茶成为联系师友的纽带和媒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新媳妇为公婆献茶的惯例,一杯温馨的茶表达了儿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心。由此可见茶的高雅了。
茶文化渊远流长,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国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先生为之倡议呼吁,功莫大焉!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以茶代酒,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良风美俗。茶则是廉洁的象征。康熙、乾隆时代请三老进京品茶,敬老、清廉两相宜,“千叟宴”因此名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