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下会计的“画皮”--兼论会计之道就是钱道!

主题:趣谈会计

嘉宾:

媒体平台会计明星 马靖昊

主持人:

财道家塾执行群主 孙健

对话嘉宾:

大地通讯集团 董事、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 陈立云

SYKES赛科斯 中国财务总监 汤民鸣

深圳桑菲 财务部高级经理 张君晓

深圳电信工程 财务经理 冯绍星

鹰皇环境 CEO 杨炤寰

下面的内容是主办方“财道家塾”根据录音整理而成,那是在2016年初受“财道家塾”的邀请,在网上进行的直播对话。
剥下会计的“画皮”
| 会计的“画皮”--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理解会计的一个拦路虎,要理解会计首先要搞懂什么是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民国时期的谢霖老先生从日本引进来的,日本的借和贷跟英文的Debit和Credit差不多,但引到中国来以后,借和贷它们是一个近义词,中国的借款和贷款是一个意思,所以这给中国人正确理解会计造成了障碍。
记账其实不是要解决借和贷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各个账户增增减减的问题。比如现金存款、银行存款、固定资产、应付账款等会计科目的增增减减,然后我们根据会计的账户编制我们所需要的报表,也就是汇总报表。
不少企业家说看不懂会计分录、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购买一百万的原材料,现在会计的通行做法是借原材料一百万,贷银行存款一百万(先不考虑增值税)。我想,没有经过会计相关专业训练的人很可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因为借和贷到底代表什么,本身就很模糊,没有能够直观地解决账户的增增减减的问题。
如果换个说法,增原材料一百万,减银行存款一百万,我想大家就都能够听得懂。因为你购买了原材料,所以原材料就增加了一百万,银行存款就要相应地减少一百万。就这么简单的一笔分录,我们用借贷记账法,居然大家都看不懂,所以问题就出在借贷两个字上面。
很多人看账簿也看不懂。比如说应收账款账簿的借方和贷方,很多人都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但如果应收账款账簿上的借方改成增加额,贷方改为减少额,我想就没有人看不懂应收账款的账簿。增加额就是卖出去的货未来需要收回来的钱,减少额就是指已经收回来的钱。
同样的道理,比如说,负债方的应付账款账簿,账簿上也一样,有一个借方,有一个贷方,把每一笔会计分录的借方和贷方数额进行汇总而成,企业家也好,外人也好,看这个账也是一样稀里糊涂,如果把这里的借方改成减少额,贷方改成增加额,就很好懂。应付账款的减少额就是我已经把这笔账还给人家,应付账款的增加额就是我已经购买了原材料,但这笔款项没有支付给对方,是不是这就很好懂了。
关于借贷记账法,我一直试图找到一种新的方法来取代它。后来,我跟厦门大学的汪一凡教授和一位独立学者汪致正做了交流。汪致正老师当时提出了左右记账法,汪一凡老师提出了加减记账法,我觉得都非常好。为此,中央财经大学邀请我们三个人在学校的学术讲堂做了“会计三人行”,探讨什么样的会计记账才能够解放会计人员。在这个研讨会上,我当时是支持左右记账法,觉得左右记账法确实不错。下面,我就具体说说左右记账法。
|  左右记账法
汪致正先生提出资产的增加,就记账簿的左边,资产的减少记在账薄的右边,负债和权益率的增加是记在账簿右边,减少就记在左边,左就是借,右就是贷,直接用左右取代借贷就可以了,这样表明了记账方向,清楚多了。
但是我又觉得左右记账法只解决了方向问题,会计的本原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潜意识里,我觉得还是60年代张以宽教授提出来的增减记账法非常好,是基于传统的会计文化和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产生的,是一种伟大的发明。
但这么伟大的发明却在1993年的“两则两制”改革中被扫出了历史舞台,记账方法开始采用借贷记账法。我想实际问题出在增减记账法没有很好地与借贷记账法相衔接。增减记账法的平衡规则一边是记增,一边是记减,左边、右边是同样的记账符号,这样就不能完全跟借贷记账法一致了。而左右记账法却是跟借贷记账法完全一致的,完全可以把左右记账法中的左改成借,右改成贷直接就是借贷记账法了。
刚才讲了左右记账法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们的双手跟账簿记账的规律很一致,后来我把这个规律取名为记账的左右手定律,名字的想法来源于物理学上的左右手定律。
会计上有一个对应的等式,资产=负债+所有的权益,我刚才讲的左右手定律,左手就是让它代表资产类账户,右手让它代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的账户。当我们的手心向上时,可以发现,左手大拇指在它的左边,小拇指在它的右边,右手大拇指在它的右边,小拇指在它的左边,大拇指大,就代表增加,小拇指小,就代表减少。这样非常直观,我认为直观的东西就是最简单的。
举个例子,应收账款属于资产,资产是用左手来管,大拇指大就代表增加,资产增加就记在大拇指这边,也就是记在左边。小拇指小就代表减少,应收账款的减少记在小拇指这边,也就是记在右边,这就很直观。这样,我们的双手就天然地代表了一个记账方法,我把它称之为记账的左右手定律。
| 左右增减记账法
我后来又把左右手定律归纳为左右增减记账法,正式提出左右增减记账法。把左右与增减结合起来,这样,就既解决了记账的方向问题,解决了记账的增减问题,也就解决了记账的本原问题。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思维上完全抛弃借贷记账法,因为右增减记账法百分之一百等同于借贷记账法。
我们再举一个分录为例,这次我们把增值税考虑进去。比如购买一百万的原材料,借原材料100万,再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万,贷银行存款117万,我们用左右增减记账法看看应该怎么做。
左右增减记账法应该这么来讲,左边就是:增原材料,减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万,右边就是减银行存款117万,我左边有一个增,有一个减,增的是原材料100万,是不是增加了原材料100万,减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万,是不是代表以后就可以抵扣了,当然,我们应该注意这里的增减是记账符号,不是计算符号。右边的就是减银行存款117万,就是支付了117万。实际上这笔分录,是完全等同于借贷记账法,也就是讲把左边改成借,右边的就是减改成贷,就完全赞同于借贷记账法。

左右增减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就是:增减记账、左右平衡。

我们按照前面左右增减记账法来做任何分录,大家都能够看得懂,实际上左右增减记账法,本质上完全等同于借贷记账法,但又成功地剥下了借贷记账法的“画皮”,让大家容易理解。
如何看懂报表?
很多人看报表会看得云里雾里,可能还是思维上存在问题,只看到一个个数字,没有深入地进行思考。如果要学透任何东西,中国人特别喜欢要上升到一个“道”的层面,那么我们会计之道到底是什么?我认为会计之道就是一个字,“钱”道。会计脱离钱就会变得很难理解,如果从钱出发,会计上很多概念都能够理解得很清楚,报表也可以理解得很清楚。
如何看资产负债表
我们看资产负债表左边时有应收账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项目,那么我们一定要问一问每一个项目到底值多少钱,如果你问了,我们会计的概念就全部出来了。下面分别举几个例子说明。
比如说我们看到应收账款100万元,就一定要问一问应收账款100万到底值多少钱?这一问可能你就会觉得不值那么多,可能只值80万,那我们会计上坏账准备的概念就出来了,因为应收账款表达的是总额、是原值,不是以净值来表达,不值那么多的钱,就是要提取坏账准备。
比如存货一千万,就要问一问到底值不值一千万,这样存货的跌价准备就出来了。固定资产也是一样,为什么要提取折旧,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不值那么多钱了,就有一个预计,比如十年内每一年损耗多少。
有人会问,这个折旧摊销和减值有什么区别呢?实际上折旧摊销和减值,在我的眼里是一样的,都是资产不值那么多钱了。折旧摊销是和风细雨式的,而减值是比较猛烈的暴风骤雨,但道理都一样,都是资产不值那么多钱了。
可能又有人会问资产负债表右边是不是也可以问到底值多少钱,当然也可以,比如负债到底值多少钱,负债就是欠人家的钱,涉及到第三方,所以这个数基本上是不能动的,否则就要官司了。也就是讲资产方存在很多会计判断、会计估计,数值是有一定弹性空间的,但负债方有一个第三方验证,如果今年银行借款是一百万,过了一年也不会再折一点,不然那就得打官司了,所以负债基本上是不动的。但也有动的时候,也就是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一般比较困难,要找到债务方坐下来喝杯茶,敬杯酒,让对方做一点让步,我欠你500万,但我现在真的没有钱,要不还你400万,剩下的100万就算了。债务重组需要第三方做出让步,一般情况下,谁也不愿意作出让步,因此,这种情况是很少发生的。财务造假90%以上都是发生在资产方,原因就是我的地盘我作主,而负债方是做不了主的。
负债方我们主要要问问有没有游离在报表外面的负债,这点很关键。有一些企业把负债隐藏在表外,不将应计的负债计入表内,比如说未来有一项官司担保了,很有可能失败,就要问一问报表中有没有预计这些负债。有没有游荡在外的负债,有没有表外的负债,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所有者权益类,比如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实收资本,实际上就是投入的资本。资本公积也是一种投入,只是不占股份,是溢价投入。其它的就是经营的结果,经营的结果就是要增加净资产。比如说我今年赚了净利润一千万,年末的时候就要结转到资产负债表里面来,也就是结转到未分配利润中去。
这样通过问资产负债表的左边值多少钱,问资产负债表有没有表外的负债,很多概念就清楚了。我们也知道现在股市上有加杠杆,所有的加杠杆就是借钱,所以,资产除以所有者权益,就是杠杆,有多少资产是负债形成的。
我们看资产方实际上就是要看它这里面到底有没有水分。这样先问一个问题,对于资产负债表记不记录费用和收入?可能很多人认为资产负债表是记录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怎么会记录费用和收入,但我想告诉大家,资产负债表一定会记录费用和收入的。原因就是我们常常讲资产的水分,这些水分实际上就是费用,只是及时地提取出来,剥离到利润表里面去,以及隐藏在负债中的一些收入。
我们刚才要求大家问一问资产方的资产值多少钱,比如现在不值那么多钱,但还记了这么一个数,这里面就有水分。比如应收账款80万,实际上根本没有那么多,只有50万,但账面上还是80万,是不是还有30万的费用,这就是水分,就是记录的费用。
因此可以说,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两张表其实是一张大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如何看利润表

比如我们看利润表的收入时就要想到资产负债表的应收账款是多少,这样联系起来,我们就知道应收账款就是所谓的白条收入,应收账款除以销售收入,就是白条收入比率,同样道理,看利润表中的这个成本,要跟存货对应起来看。
很多人以为利润是企业赚的钱,实际上跟钱没有太大的关系,企业的净利润和赚钱是两回事。有一些上市公司每年都盈利,为什么不分红,难道真的是铁公鸡吗?这些利润到底含有多少钱,利润的含金量是多少?如果大家能问一问这个问题,我想大家应该能够理解一些上市公司不分红,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它们根本就没钱分红。
我一直讲利润不是东西,下面我再说说利润吧,利润分为五种:
  • 第一种是现金利润,这才是跟现金有关系的,赚回来的钱叫现金利润,往往占的比例比较低。
  • 第二种是应计利润,就是前面讲的应收账款,钱还没有回来但已经记到利润里去了,这些利润就是应计利润。
  • 第三种是持有利润,现在会计准则全面趋同,采纳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就产生一个持有利润。这是很搞笑的,因为通常会计上口口声声说不能提早确认收入,但是我们的公允价值准则就是提早确认收入的。
  • 我们应该知道,资产在企业里面有三个过程,资产购入、持有、处置或者是销售。公允价值准则引入之后,比如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就用公允价值准则,这些资产没有处置,还在存续期间,它的价值的增增减减,我们就要改写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这样产生出来的利润就跟钱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就是提早确认的收益。
  • 第四种是虚拟利润,也就是债务重组,债权人让步一块,比如负债不需要还了,可以记到营业收入里面去,这跟钱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 第五种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财政补贴,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都有财政补贴,这也是利润的构成部分。
  • 因此,要看懂利润表,一定要搞清楚利润的构成及其来源,要去问一问利润中到底有多少现金,含金量是多少。做了这样的工作,利润表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了。

如何看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以一种直白的形式告诉你们,经营活动产生多少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多少现金流量,融资活动产生多少现金流量。现金流量表分为三大块,比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收到的现金,每个项目都是表达了本意的。
企业最重要就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因为我们要靠经营去赚钱。如果经营活动不行,很多时候就会考虑去投资,让投资生产现金流量。如果这些活动的现金流满足不了企业的发展需要,就要融资,靠融资产生现金流。
(1)为什么编制现金流量表那么难
其实编制现金流量表很简单,如果我们要有这种思维——编制现金流量表为什么难,难在什么地方?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把现金流量表这些具体的项目视为一个账户进行记账,平时没有记账,到年末的时候来编制,肯定工作量就加大了,显得当然就难。如果平时记了现金流量表的账,编制现金流量表与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一样容易。
(2)现金流量表会不会造假
现金流量表的现金净余额是永远不能造假的,也就是这是可以核对的,因为钱是可以点得清楚的。但现金流量表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融资活动三个部分,从结构上就可以造假了。
比如有一些聪明的企业为了现金流量表好看,可以做一个叫做背靠背交易——把东西卖给一家公司,再从对方或者它的关联方买回差不多相同金额的东西。比如卖了900万元,这是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的收入,是记在经营活动里的;而买回来的东西,作为固定资产处理,就记到投资活动里面去,这样上面增加,下面减少,总额是不变的。但现金流量表就变得好看了,可能让迷惑一部分人,以为这家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很好看,而且还有钱投资。
    总  结      
实际上,看报表也是一个财务分析的过程。财务分析主要是四个方面,第一是资产质量的分析,就是分析资产中有没有水分,资产的含金量是多少。第二就是负债的分析,就是负债的真实性以及表外有没有游荡的负债。第三是利润的质量分析,分析利润真实的含金量。第四就是现金流的分析,分析现金流是不是正常,是不是借债等等,做到这些分析,我们看报表就很清楚了。
总结一下,会计之道,实际上就是钱道,一切项目都是由钱延伸出来的。从动态来看,这个道就体现在复式记账中,我们从思维上要抛除借贷记账法的“告画皮”,用左右增减记账法去管理钱的变化和运动的过程,抓住左右增减记账法、抓住“钱”道,真正抓住了这两点,我们就差不多可以悟出会计之道了。
根本上来讲,会计就是这么一回事,第一,现金从哪里来——借来的就是负债,投入的就是所有者权益;第二,现金到哪里去——当期就消失了的现金就是费用,可以管很多期的就是资产;第三,资产或以成本形式转入产品中或以折旧、摊销转为费用;第四,营运活动产生利润或亏损,即通过销售存货等换回更多或更少的现金和应收款;第五,企业间的信用产生那些往来款项。
中国全面采用借贷记账法已经有二十几个年头了,好像借贷记账法已经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了,任何想取代借贷记账法的尝试,都被认为是徒劳和注定失败的。其实原因是人们没有真正搞懂和区分复式记账法与借贷记账法的关系,其实只要在复式记账法的框架下,其他所有的方法,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只是有的披上了“画皮”,有的剥下了“画皮”。我认为,如果中国的会计学只在名目上完成了接轨,没有与中国传统会计文化,没有与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相结合,这种接轨的会计就是没有灵魂和精神的会计。
正因为借贷记账法成功地披上了一层“画皮”,让会计远离了人们群众,因此,作为一个行业,会计甚至无法实现马克思提出的最基本的职能“一是反映(观念的总结),二是监督(过程的控制)。”2001年4月16日,时任总理朱镕基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特意题词:不做假账。我认为,这是对会计行业巨大的讽刺。
好的,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精  彩  互  动   

Q1: SYKES赛科斯 中国财务总监 汤民鸣:财务考试很多,如何应付这些考试?

马靖昊:我认为考试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因为考试是有标准答案的,我们只要规范自己,从教材里就可以找到标准答案,而现实世界中有任何事情都是要自己去体验,碰得头破血流,才能有所进步。

想考好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记忆问题,二是思维问题。记忆问题是最基本的,记忆是一切智慧的源泉,我们解决好记忆问题后,如果不会思维,不会灵活应用也是死读书。
关于记忆,我给大家推荐自己总结的放电影式回忆法:看书时把目录结构记下来,看完一遍之后,马上盖上书进行回忆,什么地方回忆不出来,再翻书,这是最有效率的记忆方法。
记住了之后,就是思维。我们要在读书中不断地训练自己的试错思维、归纳思维、发散思维、延伸思维、情景联想思维等。比如我们做选择题一定不要选完正确的答案就OK,这只是25%,是远远不够的,要将有可能正确的答案都要列出来,要将有可能干扰你选择的错误答案都要列出来,搞出一个母题,最终把母题不断延伸,我把它称为母题矩阵。这里就不多展开讲,反正,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解决好了记忆和思维这两个问题,不考高分是不可能的。

Q2:鹰皇环境 CEO 杨炤寰:马老师,听说你以前一直在中央机关工作,是什么原因让你创业?

马靖昊:我在财政部做了十年,在中央金融工委做了两三年,为什么创业,我可能是读书读多了,至少MBA是不要轻易地读的。我是在读了国外的MBA后,觉得此生要是不做企业,MBA就白读了。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可能就不下海了,懒得折腾了,但目前这个状态也是最满意的状态,酸甜苦辣,创过业会知道。再说,要不跌宕起伏,人生谈何深刻。
总结起来,创业者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为什么?第一自己不要国家管了,第二给国家交税,为国家做贡献,第三是提供就业岗位,为国家分忧。创业成功就是企业家,创业失败就是哲学家。无论成功和失败,我们创业者都是英雄。

Q3:深圳电信工程 财务经理 冯绍星:作为自媒体的名符其实的会计明星,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马靖昊:作为大家称为自媒体的财税明星,我感受非常深。我微博大致有120万粉丝、微信公众平台有44万,我可以说是财税领域的最大链接了,通过这个我联系了财税界很多朋友,大家给了我很多快乐。我能够坚持下来,就是靠朋友们的支持、鼓励。有大家,我是幸福的。
我非常感谢大家给我的支持、鼓励,确实,我现在工作都是抱着为广大会计人服务的心态,希望自己的价值能够在服务财税的人群中得到体现。还有一点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想在任何行业做出一点成绩都要非常刻苦,我2011年开始写作到现在,这也是一种毅力。

Q4:深圳桑菲 财务部高级经理 张君晓:财务人员队伍庞大,据了解最少1200万人,竞争激烈,作为财务人员如何在职业道路上进步更快?

马靖昊:会计人员不单是记账、报税,要融入到企业的业务里面、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在事前做好各种避税工作,这样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另外,会计人员一定要积极参与公司管理的事情,锻炼自己的口才,在会议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后要参与,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
不但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交际水平,除了善于与公司内部的业务部门打交道,还要跟公司的外部部门、银行、税务部门打交道,成为一名拿高薪的财务人。

Q5:张晨彧-拓普实业-副总:一个学英语的人拿着CMA和CFA的证,是否会增加其职业竞争的优势?

马靖昊:学英语的拿一个CMA、CFA的证,当然很有好处。我们在考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么一种现象——实际上书本上的东西,跟实务基本上是一样的,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我们实际上做的是把理论又回到实践中去,不要吓唬自己,认为自己不行,更不能存在思维上的懒惰,拒绝去尝试,要善于利用书本的知识、利用培训机会来提升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