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总纲

有次和朋友讨论了一个问题,在中医的世界里,什么叫做太过?什么叫做不及?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在我们多数人的认识观念里,太过不及是一个点为基础,好比开某位药15克刚刚好,多了是太过,少了是不及,但事实却不一定如此。
就拿某种指标来说,假设正常标准是20-50,那么超过50就是太过,低于20就是不及,这才是中医的太过不及标准。
当指标超过50时,只需要调整回20-50这个范围。
当指标低于20时,只需要稳定在20-50时。
这个就是“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之简单理解。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符合这个准则,只不过诊断标准不同。
当理解好此概念后,再来谈谈《四气调神大论》就相对容易理解了。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自然);逆之则伤肝(人为),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在上面原文中,我用蓝色字体标识出了自然与人为四字。自然就是本该如此,自然而然。人为就是我必须去改变,改变这个过程,结果要么很好,要么不太好,不太好的结果就是“逆之伤肝”。就如我们现在,需要平衡好家庭与事业,需要两头兼顾,又需要各自独自,治病与治未病之辩证关系就在这里。
也就是说,《四气调神大论》其实是一种双重标准,让我们常常处在最低值与最高之间取得相对的平衡,超过最高值,就用减法。低于最低值,就用加法。就像天热避暑,天寒加衣一样。
那这种最高值与最低值是如何界定的?这种界定方法在《脉要精微论》与《平人气象论》中,以后写到这两篇时再细谈。
那《素问 四气调神论》在临床中是如何运用的?
中医认为,人生病之原因之一就是外因,即风寒暑湿燥火。我们研究这些外因所产生的疾病时,常常关注的是现象。如当一个人具有“恶寒、脉浮紧”时,我们会认为此人此病受寒是原因之一。
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现在对中医之研读还停留在表面之现象上,还未达到更深一层次的规律。
那什么是规律?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是自然规律。不管变化多么剧烈,也不论古今,都是一样。故而当人受寒时,寒为冬,冬天过了是春天,所以寒基本在一开始都是变热的。
总结下来就是:
一气生阴阳,阴阳化四时,四时变六气,六气成病因,病因导致症状,症状产生诊断,诊断归阴阳,阴阳有太过、有不及,调之即调神。(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到了后世,从症状这个地方产生了巨大变化,即症状产生诊断,诊断固化为方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