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忠告,如果他不听,就让逆境教导他

圣经.旧约.创世纪:“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他丈夫、他丈夫也吃了。”

圣经的故事以一种奇特的叙事方式揭示了人类具有的根深蒂固的共性——人,是一种听不进好言相劝的奇特生物。

“给人忠告;如果人们不听,就让逆境教导他们。”

人们通常不接受建议,甚至是好的建议。即使是免费的,好的建议。

“灯泡时刻”想着你自己。你真的,诚实地接受别人的建议并继续执行它的频率是多少?你多久对自己说一次,“哇,这是个好主意。这是一种比我以前(或计划中)更好的做事方式。正如约翰·斯坦贝克曾经说过的,“没人需要建议,只有确证。”

01

你不是唯一

苏格拉底并不听公民和好友的劝告,一意孤行为自由赴死。他的精神我们只能仰望,他的情操无比高尚。但就毋宁死,不接受任何人劝告来说,同样是名垂青史的。

关羽被杀,刘备一怒之下,不纳任何进言,和曹操,伐孙权,陆逊以逸待劳,大败汉军,从此失去角逐中原的实力。汉室中兴成为空谈,可悲可叹!

无论亚当夏娃,还是其他哲人雅士,或是帝王将相,千千万万的过往来者,以不同的方式告诉后来人,人类具有的根深蒂固的共性——人,是一种听不进好言相劝的奇特生物。

02

果子

无论圣经中“神”口中的善恶果,还是中国的老子-我命由我不由天,孔子的天命之说,印度的佛陀的言论,或是其他哲学家,文学家们,都认可一个事实,人是有选择的——作为人这个主体,下地狱还是上天堂,从出生到死亡,永远有机会做决策。

03

必定死

一个有经验的人告诉你,不能如何如何,必定死,必定玩玩儿,是劝告,更是警告。

即便如此,人们的通常反应是,“切”。然后我行我素。哪怕有那么一分钟的犹豫或者嘀咕,转过头该干嘛干嘛,只到头破血流。于是留下了个成语-不见棺材不落泪

人们大概不知道死是什么,更不明白这个警告和禁止是什么意思,你会认为那个有经验的人描述的的“死”是个很小的概率事件,或是你知道,但你不信,你认为他不够格教训你,或者你对他本身带着偏见,或者仅仅因为你就是要反对他证明你对。

第一种假设他不知道死亡,处于初生茅庐,类似于这种状态,听不进前辈的劝告,不知无畏,只顾凭着一腔热情和热血,往前冲。这会有两种后果,一种是长辈的或他人的,未必是正确的可靠的经验,它们描述的死并不是一种可怕的无可挽回的东西,只是为了吓阻后来者而已,不听是可能得到好结果,开辟一片新天地的。另一种若不幸是事实,后生的执拗尝试就是一种愚蠢和鲁莽。

另一种他知道死,即知道可能的后果,但他并不十分相信或全然不信。这是因为劝告对于被劝告人来说,并不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和切身体会过的经验。所以通常会抱以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任何事经过人大脑的时候,一定会与自己以往经验结合,加工,形成判断。若被劝告人有足够的知识、经验,从而具有理智分析劝告者本身经验的可靠性的能力,以及对未知所带来的后果及自身承受力的准确判断的话,我们是支持适度的冒险和独立的思考的。

    人们听不进他人的劝,哪怕是好言,背后起作用的其实既有无知,也有疑慢之心。

04

无知、疑慢

宗教中夏娃的堕落,是一面镜子,无情的映照着每一个人——内心的无知和疑慢

老师苦口婆心,要认真听讲,多读点书,然后你会很恨这个严厉的老师。

身边人指出你的不对,不行,你就感觉火大。通常你不管他说啥,对的错的,你都火大。“老子做啥要你来指手画脚,不要你管,少给我BB。”

打游戏的人,你告诉他按F键,他会火起来:“有病”。

还有种反应,我还不知道你那些小算盘,我还不知道你想的啥,想忽悠我,没门儿!

以上场景是不是很熟?

尽管那些开口劝告的人不是“神”,其意见也未必有用。但这种决绝排斥的态度,以及不分青红皂白的反唇相讥。跟祖先夏娃的忽视上帝警告,我行我素毫无区别,甚至更甚。

背后起作用的是,无知、疑慢。以及:

01

思维上,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刚愎自用。

02

脆弱的自尊。

03

知识经验上的极度缺乏。越是不懂的人越自大,越懂的人越谦卑。

04

缺乏学习进步的心态。不愿意离开舒适区,自觉改变太难。

05

社交能力低下。社交能力低下不容易获得朋友,进而让自己更加固步自封。

06

狭隘的自私心理,和卑劣的利益,驱使他跟人对抗。

07

低下的思维能力。

有一个现象,越是能力强的,内心越强大,同时越能兼容并包,海纳百川。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

一个越是听不进劝,越是执拗和轴的人,背后必定对应着一颗越脆弱的心以及越发需要对外悉心防范和维护的自我,同时也越是封闭。

05

更显而易见的理由

人们对现实的看法与别人的看法不同。

人们害怕未知,他们害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人们不接受他们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负责的事实。

    首先,人们对现实的感知与其他人不同。我们都是从外部看待他人的生活,清楚地看到他们之间有点疏远,没有牵连。这就是为什么寓言有时是教导我们有用教训并使我们了解世界的强大工具的部分原因。柏拉图的洞穴只是众多洞穴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们把我们自己和我们所经历的某个特定的现实之间的距离放在了一定的距离上,这使得更高程度的清晰性得以发挥。因此,虽然从外部看来,有些人可能很明显,某个人在某件事情上的行为是根本错误的,但是建议不会有任何帮助,除非相关人员清楚地认识到他/她自己。我们都卷入自己的事情中,有时停下来,走一段距离,客观地思考事情并不总是容易的。

第二,人们都害怕未知。他们害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生活充实的秘诀也是如此。这不容易,需要练习,但可以做到。但人们天生害怕尝试新事物。另一方面,改变自己听起来很不寻常,许多人认为这行不通,他们根本做不到。

第三,人们不为自己的成功负责。当你做一件事放弃的时候,你有数以百万计的借口可以弥补。其他一些特别普遍的现象包括缺乏时间,缺乏天赋,或者一个人的“高级”年龄。我要告诉你:你对你的成功负全责。正如中国谚语所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如果你真正理解自己对自己的成功负有责任,并且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那么调整自己的方向和计划一个更好地工作的战略就会容易得多,从而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加以实施。

06

听不进劝的人,你属于哪一类?

主要有三种人:

    1.从不听取任何建议的人。在他们耳中,别人的建议、劝告必然都带着敌意。并非是让你变得更好的目的,而是为了攻击你,拆穿你,或者让你出糗。

  2.那些似乎认为给出的建议是有意义的,但却什么都不做的人。他们通常很有想象力,并为不遵守好的建议编造各种借口。很多人都属于这个范畴,包括我自己。

    3.那些仔细研究和分析建议的人,会发现它有很多意义,并真正接受它。他们是濒临灭绝的稀有品种。

07

给人忠告;如果人们不听,就让逆境教导他们

    埃塞俄比亚有一句谚语:“给人忠告;如果人们不听,就让逆境教导他们。”

是的。不排除给出建议或劝告的人,有居心叵测者。多数情况下应该可以一眼看穿,除非你处在一个你死我活,勾心斗角的环境中,就像宫斗剧里的后宫。

普通人生活、工作中,别人的忠告、建议不见得会有什么坏的目的,即便不是为了你本人好,也是为了大家共有的团体好。

既然你听不进劝告,甚至在劝告者还没描述清楚他想说的内容时,你就炸毛了的,唯有这句谚语适用于你:“给人忠告;如果人们不听,就让逆境教导他们。”

08

听劝的六大方式

首先,主动学习。学习是行为,不是结果。不断的学习就是完善自己。

第二,建立思维,明辨道理。条理性分析,逻辑性思考。不懂道理的人,剩下的只有情绪,以及自我意识。

第三,提高情商,加强社交。拒做巨婴-我要吃奶,极度自我。

第四,通过行为方式改善,建立高兴、兴奋的生物奖励机制;

第五,学会接纳、倾听和闭嘴。说的多听的少。说的多听不清。

第六,尝试付出和帮助他人。此时更容易接纳不同的意见。

尽管亚当夏娃给人类开了个坏头,但亘古至今不变的是,人永远拥有选择的权利,听,或者不听,你来定。“给人忠告;如果人们不听,就让逆境教导他们。”

如何参与我们的问答?戳这里,也支持在评论区留言,每天抽一个回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