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惊喜发现

惊喜!

我省再调查评价出

一处旅游地质资源集中区!

一线天峡谷、石林、古冰川遗迹……神奇的大自然创造出的鬼斧神工总是让人惊叹不已。日前,记者从省地质调查院了解到,该单位承担省自然资源厅、省地质调查局设立的“青海省海东市湟水河流域地质遗迹及旅游地质调查评价项目”中,经过详细调查,在我省互助县龙王山地区评价圈定了集生态旅游、观光旅游、科学研究、科普研学为一体的旅游地质资源集中区。

据了解,在面积142平方千米的集中区范围内,通过省地质调查院专业调查,在区内新发现各类重要地质遗迹点40余处,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遗迹调查规范》划分为3大类4类8亚类,主要包括高寒岩溶地貌、古冰川遗迹、瀑布、峡谷地貌、河流景观带、断裂、褶皱等多种地质遗迹类型。

其中高寒岩溶地貌是区内最为典型壮观的旅游地质资源,在地貌上沿山坡和峡谷两侧形成了高和宽数米至数十米不等形态奇特造型各异的多种单体景观,当地人俗称“石林”,由石峰、石柱、石锥、石芽、崖壁、残峰、洞穴、象形石等多种单体景观组成。石峰经历千百万年的地质作用,变成了破壁残峰,高大的石柱,耸立在山巅,如同一根根擎天的柱子;锥状的石芽,犹如雨后春笋遍坡分布;陡峭的崖壁,犹如天障,让人望而却步;崖壁上发育的大小洞穴犹如一个个修仙的府邸,充满了神秘感。除此之外,区内石峰、残峰形成的象形石景观也是区内一大特色,其似人似物,形态怪异,造型奇特,比较典型的包括老龟石、金蟾望月、象鼻山、飘渺峰等多处象形石。

古冰川遗迹在区内亦比较发育,面积达5平方公里以上,由冰斗、刃脊、角峰、漂砾等组成,刃脊远观似刀刃状,冰斗三面环山,呈半圆或簸箕形。经冰川搬运的漂砾大小悬殊,分布于山坡及峡谷中下游,小则几厘米,大则几十米,似“天外来石”。龙王山古冰川遗迹是区内第四纪古冰川活动的产物,是高原隆升、气候变化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科研科普价值。

除此之外,峡谷内发育的瀑布景观也是集中区内的另一特色,据统计龙王山集中区内发育规模不等的瀑布景观共4处,其中最大瀑布落差约6m,最小落差约3m,瀑帘宽小于1m,多为二阶陡坡型瀑布,垂直跌落型较少,瀑布下部均形成规模较小的瀑潭。瀑布水源主要为山间溪流,溪水顺谷而下流经陡坎处崖壁形成瀑布,绿水青山间的瀑布为“石林”景观增加了许多灵韵。

龙王山这种奇特的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采访了项目负责人郝呈禄工程师:“龙王山地区景观的生景和承景地质体主要为距今约14亿年中元古代古海洋沉积形成的碳酸盐岩,它为龙王山地貌景观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数十亿年的地史演化中,龙王山地区地质环境和气候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以距今约6600万年新时代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影响最为强烈,受高原隆升影响古海洋形成的碳酸盐岩被抬升至地表,原本较为完整的地层经构造活动改造后形成大量断裂和不同尺度的构造裂隙,后期在长期的风化剥蚀、水流侵蚀、重力崩塌等作用影响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碳酸盐岩地貌景观;碳酸盐岩地貌中大气降水和沿断裂涌出地表的地下水汇聚形成河流景观带和瀑布等景观。其它如今我们如今所见到的地貌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动植物景观等与地球演化是息息相关的”。

省地质调查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龙王山地质遗迹集中区内各类地质遗迹资源,真实地记载了十余亿年至今该地区地球演化的沧海桑田故事,对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气候环境事件、现代地貌格局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蕴含巨大的科普研学价值。同时龙王山地质遗迹集中区整体处于自然原始状态,受人类活动干涉少,较完整地保留着原生态地貌景观和完整的生态系统,旅游观光价值及生态体验价值兼具,合理保护开发利用后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研学旅游的良好前景,根据国家政策和地方需求可结合当地文化资源、特色地方特产、区位优势等向生态旅游体验区、地质公园、野外科普研学基地等方面进行打造,进一步挖掘绿水青山蕴藏的价值,带动周围社会经济发展。

西宁晚报记者:王瑞欣

编辑:孙喜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