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撑起一座中国瓷器博物馆(下)
▲《大维德所藏中国陶瓷图录》
1934年,英国权威陶瓷专家霍蒲孙对大维德收藏的陶瓷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整理,从中遴选了180件最重要的器物,编著了《大维德所藏中国陶瓷图录》。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为这本书题写了中文书名。
在选入的这些瓷器中,主要是宋、明、清官窑瓷器,其中宋官窑瓷器居多,占选入器物的一大半,从这本图录文字说明里频繁出现的“北京故宫有同样的器物”或“北京故宫有类似的器物”中可以看出,大维德确实是比照着故宫藏品来建立他的收藏的。
下面请欣赏大维德爵士藏中国陶瓷精选的下一期:
[图版目录下]
26
青花花卉纹文具盒
景德镇窑
江西省景德镇
明,永乐时期,1403 ~ 1424 年
高:7.2厘米 宽:32厘米 深:7.8厘米
这件文具盒内部分为三个形状各异的挡格,可能分别用于放置笔、水或墨汁,以及吸墨线。盒盖里绘青花“岁寒三友”图(参见图版43)。有一件形制相同而纹饰有异的盖盒曾在1984年出土于景德镇珠山御窑厂遗址的永乐地层。永乐皇帝曾大力资助过当时明王朝对外的海上贸易与探险活动。著名的郑和将军(1371~1433年)就是奉永乐皇帝之命,前往东南亚、近东及非洲诸国,展开了多次海上外交与贸易的航程。中外交流将近东地区新奇独特的器物造型与装饰主题带到了明朝宫廷,并形成了一种新的流行艺术风尚。本件文具盒即是一例,其造型与繁密的绘画风格明显受较早期近东地区制作的金属镶嵌器启发而来,例如埃及或叙利亚曾生产一种铜文具盒,有些还带嵌银工艺,可资比较。
27
青花锦纹绶带耳蒜头口扁壶
景德镇窑
江西省景德镇
明,永乐时期,1403 ~ 1424 年
高:24.2厘米 宽:19.8厘米 深:10.2厘米
这件扁壶的造型与装饰纹样均非常独特。扁圆形器身的两侧中央各有一呈凸起状的圆钮,下承外撇圈足,有双耳和圆颈。青花纹饰以同心圆的样式呈放射状从中心的六角形开光向外层层铺排,开光内是一朵卷枝莲花。这种密不透风的装饰纹样风格,使人们联想到近东地区生产的金属镶嵌器。景德镇窑工们此时不但参照近东地区餐具的造型来为海外贸易市场烧造瓷器,同时也为满足明朝宫廷此时正流行的舶来风尚而设计生产这类带有明显伊斯兰艺术风格的官窑瓷器。至清雍正皇帝(1723 ~ 1735年在位),这类扁壶又被重新仿烧,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即珍藏有一件类似的雍正窑作品。
28
青花花鸟纹玉壶春瓶(两件) 青花花卉纹双耳扁壶
景德镇窑
江西省景德镇
明,永乐时期,1403 ~ 1424 年
玉壶春瓶 高:33.5厘米 、34厘米
扁壶瓶 高:30.8厘米
元代及明洪武时期的青花瓷器以繁复密集的装饰纹样为特点,至永乐,由于白瓷胎品质的进一步改进,窑工们得以发展出一种创新的纹样装饰风格,将纯粹而浓艳的青花钴蓝色在雪白而微闪青色的瓷胎上充分表现出来,使艳蓝纯白形戚了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永乐青花瓷器因之被称为中国陶瓷史上最精美的青花瓷,这种史无前例的光洁细润的釉面效果和品质,一直是后世不断竞相模仿却永远无法企及的。永乐的窑工们使用进口钻料,经火烧呈色不均,呈现出色阶变化丰富的蓝色,由浅灰蓝至接近黑色的深蓝。这三件作品也代表了永乐青花纹饰的最高品质和水平,它们的构图受到了15世纪同时期宫廷画作的启发,特别是一些非常紧凑的绘画形式例如扇面或册页上所看到的,优雅不凡。
29
青花龙纹扁壶(两件)
景德镇窑
江西省景德镇
明,永乐时期,1403 ~ 1424 年
高:47.8厘米、44.6厘米
这两件扁壶的造型并非中国样式,而是源自近东地区的器物,可能是彩绘玻璃器皿。明永乐(1403 ~ 1424年)及宣德(1426 ~ 1435年)两朝设立在景德镇珠山的御窑厂均烧造过这种造型巨大呈球状、胎骨厚重、纹饰各异的扁壶。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门头明代御窑厂遗址的永乐地层中,即出土过一件与此相同的扁壶,波浪上三爪龙细部刻划精细。这类扇壶可能被用作为官廷使用的酒器,同时也作为
贸易商品被运往近东地区的国家,土耳其的托普卡帕宫博物馆与伊朗的阿尔达比尔神庙珍藏中都能发现同类的扁壶,可资佐证。明永乐时期,大量的江西人在朝廷供职,这也许是保持景德镇成为官窑瓷器主要生产供应地的原因之一。
30
青花釉里红、青花及青花矾红彩龙纹折腹碗(三件)
景德镇窑
江西省景德镇
明,宣德时期,“大明宣德年制”款,1426 ~ 1435 年
高:7.5厘米、10.3厘米及17.3厘米
这三件折腹碗的造型是宣德时期始创的。画工们用了三种不同的技法来描绘这三件碗上的双龙戏珠纹,分别是:釉下铜红(釉里红)、釉下钻蓝(青花)及釉上铁红(矾红)。其中,铁红是在15世纪早期的作品中极其罕见的装饰方法。这种折腹碗原本都应配有相对应的微拱形碗盖,整体看起来像是一个盒子。三件碗内均带有六字双圈宣德年号款。虽然之前永乐朝瓷器上间或使用过四字年款,但至宣德朝才发展为标准的六字年号款,表明了此时皇室开始对官窑制造进行直接监督控制。
31
黄釉盘
景德镇窑
江西省景德镇
明,永乐时期,1403 ~ 1424 年
高:4.5厘米 口径:20.7厘米
永乐时期,景德镇窑工们的窑技与创新力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前辈。这可以从景德镇御窑厂永乐时期遗址出土的各种各样的瓷器残片中得到证实,它们不但造型多样,装饰技术和花纹也非常丰富。这件黄釉盘极其罕见,它是景德镇首次使用单一黄色釉为饰的瓷器。在此后500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时期,黄釉成为宫延瓷器的专用釉色。可能是因为技术上的难度,或因为品味偏好的原因,15世纪早期仅成功生产过数量极少的素色黄釉盘,能流传至今的则更为稀少。这种盘子需要入窑煅烧两次:首先是在摄氏1280°C ~ 1320°C烧成素胎;然后施黄釉第二次以低温烧造,使盘子内外壁所施以铁元素为呈色剂、铅为助熔剂的色釉玻化。该盘的圈足内施一层透明薄釉,显示出典型15世纪早期瓷胎的特点。
32
铜红釉碗(两件)
景德镇窑
江西省景德镇
明,永乐时期,1403 ~ 1424 年
明,宣德时期,“大明宣德年制”款,1426 ~ 1435 年
高:9.7厘米、8.2厘米 口径:20.7厘米、18.7厘米
明永乐与宣德时期制作的祭红,即鲜红或深红色的单色铜红釉瓷器,代表了景德镇制瓷技术成就的巅峰。在15世纪早期这些奉皇帝旨意为祭祀仪式之用而烧造的瓷器,享有高于其他瓷器品种的地位。然而,烧制这种卓越的高温红釉的技术从15世纪中期开始却消失了,直至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早期才得以恢复。这两件碗的口沿有“灯草边”效果 ,显示出纯白的胎骨。尺寸稍大的永乐碗在足胫上刻有一圈莲瓣纹,形制与洪武时期的红釉碗相似,而另一件宣德碗则光素无纹。这种具有玻璃质感的红釉釉面满布微小的针眼孔,像皮肤表面的毛孔一样,釉色则带有粉质深度感,显示出带有丰富深浅层次的强烈红色调。
33
孔雀蓝釉暗花龙纹盘
景德镇窑
江西省景德镇
明,宣德时期,“大明宣德年制”款,1426 ~ 1435 年
高:3.4厘米 口径:18厘米
这件经两次入炉烧造的盘子展现出窑工们熟练的技术。首先,趁盘子的白坯未干透前,窑工在盘内壁上以暗花手法制作出五爪双龙赶珠纹,在盘心划刻出三朵祥云纹;接着在盘子底心以青花料写上六字双圈年号款后,通体内外施一层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瓷盘烧好出窑后,窑工们再用釉刷在其外壁刷上低温孔雀蓝(或称松石绿)釉,放入低温炉中二次烧成。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厂遗址曾出土过相同盘子的残片。暗花纹饰必须对着光线方能清楚显现。
34
雪花蓝釉钵
景德镇窑
江西省景德镇
明,宣德时期,“大明宣德年制”款,1426 ~ 1435 年
高:11.5厘米 口径:25.2厘米
这种胎骨沉实的钵,其造型与釉色均是宣德窑的创新之作。钵经两次入窑烧成。外壁使用了吹釉的手法,形成仿如雪花般或蓝色斑点效果的蓝釉色。“雪花蓝” 以氧化钻为呈色剂,使用铅为助熔剂,在大约800℃的低温下烧成。中国传统的监赏家、收藏家及学者等用“雪花蓝”来形察这种蓝釉中仿如自雪纷飞的艺术效果。传世的雪花蓝釉瓷器非常稀少,在窑址上曾出土过这种雪花蓝釉的梅瓶、碗、水仙盆、高足杯等器型的残片,可能是仅处于实验烧制阶段的雪花蓝器型。在钵的内底心上书有釉下青花六字宣德年号款;钵的外底与浅而阔的圈足则无釉。1983年,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厂遗址曾出土过一件几乎完全相同的器物。某些学者认为这些胎骨厚重的钵,曾用于宫中的掷骰子游戏。
35
黄地青花折枝石榴果纹盘
景德镇窑
江西省景德镇
明,宣德时期,“大明宣德年制”款,1426 ~ 1435 年
高:5.5厘米 口径:29.5厘米
这件瓷盘用于装饰的釉下青花,发色并不均匀。氧化钴在有些局部烧结呈黑蓝色,有些局部则呈浅灰蓝色。盘心绘一束折技石榴花果,浅弧壁上再绘四组折枝柿子、蟠桃、荔枝和樱桃。花果的技干尾端画得粗糙参差,这是一种传统表现形式,表示它们都是从树的枝干上上攀折下来的。较大的叶子被描绘成卷边状,与较嫩的小叶子形成对比。盘子外壁是固定画法的四组青花莲花,盘口沿下书六字宣德年号横款。黄釉釉面如浮在水面上的油脂般呈现隐约的彩光、并随处可见有局部细微的摩擦或刮擦痕,这是使用磨损的痕迹。盘底无釉,带很多微小的铁红色斑点。宣德皇帝的统治仅有短暂的10年,但此时景德镇御窑厂官窑瓷器的产量规模却很大,烧造了数以百万件供宫廷使用的餐具以及祭祀仪式用的瓷器。虽然产量惊人,但瓷釉品质之高、造型之丰富也同样令人惊叹。这种折枝花纹样就是15世纪早期所创,并于以后的一百年间继续生产,又在清朝(1644 ~ 1911年)再次复烧。
36
青花花卉纹宫碗(七件)
景德镇窑
江西省景德镇
明,成化时期,“大明成化年制”款,1465 ~ 1487 年
最高:7.2厘米 最大口径:15.5厘米
明成化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官窑瓷器的生产数量相比宣德时期(1426 ~ 1435年)要少得多。尽管成化一朝历时几乎是宣德期的两倍,但御窑厂成化地层出土的瓷片数量却不到宣德的一半。此时瓷器的造型与装饰方法不如前朝丰富,但成化瓷创生出一种精致、纯净的风格,装饰画面倾向于大面积的留白,以充分显露出瓷胎的洁白。这类带成化年号款的青花瓷,如这七件作品,首先被汉学家及曾任大英博物馆亚洲部主任的白兰士敦先生(Archibald Brankston,1909 ~ 1941年)在他于1938年出版的开创性著作《景德镇明代早期瓷器 》(Early Ming Wares of Chingtechen)一书中称为“宫碗”。这种宫碗的青花纹样包括有缠枝百合花、锦葵、莲花、栀子花以及瓜藤纹等。
37
斗彩鸡缸杯
景德镇窑
江西省景德镇
明,成化时期,“大明成化年制”款,1465 ~ 1487 年
高:3.8厘米 口径:8.3厘米
因为与“吉”同音,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母鸡带着小鸡们在花石丛边啄食的艺术主题,首先见于绘画,并启发了工匠们在瓷器上的纹样设计,台湾学者蔡和 壁就曾引述过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幅宋代佚名的母鸡与小鸡觅食图,该画并附有1486年成化皇帝御笔题签的赞美之词。窑工们用不同层次的釉彩来体现不同的质感:如小公鸡身上的羽毛用了细小的红彩点出,母鸡的翅膀以红彩勾勒再用黄彩敷染羽毛。而在几百年之后,才发现出现了以不透明的釉彩进行多层渲染的技法。杯子上描绘来真实生动的场景:一只小鸡正扑扇着黄色蓬松的翅膀回到鸡群里。成化斗彩鸡缸杯的仿制,从16世纪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真正的成化瓷胎骨微闪淡黄色,并有轻微的变形,鸡群的构图也非常均衡。
38
斗彩湖石茶花纹罐
景德镇窑
江西省景德镇
明,成化时期,“大明成化年制”款,1465 ~ 1487 年
高:9.1厘米
这件罐子上使用的斗彩技法,是先在半干的瓷跆上用钴蓝料画出纹样的边廓线,然后罩上透明釉入高温窑烧造。出窑后,再在罐子上烧出的青花边廓里填染不同的釉
上彩料,最后送进低温隔焰窑中烧成。这种特殊的二次烧窑技术在景德镇的15世纪早期被首先使用,但到成化时期臻于纯熟。这种扁圆形的罐子极其罕见,绘有三组重复的花纹,分别以酱紫彩、绿彩和黄彩绘染的湖石,每座湖石两侧都绘有茶花和蝴蝶。罐底书青花六字成化年号款。
39
青花婴戏纹带盖执壶
景德镇窑
江西省景德镇
执壶:明,嘉靖时期,“大明嘉靖年制”款,1522 ~ 1566 年
壶盖:清,乾隆时期,1736 ~ 1795 年
高:29.2厘米 宽:24.6厘米
在16世纪下半叶,官窑瓷器上所使用的青花料发色浓重均匀。这种青花料被纯熟地使用在这件执壶上,用以描绘在壶两面的桃形开光中的庭院婴戏图。执壶一面绘一个面带微笑、头戴官帽骑竹马的小男孩,在扮演一位官袍加身的大官人,身旁还有三个扮演侍从的小男孩,一个手举荷叶为其遮阳,一个背着为其歇息用的方凳,还有一个手持木棍,走在前面在为骑马官人吆喊开路。执壶另一面绘一个骑着山羊的小男孩,旁边也有三个男孩,一个牵羊,一个随行,一个举旗。此类婴戏图在传统中国风俗画中象征吉祥和多子。壶底书双圈六字嘉靖年号款。
40
绿地黄彩龙凤纹盖罐
景德镇窑
江西省景德镇
明,万历时期,“大明万历年制”款,1573 ~ 1620 年
高:17.3厘米
窑工在已干未施釉的涩瓷胎罐身的一面及盖面上各刻划一条五爪龙纹,在罐身另一面刻划一只带五条长流羽尾的凤纹,龙凤周围装饰有花枝。景德镇窑工烧制此罐时使用了一种新技术,先将刻划好龙凤纹未施釉的瓷罐素烧为涩瓷,然后直接将黄、绿釉彩施于涩瓷胎上再二次烧成,而非先罩一层底釉再在釉上施黄、绿彩。首先施的是黄彩,然后施绿彩,该施彩顺序是从纹饰的边缘部分绿彩叠盖于黄彩之上而得知的。在明清两个王朝(1368 ~ 1911年),龙与风象征皇帝与皇后。罐底书青花六字万历年号款。尽管窑工们早在200多年前的永乐时期就尝试过黄绿彩瓷器的烧制,但在无底釉的涩胎上直接施彩,则是这个时期的创新。
41
青花釉里红海水龙纹瓶
景德镇窑
江西省景德镇
清,康熙时期,“大清康熙年制”款,1662 ~ 1722 年
高:42.1厘米
窑工们在这件瓶子上展示出清湛的窑饶技术,即将三种烧造难度很大的釉色同时呈现在一个瓶子上,这种卓越的技术水平与成就也显示出朝廷此时对瓷器烧造的大力扶持与严密监管。窑工首先在瓶身上以浅浮雕法剔刻出两条四爪龙纹,以铜红装饰龙身,再以釉下钻蓝描绘海水、画出鬃毛和龙脊,最后用铁青染出绘海礁石的轮廓。另外用钴蓝色点出龙睛,以强调龙的生动感,并在背下点蓝彩用以增强奇异感。虽然早在三百多年前的元代,景德镇窑工们就同时使用过釉下高温铜红彩和钻蓝彩来做装饰(参见图版23),但另外加入使用铁青色则是17世纪晚期的新发明。这件瓶子系奉康熙帝旨意烧制,瓶底带有青花双圈三行六字康熙年号款。
42
五彩「登科后」图瓶
景德镇窑
江西省景德镇
清,雍正时期,“大清雍正年制”款,1723 ~ 1735 年
高:36.5厘米
这件瓶子上描绘的是一位骑在马上的文官,他的侍从尾随在后,手里拿着一具花布包裹着的古琴。文官高举马鞭,指向空中一对正从交缠的杏花和木兰花丛中飞出的鸟儿。当代中国学者倪亦斌博士认为这个画面可能是来自唐代诗人孟郊(751 ~ 814年)的作品《登科后》 :“昔日龌蹉不足夸,今日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窑工使用了浅浮雕法增强了画面的戏剧性。同时使用釉上彩,用绿彩渲染来表现空间感,并用极细的小黑彩点来表现质感。像水彩色般透明的彩料,如色阶分明的绿、黑、红和黄彩,以及浅浮雕手法等,在雍正朝是罕见的装饰手法,但在其父康熙朝(1662 ~ 1722年)却非常流行。从1720年左右开始,窑工们开始使用不透明的粉红料,代替了原来暗淡的珊瑚红料。
43
斗彩「岁寒三友」图执壶
景德镇窑
江西省景德镇
清,雍正时期,“大清雍正年制”款,1723 ~ 1735 年
高:13.7厘米
这件执壶是在清代(1644 ~ 1911年)以斗彩形式绘制而成,即在釉下用青花线勾勒出纹样的轮廓,再在釉上于青花线轮廓中填染绿、紫及褐等釉彩。梅花则以极细致的红彩点染,突出对比效果。将青松、翠竹、红梅描绘在一起的纹饰,传统称为“岁寒三友”图,长青的松树象征坚稳与长寿;苍翠的竹子象征逆境中不屈的君子气节;新春后先于百花傲寒怒放的梅花,则象征高洁气质和领袖风范。壶底书雍正青花六字方章款。
44
粉彩花鸟纹抱月瓶
景德镇窑
江西省景德镇
清,雍正时期,“大清雍正年制”款,1723 ~ 1735 年
高:29.3厘米
这件抱月瓶的造型为扁圆形瓶身,上接直筒状瓶颈,肩两侧上有祥云式耳,壶身两面饰有花鸟纹饰,其造型与主题花纹均源自明永乐时期(1403 ~ 1424年)的扁壶(参见图版28之扁壶),但此瓶所用的粉彩装饰技法,从釉彩到窑烧技巧,都是雍正时期的新创造。瓶身的一面描绘了两只白头翁停栖在盛开的白花与粉红色花枝上;另一面则描绘了一对白鸟停栖于另一种花枝上,并有一对蝴蝶飞舞于一丛紫蓝雉菊上,画面描绘得极为细致生动,反映出景德镇官窑奉旨监造的杰出品质。每一组高度写实的鲜花花瓣均精心过渡渲染,花叶也使用了最多达四种深浅不同的绿彩来绘写。同时几种新的彩料也开始使用,包括雏菊的釉上蓝彩代替了以前的釉下青花,鸟翅上的白彩,以及鸟喙、鸟腿上使用的褐彩。白头翁鸟寓意富贵白头。壶底带青花六字雍正年号款。
45
珐琅彩牡丹纹碗
素面白瓷:江西省景德镇烧制
北京紫禁城造办处加珐琅彩
清,康熙时期,“康熙御制”款,1716 ~ 1722 年
高:5.6厘米 口径:11.5厘米
康熙皇帝在紫禁城内设立了珐琅作,专门在此装饰瓷胎、铜胎和料胎珐琅器。康熙时期有许多来华的西洋耶稣会传教士,康熙皇帝看到他们带来的西洋珐琅器件后受到启发,并决定再造这些舶来品。造办处负责管理和经营这些作坊,并向景德镇御窑厂定制了品质上乘、胎釉洁白的素瓷,然后运来北京宫中的珐琅作进行加彩。珐琅料的调色、质感与上彩方式均与景德镇所用(比较图版44)不同。康熙瓷胎画珐琅的纹样设计是高度格式化的形式,这是因为工匠们受到了在宫中制作已经相当普遍的铜胎掐丝珐琅器的影响。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官窑瓷器均书写青花年号款,而在造办处珐琅作完成的瓷胎珐琅器则写釉上蓝料款,正如这件在宫中造办处上彩的牡丹纹碗。同时,景德镇瓷款识中的“年”字被“御”字所代替,双框四字蓝料“康熙御制”款,就是奉御旨专门烧制的意思。
46
珐琅彩题诗花卉纹盘
素面白瓷:江西省景德镇烧制
北京紫禁城造办处加珐琅彩
清,雍正时期,“雍正年制”款,1723 ~ 1735 年
高:4.4厘米 口径:17.1厘米
景德镇御窑厂的窑工们烧制出这件精细的白瓷盘,并运往紫禁城内的造办处进行彩绘。盘子外壁的一面以珐琅彩绘一丛交缠的折枝梅花与山茶花,另一面以黑彩书有一七言诗句:“淡妆辣影两依依。”此诗句出自康熙皇帝于1706年编辑的《佩文斋咏物诗》卷八十六。与许多中国诗歌类似,此诗句既可理解为对两枝花影的吟诵,也可解读为暗喻宫廷仕女。雍正帝开创了在雍正瓷器上使用这些咏物诗的先例。诗首与诗尾共带有三枚印章,与图版47相同。盘子外壁的底色是鲜明的青绿色,这也是雍正瓷器在西方技术影响下的首创。科学家爱德华·T·霍尔教授(EdwardT. Hall, 1924 ~ 2001年)曾分析过这种青绿釉,结果显示它的成分是在锑酸铅中加入了铜。虽然锑酸铅在中国储量丰富,但中国窑工较少使用该种彩料,在欧洲,锑酸铅则是被用于玻璃、釉药和油彩中的一种明黄颜料。盘外底带蓝料双框“ 雍正年制”四字款。
47
珐琅彩题诗梅花纹碗(一对)
素面白瓷:江西省景德镇烧制
北京紫禁城造办处加珐琅彩
清,雍正时期,“雍正年制”款,1723 ~ 1735 年
高:6.3厘米 口径:12.7厘米
按照朝廷的旨意,这对碗以深浅不同的黑彩来描绘冬季盛开的梅花,并配有两句五言短诗及三枚褐色印章。大维德爵士当年从阿佛菜德·希皮斯里先生(AlfredE.Hippisley, 1842~ 1940年)处买下了这对碗。希皮斯里曾是英国海关驻中国的官员,他曾在1900年翻译过这首诗:“月幌见踈影,墨池闻暗香。”诗首有一枚方章, 曰“先春”;诗末则有两枚印章,曰“古月”和“清香”。这首18世纪短诗的灵感可能来自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林逋(965 - 1026年)的名句。林逋生性淡泊名利,经常将诗作随手丢弃。纯以黑彩来描绘盛放的梅花,使人直接联想到同时期传统的清代水墨画。
这对品质卓越的碗非常罕见,在北京与台北故官博物院的皇家珍藏以外极少发现。窑工们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出白瓷胎,而北京皇宫的宫延画师们在白瓷胎上加彩作画,再放入低温炉内二次烧成。过去的学者和收藏家们称这种顶级品质、在皇宫内加彩的瓷器为“古月轩”器。虽然“古月”印章的确出现在这类瓷器的某些器物上,但最近的研究显示清宫其实并没有名为“古月轩”的地方,故“古月轩”器这一术语逐渐不再使用。现在,它们更多地被称作“珐琅彩”。这对碗底部带蓝料双框四字“雍正年制”款。
48
珐琅彩题诗芦雁纹茶壶
素面白瓷:江西省景德镇烧制
北京紫禁城造办处加珐琅彩
清,乾隆时期,“乾隆年制”款,1736 ~ 1795 年
高:13.4厘米
紫禁城内的瓷器画师在这件茶壶上用珐琅彩画出了一群大雁,有些在天空飞翔,有些停栖在长满芙蓉花、芦苇和蒹葭的河岸或湖滩上。壶的另一面用黑彩书写七言短诗两句:“秋满江湖同饮啄,风喧芦苇自飞鸣。”首句生动直接地描写雁群,次句则采用间接的方法有所隐喻。诗首与诗尾共有三枚褐彩印章,曰“仁和”、“四方”与“清晏”。这些合起来则是皇权王道的象征:君主仁政、天下太平。与传统的中国绘画一样,这把茶壶上的画面与书法题诗互相辉映。一般的茶壶盖内并无装饰,但这把茶壶的盖内却罕见地绘了两只大雁,一只在畅游, 另一只则埋头在水中觅食。壶底带蓝料四字乾隆年号款。
49
珐琅彩题诗芝兰纹瓶
素面白瓷:江西省景德镇烧制
北京紫禁城造办处加珐琅彩
清,乾隆时期,“乾隆年制”款,1736 ~ 1795 年
高:14.9厘米
乾隆皇帝是一位伟大的古物收藏家和艺术赞助人,同时也能欣赏最新的技术。这件瓷瓶上凝聚了乾隆帝的这三种热情。瓶子的原型来自古代的投壶,特点是长颈的两侧有短的管状贯耳。这种器型源自古人在饮酒时玩的一一种投壶游戏,即向大青铜壶和造型相若的陶壶中投掷箭头。
其次,瓶身上的珐琅彩装饰体现出宫廷瓷器画师杰出的技艺。瓶子一面绘湖石旁丛生的兰花和灵芝,一面配以两句七言诗句:“ 云深琼岛开仙径,春暖芝兰花自香。”诗首与诗末共有三枚印章,曰“郁心”、“寿”及“奇”。瓶底书蓝料四字“乾隆年制”楷书款。
50
料胎画珐琅酒杯(两件)
北京紫禁城造办处
清,乾隆时期,“乾隆年制”款,1736 ~ 1795 年
高:4.6厘米、4.5厘米
在紫禁城造办处制作的料胎珐琅彩器,远比同一作坊内制作的瓷胎画珐琅器稀少。中国玻璃器的制作技术一直受到外国工匠的影响,清宫内的作坊即受到欧洲耶稣会传教士的监管。虽然这对不透明的白色料器酒杯的造型是源于同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官窑瓷器,但珐琅彩的装饰却是参考了欧洲的绘画形式。在右图的酒杯上描绘的风景图,使用了西洋的透视法。左面的杯中绘两幅山水风景图,每幅之中都有两位绘制细微的人物;山水图景之间则有玫瑰红料所绘小开光。这只酒杯的边饰绘满细小花朵,这种技法曾在意大利威尼斯的玻璃工匠之间非常流行。两件杯底均带蓝料四字乾隆年号款。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