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的电影

贾樟柯导演的《天注定》一如既往的以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主角,反映他们的命运,对我们生活于斯的这个新社会充满了批判和揭露:暴力、冷酷、色情、贪腐、压迫、不公,等等等等。
这部电影的开头,我蛮喜欢,干净利落,戏剧张力十足。我有关注贾导的微博,记得有一次他转发了一条微博,是关于两个流氓在餐厅吃饭时因为菜上得太慢还是什么原因,突然拔枪而出乱开了两枪,场面酷得不得了。贾导当时就评论说,要将这个场面作为电影的开场。《天注定》的开场或许就是这么来的吧?
王宝强饰演的那个冷血抢劫犯杀完人后,开着摩托车继续前进,与姜武饰演的另一个即将也要成为冷血杀人犯的煤矿工人大海擦身而过,就此引入电影的第一个故事。这个安排,还有后面几处类似的设计,有些刻意(生活没有那么多巧合),但有比没有好(让几个故事不相干地相干着)。
整部电影由四个情节上没有关联但有统一主题的四个独立小故事构成。这其中,我最喜欢第一个故事,好看。这个故事改编自一则社会新闻(后面的三个故事也是如此),戏剧性很强,还有点暴力美学的意思。就这第一个故事来看,我觉得贾樟柯其实有拍商业片的潜质,假如他愿意的话。
第二和第三个故事就不说了,直接跳到最后一个故事。这个部分我觉得是整部电影的败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部分好像有点脱离主题了,至少感觉上与前面三个故事是不统一的。说到这里,或许应该先讲讲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电影以“天注定”为名,似乎应该是一部关于命运的电影,但看上去又不像。我觉得,主题更像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以暴制暴的反抗。
贾导好像说过这是一部现代武侠片,就前三个故事来看,或多或少都符合“现代武侠”的说法,也符合“社会弱势群体的以暴制暴的反抗”这一主题。而第四个就明显有点不同了,没有一点“武侠”味,而且和前三个故事的主人公不一样,那个打工仔没有做出任何反抗的行为,对于命运完全是逆来顺受的。当然,这样也许更符合现实,更能体现人物在社会现实面前的无力。但从整体结构上看,这种不一致会给人一种不完美的感觉。
曾与人讨论过这第四个故事是否与整部电影的主题是统一的,对方坚持说是,因为几个故事都是在控诉,而自杀也是一种反抗。我则觉得,虽然《天注定》是有控诉(社会、命运)的意味,但它并不是能够统一这部电影的主题,至少第二个故事中王宝强饰演的抢劫犯就没有理由去控诉什么。此外,自杀算不算是对世界的反抗呢?有时候的确是,比如文革中某些人的自杀,可以算是一种反抗。但第四个故事中那个打工仔的自杀,不能算,那与其说是反抗,不如说是逃避。
如果从另一种角度看,《天注定》还可以有另一个主题:罪。前三个故事无疑都可归为犯罪事件,而最后一个故事,自杀,也是一种罪。那么,为什么大家都在犯罪?因为世界迫使他们犯罪。这是一个充满罪的世界,以致于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人人都有罪,人人都在罪的大网中互相伤害,互相犯罪。以此,影片结尾的唱词和字幕可看作点题,而天注定之名,也算名符其实。
讲完电影,顺便谈谈导演。老实说,贾樟柯导演的风格不是我喜欢的那种。他的作品很有现实感,有批判的力度,但从审美上看,不是很符合我的个人口味。
贾樟柯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的导演,他的电影始终聚焦于现实,关注着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不幸,关注着那些为现实所压迫的底层老百姓——他们似乎命中注定要在生活中受苦受难,得不到幸福,看不到希望。而或许是为了更有真实感,贾樟柯还把电影拍得近于纪实风格,这就使他的作品显得很沉闷(相比之前的作品,《天注定》有更多的戏剧性与观赏性)。
沉闷未必就不好,但贾樟柯的沉闷,我不大喜欢。我觉得他沉闷得灰头土脸,虽然这可能更贴近生活,因为电影里面的人物和生活就是灰头土脸的。但我以为,艺术应该是绘画式的,而非摄影式的。
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也很沉闷,也表现人的苦难。但他的沉闷中有一种诗意,他所表现的苦难,不是生存层面的,而是精神上的,全人类意义的苦难。贾樟柯电影中的苦难则都是生存的苦难,他总是着力于表现人物的生存状态,但在精神向度上,他对人物的表现的就乏善可陈了。
比如《天注定》第二个故事中的劫匪,如果从人性和存在的角度深入下去,很可以拍出存在主义的意味,但贾樟柯仅止于一句“开枪的那一下,有意思”。
因此,贾樟柯的作品虽不无力度,但往往缺少深度。而因为不具备精神指向,他的作品自然也就缺乏诗意。也许有人会说,贾樟柯电影中的那些人物顾着生存都来不及,哪里还管得了什么诗意。是的,那些人物可能是不晓得什么诗意的,但一部电影能不能拍出诗意,指向存在,是导演的问题,不是电影人物的问题。
如果导演是一个有诗意的人,比如说安哲罗普洛斯或塔可夫斯基,无论他的电影是关于什么人物的,小偷也好,妓女也好,他都能拍出一种诗意的气息。这是因为导演的精神境界不一样,所以关注的点、创作的方向也就不一样。如果没有那种精神境界,自然拍不出来那种意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