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演奏厅II | “韩”意中的香港情结

今天是李克勤的生日,所以来聊一聊有关他的话题。粗略统计了一下,华语歌手中,我买过唱片数量最多的,还真就是李克勤了,而且几乎每一张都是可圈可点的佳作。一时间还很难定下来聊哪张……碰巧最近在一个拍卖群买到了一张他06年的专辑《李克勤演奏厅II》,索性就和大家分享下这张专辑吧。当然,还要祝今天的寿星生日快乐~
2005年,李克勤首次采用同期录音的方式推出了一张精彩的《李克勤演奏厅》,一经发售便好评如潮,无论是歌迷还是发烧友,都对这张专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006年,李克勤继续乘胜追击,推出了这张《李克勤演奏厅II》。那么什么叫同期录音呢?顾名思义,就是所谓的“一遍过”。进入高度产业化之后的流行乐坛,为了更高效地出产,往往采取分声部录音的方式来制作一首歌的伴奏,最后再找歌手进棚灌录。由于行业内已经习惯了这种“工业化”的作业方式,同期录音就显得非常少见,尤其是华语乐坛。李克勤这两张“演奏厅”,论商业成绩和艺术成就,都是可以载入香港流行音乐史的巨作。

既然是演奏厅,那么自然少不了演奏家。这次和李克勤一起跨界录音的有竖琴演奏家郭静、班多钮手风琴演奏家David Hodges以及韩国大鼓演奏家苏敬珍。专辑的录制,也选在韩国首尔郊区的Koyang Culture City Hall完成。专辑的录音师及制作人,是原宝丽金的金牌监制欧丁玉。整体的构思延续了上一张的“韩”意(毕竟在韩国录音的),只不过大多数歌曲的立意,由儿女情长。转变为了对当时香港日益尖锐的社会问题、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所以说“演奏厅II”不仅是在音乐上的精彩,内涵上面也是一张很写实的作品。

先说说在商业成绩上比较突出的《天水、围城》吧,这首可是当年的十大中文金曲之一。作曲人Edmond Tsang(曾奕文)是个人认为非常贴合大碟整体思路的音乐人。他本身也是学院派科班出身,之前给写的《我不会唱歌》还促成了李克勤与郎朗的跨界合作(创作动机来自李斯特的“钟”)。这次《天水、围城》的跨界对象,由钢琴换成了竖琴,歌曲本身的风格甚至也有些接近“艺术歌曲”,比较考验歌者的演唱技巧。《天水、围城》其实就是说的香港的天水围地区。填词人就是“那谁”,巧妙地勾勒出了天水围生活的日常百态。关于天水围这个地名背后,隐藏的其他标签和典故,请自行查阅,这里就不过多展开讨论了。总而言之,这个地方在香港是经济状态不好的人赖以生存的“围城”,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不愿意进来。久而久之,“围城”内外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圈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两者的差距越拉越大……仔细想想,许多社会矛盾不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起来的吗?结尾那句“文明繁盛有什么好”,真是发人深省的拷问。

我最早以为这首歌里的《公主太子》是用来比喻美好的爱情故事,结果这也是个一语双关的歌名:公主和太子分别是香港的两个地名。同理,《九龙皇后》里的九龙和皇后,也是香港的地名。这几首以地名为题的歌,还恰好分给了当时香港乐坛最有代表性的三位词人,两个“伟文”以及陈少琪。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写下他们眼中的香港。
专辑附赠的DVD不单单只是制作花絮和MV,甚至基本用视频重现了录制时的场景,让乐迷一饱耳福的同时,还能够看到同期录音是怎么操作的。在港版碟的封底,我还惊喜地看到了“PHILIPS”的标志,当年在宝丽金时代,李克勤就是用的“PHILIPS”作为发行厂牌。宝丽金被环球收购以后,“Polydor”和“PHILIPS”这两个厂牌平分秋色的局面,也就告一段落了。但也许是为了照顾一部分回归歌手的“情怀”,“PHILIPS”这个标志又沿用了几年。
随碟还附赠了一本“小天书”。大家不要误会,这个“AV”和你们平时看的那个不是一回事儿,可以看做是一本影音发烧指南。这个小册子里面有专辑制作人欧丁玉、以及“家庭影院专家”李柏权,给大家介绍的这次制作专辑用到的新技术、和一些“发烧”的小知识。按理说,流行音乐和“发烧”本来谈不上有多大的关系,流行音乐如果有高质量的录音水准,肯定是更好的,但终归是两种录音风格。“演奏厅”系列不仅是古典与流行的碰撞,也是唱片行业与发烧圈子的一个小跨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