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茅山》,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道教协会会长手书!

黄信阳,现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道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常委。2017年12月,当选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北茅山——道教茅山宗发祥地

乾隆三十五年,以考证考据闻名四海的扬州学派代表人物、《四库全书》纂修官任大椿,在《过茅山碑记》中认为北茅山是"三茅真君初炼道之地"。

任大椿在文中写道:“余於庚寅仲春之海陵,道经茅山。闻文芳和尚禅悟之学,维舟相访……乾隆廿有三年,继济生和尚住持泰之北茅山景德寺。北茅山为三茅真君初炼道之地,穹隆特起,树木森秀,蹑足登其巅,则太空灵气袭人襟袖。……余维舟茅山一夕,松月之下,为师缕述其端末如此。”

任大椿《过茅山碑记》石碑

《扬州府志》:

旧有道观,宋时改为寺庙

《扬州府志》中有如下记载:“茅山在县治(东台)西七十里,高二丈四尺,周二百五十一步。相传尝生香茅,长二丈五尺,故名。嘉靖志引阮昇之记云,茅山俗名避灾地。旧有道观,宋为景德禅寺。”

《嘉靖扬州府志》

北茅山——躲避水灾的福地

泰州里下河一带,地势低洼,经常遭遇水灾。光绪二十九年,袁承业在为景德禅寺撰写的《东台县茅山志》中,引用了1500年前南朝阮昇之《南兖州记》对茅山的记载:古有斯山,为避灾处。该地向为泽国,水村之区,若乃洪水泛滥,居民无不负子粟而高逃抑之,谓斯山能避灾。

葫芦状井壁的神奇古井

茅山景德禅寺大雄宝殿广场西南,有一口俗称“唐井”的千年水井。井壁为葫芦状,圆底,中段束起,上端再紧束,形成井口。井栏内圆外方,呈正八角形。袁伯勤《东台县茅山志》有如下记载:“古井,一名唐井,在大殿前,天王殿后,微偏其右。据云唐明皇时所穿。”

河道干涸而井水不降

平时,井水比河水高出两米,大旱之年也不干涸。据《东台县茅山志》记载:“尝逢苦旱,河渠尽涸之时,远近居民汲斯泉而饮者,日千家而不竭。”民国期间,茅山一带多次发生严重旱灾,有时河道干涸,成为人们来往的道路。或去了南面的边城,或去北面的沈伦,都是沿着干涸的河道而行。民国二十九年夏,景德禅寺方丈密海曾率民众到荀头村龙王庙求雨。在没有雨水与河水的情况下,北茅山这口神奇的水井,在大旱之年,如圣泉一般救活了无数的生灵。

地基紧贴井壁而无水

10年前,景德禅寺重修时,天王殿根基紧贴古井壁,最底层虽在井水水面以下,但根基内没有一点地下水,非常干燥。2017年2月,景德禅寺唐井水样送至国家食品质量检验中心(上海),按GB/T8538-2008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唐井之水非一般地下水,而是达到国家标准的天然矿泉水。科学检测数据证明,茅山唐井水源来自山泉。

来自扬州蜀岗的山泉

《东台县茅山志》关于唐井有这样的赞词:“海滨之地,香山之阳。淮南之州,偏息之场。上缭滁凤,古之蜀岗。地连吴楚,浸截淮江。爱尔土地,防民之殃。”早在2003年,一位来自台湾的老道长,看到洋溢着袅袅水气的古井后,坚称这是一口道家水井,并且俯身伏地对古井施起大礼,视若神明。

紫石老人避乱茅山

1938年初,日寇入侵海安,晚清重臣、安徽江苏巡按使韩国钧,不畏日伪军的威逼利诱,毅然携带家眷乘舟来到茅山。紫石老人痛感山河破碎,国将不国,努力协调各方势力,致力团结抗日,在茅山留下数首爱国诗歌。如《登茅山藏经楼》:“离乡避乱登山楼,乱践河山实可忧。默默蒋圌江畔泣,滔滔江河水咽流。联盟抗日堪称范,分道扬镳自掘丘。同室操戈仇者快,昭阳拟赴嘱回头。”

北茅山景德禅寺定制古物

山门殿毁于火灾

民国三年住持天谦重修所刻碑额

景德禅寺古貌图

绘画 叶智敏  题字 姚杰

欢迎各界人士,为茅山题字作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