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名臣张释之的劝谏之策

中国自古不乏文臣死谏规劝皇帝的案例。良药苦口虽利于病,但逆耳忠言一旦触怒了皇帝,不仅劝谏不会被采纳,还很有可能招来祸患。而汉初名臣张释之作为刚正不阿、直率敢言的谏臣,不但每次都能使汉文帝采纳自己的意见,更是屡屡得到汉文帝的提拔重用,从一名不为人知的小官吏最终官至廷尉,位列九卿。这与其敢于直言却又善于劝谏密不可分。
  张释之非常注重劝谏的策略和方法,善于根据不同情势,选择直谏、巧谏、智谏乃至讽谏等不同的劝谏方式,从而收获良好的劝谏效果。他既敢于据理力争,直言劝谏汉文帝依法量刑,同时也能以类比的方式巧妙劝阻汉文帝提拔虎圈小工,以反向思维智谏汉文帝只有简丧薄葬才能保证坟墓坚固而不被盗。张释之的敢言善谏不仅得到了司马迁的高度评价,更为后世所称赞。
    秉法直谏
  司马门是皇宫外门,依照礼制,百官入司马门均得下马、下车,步行而入。一次,太子和梁王一同乘车入宫朝见,经过司马门没有下车。时任公车令的张释之追上来拦住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入殿门。随后,张释之将太子和梁王不在司马门下车的事上奏给汉文帝,控告太子和梁王犯了不敬之罪,就连薄太后也得知太子和梁王擅闯司马门的事情。最终,汉文帝摘掉帽子向太后谢罪,并表示是自己教子不严所致。薄太后派使者秉承诏令赦免了太子、梁王,他们这才得以进入。张释之曾对汉文帝说:“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一同遵奉的,即使是权贵也不能搞特殊。张释之在担任廷尉时也说过:“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廷尉是天下公平之所在,一旦有倾斜,天下人在使用法律时就都任意取轻或取重了。张释之正是因为坚定公正信念,恪守廷尉责任,才能真正做到秉公执法,直言敢谏。不仅能使自身力陈忠言却安然无恙,更能使作为九五之尊的汉文帝甘愿认错,堪称直言进谏的典范。
  直谏既是忠臣的道德追求,也是贤士的责任担当,自古不绝。每当遇到重要原则问题时,只有敢于冒险直谏,才有可能使皇帝警醒,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据《三国志》记载,曹植因开司马门外出并走驰道,惹怒曹操。曹操下令处死了公车令,可见阻止擅闯司马门是公车令的职责。张释之作为公车令,在太子和梁王擅闯司马门时,即便得罪了太子和梁王也敢于坚持直言上奏,用行动保障了法律的公正和权威,也充分体现了他忠诚谋国的品质。
    类比巧谏
  一次,张释之陪同汉文帝打猎,到了养虎的虎圈,汉文帝向上林苑的主管上林尉询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竟一个问题也答不上来。这时站在一旁的虎圈小工却对汉文帝的问题倒答如流。汉文帝便想让张释之起草诏书,任命这位能说会道的虎圈小工为上林尉。
  此时,张释之在心里对汉文帝提拔小工的决定表示反对,但是他却没有直接表达反对意见,而是反问汉文帝认为绛侯周勃和东阳侯张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汉文帝回答说,他们都是忠厚之人,有长者风范。张释之于是说道,“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就是说绛侯和东阳侯这两位高管都是不善言辞之人,怎么会像这个喋喋不休的小工一样呢!随后,张释之为汉文帝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指出秦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注重形式而忽略实质。官吏们注重舞文弄墨,以吹毛求疵为高明,使得皇帝听不到一点过错,到了秦二世的时候秦朝的统治就土崩瓦解了。他更是进一步指出,“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担心提拔了这个口齿伶俐的虎圈小工,天下人也会跟风而动,争着摇唇鼓舌而不注重实际。张释之认为,上行下效比影之随形、声之回应还要快,因此他借此提醒汉文帝一定要慎重对待。汉文帝听后不仅没有不悦,更是连声称赞,并下令取消了对小工的任命。
  巧谏有许多种方式,诸如善于运用比喻、类比、实例等说明问题,使对方不失体面并且容易接受。这样委婉地劝谏,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汉文帝打算提拔伶牙俐齿之人时,张释之担心这样会使天下官员纷纷效仿,而忽视实干,便以两位不善言辞的实干家为例,巧妙地避免了汉文帝作出不重实质重形式的决策。
    巧思智谏
  张释之在任中郎将时曾随汉文帝到霸陵参观,汉文帝站在霸陵的北面眺望远方,对群臣说,如果用北山的石头做椁,用切碎的苎麻丝絮堵住石椁的缝隙,再用漆涂在上面,后人就打不开棺椁,这样一来我的陵寝就可以永固了。
  群臣闻言皆纷纷叫好,唯有张释之面露不悦。他不仅没有称赞汉文帝,还对汉文帝说:“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意思是,如果墓里有引发人们贪欲的宝物,就是封铸南山为椁,还是有缝隙。如果墓里没有诱发人们贪欲的宝物,即使没有石椁,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如果简丧薄葬,就自然不会引起后人盗墓了。汉文帝听后认为他说得很对,由此打破厚葬之风,从简办理丧事。
  智谏通常在于出其不意,用众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进行劝谏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当众人都认为只有棺椁坚固才能抵御盗墓者,而张释之却认为棺椁之固不如无宝之安,只有“不让贼惦记”才真正排除被盗墓的隐患。从这里可以看出,真正的忠诚并不是不假思索地称赞和顺从,也不是畏惧强权而不敢讲真话。唐代鲍溶在他的诗作《倚瑟行》中对张释之赞叹道:“灞(霸)陵一代无发毁,俭风本是张廷尉。”张释之对汉文帝的智谏,打破了历史上长期以来风行的厚葬制度,也使后世对汉文帝在崇尚节俭方面有了高度评价。
  《汉书》记载:“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正是因为敢于直谏、善于巧谏和智谏,张释之不仅多次得到汉文帝赏识,封侯拜相,更在后世广受赞誉,成为忠臣名士的榜样。近代学者李景星在《史记评议》中写道:“(张释之)以谏争胜,故篇中载其言论独详。”张释之的直言与善谏不仅成就了一代名臣,也成就了一代明君汉文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