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MAHA P-37EBK&CASIO CT-X5100(十):《Those Were The Days》
口风琴的录音,我也一直在思考,在改进,老想着有一种在录音时自己现场听得清伴奏音乐(我不喜欢戴耳机),能现场给口风琴拾音并添加混响,但不会引起回输啸叫,伴奏音乐和口风琴都可以达到内录的干净效果......我貌似太贪心了,这个能实现么?一般人也许会认为也许在音乐厅现场,有乐队(或高质量的伴奏音乐播放设备),有恰当的建筑声学空间给口风琴添加混响,有高灵敏度和摆放恰当的Mic,还有得力的助手和伙伴团队......折腾一番才能梦想成真。
自己在家就真搞不定?我也动了不少脑筋,试验了好多回,现在貌似把这个问题初步解决了:
(一)伴奏音乐的播放方案。以无损Wav的格式存进U盘,插到CT-X5100电子琴的USB扁形插孔,让电子琴监听音箱级别的高质量喇叭正常音量地播放伴奏音乐,我也不用戴耳机。
(二)Mic的处理。裁剪一小块瑜伽垫,卷成喇叭状,把带夹子的夹襟式小电容Mic固定在里面的靠圆锥尖处,信号线从圆锥尖顶引出,瑜伽垫里面Mic头后面和圆锥尖顶之间的空间用棉花或海绵之类的材料填满,不要留空隙,实在没有,塞张揉成团的纸巾也行。
(三)Mic的连接与调试。把Mic接进CT-X5100电子琴的Mic In接口,利用电子琴的混频器,给Mic添加效果(共四个模块:混响,合唱,延时,各种DSP,可以同时使用并独立设置各自的发送量),试着播放伴奏音乐,用Mic In接口旁边的Mic音量旋钮调整好Mic的音量,使之与伴奏音乐的音量平衡。
(四)避免回输啸叫的操作。电子琴键盘朝下贴墙摆放,让其喇叭声音的传播方向为基本水平朝向,高度和我坐着吹口风琴时的头部高度相当。口风琴放在放电子琴的桌子的下方,PX-S电钢琴推拉桌子伸出来的隔板处。让瑜伽垫圆锥的喇叭口朝下,正对着口风琴的键盘中部,离之15厘米左右。
这样的话,电子琴喇叭播放出来的声音就基本上不会被藏在瑜伽垫圆锥里面的Mic拾取到。因为理论上电子琴喇叭直达声的传播方向和Mic的拾音方向有大约90度的落差。而且,电子琴喇叭声音出来后被周围阻挡物反射后恰好送到瑜伽垫圆锥口的,又被这种圆锥形吸音材料内壁的多次反射和吸收,至于能漏网再进Mic的声音,估计已经是微乎其微了,这就避免了回输啸叫,业内管这种现象叫“飞麦”。
(五)录音方式。让插电子琴后面U盘的伴奏音乐Wav原音,加了混响的口风琴声,通过电子琴的Line Out插孔,双信号线引到舞台电钢琴PX-5S的Line In端,PX-5S上插录音用U盘,使用它的“数字录音机功能”,同步录制我的现场吹奏。
这样,就好像我“土豪”了一把,带了一帮跟班,包下一间音乐厅,折腾了半天......呵呵。实际上,我的设备成本很低,录音过程中的“消耗”,是一点点儿电费,每千瓦时0.67元。
拿来调试这个录音方案的是一首原曲来自俄罗斯老歌《Дорогой длинною》(路漫漫)的英文歌曲《Those Were The days》,作曲者Boris Fomin,英国歌手Mary Hopkin首唱,此曲曾夺得英国单曲排行榜的冠军。中文版的名字叫做《往日的时光》,中文歌词版本不止一个,曾被台湾歌星刘文正,邓丽君,美国首位华裔歌星市长黄锦波等人灌录成唱片发行。
我用八音盒,钢片琴,GlassPad(玻璃音垫),搞成纯净透明的“水晶音乐风”来作为伴奏音乐,最后段用鼓组里面的康佳鼓点缀气氛,和原声乐器口风琴一起,试图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又闪烁着清辉的氛围。听起来被录进去的口风琴声音的清晰度和现场感,和音质极高的伴奏音乐没有明显的落差。不然,一个活灵活现,一个却是“老唱片”,容易让听者神经错乱,呵呵。
这首歌曲,除了旋律充满俄罗斯风味之外,速度的多变也是特色之一,到了副歌那里速度加快,仿佛有种载歌载舞的既视感。其实这首在速度变化上不算夸张,我记得有一首俄罗斯歌曲的速度变化更夸张,对了,叫《卡林卡》,知道此曲的应该秒懂。《卡林卡》要是拿来载歌载舞的话,真是妥妥的体力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