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星火集体农庄
图集
庄员住宅的外景,一派田园风光,美不胜收。
星火集体农庄受到当地人民政府的关怀和帮助。这是桦川县人民政府派来的技术员刘锦春(右)倪万浩(左)帮助农庄在收割开始时,作产量预测计算。
庄员姜甲成(右)和都在岩说:“选下好种子,争取明年更好的收成。
在集体农庄的大片土地上,现代化农业机器发挥了巨大的效能。这是收割小麦的苏联式割晒机经过改装。农庄正在试用它收割水稻。
桦川农机站还大力培养了各民族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这是经常到星火集体农庄来工作的朝/鲜族女拖拉机手——金德瑛(左)和朴英子(右)。
桦川农技站及时给农庄代耕,这是秋收后拖拉机正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上翻地,我明年的生产作好准备。
星火集体农庄的社员们正在用苏联式脱谷机脱谷,这架机器每小时可以脱谷五万斤以上。
星火集体农庄的庄员们牢记着国家“节约粮食减少损耗”的号召,他们今年在生产和生活中节约了二十多万斤粮食,这是儿童们课余在田间拾稻穗。
星火集体农庄今年因为采取了“干播”的新耕作法,使二百零四亩水稻获得空前的丰收,在庄员大会上,大家热烈响应国家号召,决定把全部余粮一百八十六万斤稻谷卖给国家。
为了明年的增产,星火集体农庄准备扩大一百五十亩耕地,这是松江省农业厅水利局的干部帮助庄员们在荒地上进行测量。
星火集体农庄的庄员们还在闲暇之余从事个人的副业生产。这是一位庄员在家里喂养鸡、鸭。
星火集体农庄在连年丰收后,庄员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农庄的托儿所保证了妇女参加生产。
这是托儿所的孩子们在学歌舞。
常常有国内外客人到星火集体农庄参观访问。图为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强晓初(中)和一位苏联友人(右第二人)一同来访问庄员。
全国第一个集体农庄——桦川县星火集体农庄,于1951年2月诞生。
星火集团农庄的前身是桦川县水利农场。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合江省政府决定修复被日伪破坏的桦川县水利灌溉站,发展水稻生产。1947年秋修好两台机组,开始筹建水利农场。农场出动一台拖拉机和几副大犁,开垦了1 200多亩荒地。同时,派人到延吉、密山、林口、勃利等地招收种植水稻有经验的朝/鲜族农民。
1948年春,由共产党员金白山率领的80户朝/鲜族农民从吉林省敦化市来到水利农场,由共产党员李再根带队的农民也随之到达。农场按规定将36户朝/鲜族农民安排到四个地方建房安家,排列为一庄、二庄、三庄、四庄、。金白山分到三庄,李再根分到一庄。春耕时,农场利用3台拖拉机和3副大犁又开垦了8 500多亩荒地,满足了当年的耕种。
农场把各庄每栋住房的4户划为一个共耕组,按各组劳力数拨给一块土地耕种,按“地四劳六”的比例分红,当年取得了较好的收成。
翌年春,金白山和慎自成等5户农民自愿组成了第五耕作组,金白山任组长。由于大家投心对意,充分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秋后获得了好收成,亩产达到390多斤,超过了其他各组。金白山小组被评为模范组,三庄被评为模范庄。由于金白山小组年年获得丰收,小组不断扩大,1950年达到36户。
1951年春,根据省委《关于巩固、提高和发展互助合作组织的意见》,农场党委十分关心和重视金白山小组的发展,决定在现有的基础上,成立集体农庄,并决定由金白山负责筹建集体农庄,调一庄李再根做他的助手。
1951年2月19日,全国第一个集体农庄正式诞生。兴高采烈的朝/鲜族农民,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欢聚在三庄小学校召开的成立农庄大会上,省、县有关领导出席了大会。会上,民主选举金白山为农庄主席,李再根为农庄副主席兼党支部书记。金白山在会上宣读了集体农庄章程,并表示了办好农庄的决心。当年7月,农庄由偏僻的三庄迁至距佳木斯30多公里的田禄村附近,重建家园。
1952年春,省政府秘书长于杰来农庄视察时,金白山请其为农庄命名,随同前来的《东北日报》记者牧正说:“就以‘星火’二字命名吧,毛主席不是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吗,就让我们第一个集体农庄之火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吧!”大家都表示同意。《东北日报》以“星火——新中国第一个农庄”为题进行了报道。从此,星火集体农庄的事迹在全国传开了。
随着生产的发展,农庄很快扩大了,不仅附近的几个村的农民纷纷加入,就是外省市的农民也慕名前来,至1957年,农庄由36户、1 426亩水田发展到209户、7 920亩水田。1951年,国务院授予金白山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人民日报》向全国报道了他们的事迹。1954年至1962年间,金白山连续被选为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的接见。
据原星火集体农庄第一生产队队长尹正根回忆,1948年以后的几年间,他们陆续从各地迁到这里。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很快又赶上抗美/援朝战争,当时不仅国家需要粮食,农民需要粮食,战争也需要粮食,而当时我国的粮食产量却很低,多打粮食成了当时十分重要的任务。当时,36户朝/鲜族农民分在四个地方居住生产,居住地以庄命名。
青年农民金白山是三庄的生产委员。当时的机械化程度很低,劳动强度非常大。金白山在1949年就组织了有五户农民参加的“耕作组”,而耕作组当年粮食产量就创了纪录。两年内,“耕作组”规模不断扩大,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向国家交售的粮食也不断增加。
据原第一集体农庄第二生产队队长李京熙介绍,在一切为了多打粮食的目标统领下,1951年,第一集体农庄成立了,金白山是第一集体农庄的主席,当时李在根报名参加抗美/援朝的申请都批下来了,还是被硬留下来担任了农庄的副主席。
当时散播是水稻种植的主要方法,由于苗眼太窄,速度很慢,七八个人一天只能播种15亩,为了加快播种速度,金白山创造了一种条播密植机,由一个人操纵,每天能播种二十多亩,效率提高了10多倍。那年秋收时,亩产达到597斤,比上一年提高39%,创造了全省的最高纪录,受到国务院的嘉奖。第一集体农庄被授予了一面锦旗,上绣有“第一个突破大面积高产”十个金色大字,同时还奖励两匹马、一台胶轮大车,授予金白山“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颁发金质奖章一枚。金白山从1954年到1962年间,先后当选为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李在根在父亲帮助下创造了水稻地表播种法,这项技术经过省农业研究部门总结推广后,在东北种植水稻地区全面推广,并沿用至今。
农庄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金白山和李在根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当年为了搞好科学种田和实现机械化作业各显神通,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集体农庄定名叫“星火”就是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
由于农村机构沿革的变化,星火集体农庄后来叫做星火公社,现在为星火朝/鲜族乡,但当地群众仍习惯将星火各个村为一庄、二庄、三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