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记忆·古建筑]志棠营造谁人解
余怀根/文立早/摄
古人云,历史文化村落,要有经典的堪舆布局,有合理的聚落结构,有巧妙的排水系统,也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如此等等,才有今天的敬天畏地、天人合一、和谐与持续发展的传统科学文化。更严格地讲,风水文化,村落选址和先祖迁址,建筑营造,住宅形制与民居建筑,厅堂与祖屋结构空间,公共及文化建筑等等元素,构成我们今天所谓的“生态人居”。谁能解其奥秘?志棠村或许能给出一些答案。
志棠原名“梓塘”,村前有一口很大的水塘,塘边长有一株巨大梓树,因而得名“梓塘”,后衍变为志棠。
志棠村位于龙游、兰溪、建德三县交界处,以北面的天池山为靠山,东南以大麦山为案山,模环溪流经西南,建村选址契合堪舆布局。
据考证,志棠原名“梓塘”,村前有一口很大的水塘,塘边长有一株巨大梓树,因而得名“梓塘”,后衍变为志棠。据民国《龙游县志》(氏族考)载,邵氏先人于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由寿昌迁入,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建村历史。南宋时期,北方战乱,迁都临安,大量移民南下,志棠因有狮象昼开夜关之祥地,被移民所看中,纷纷落脚志棠发家兴业,至明代最为鼎兴之时,人才辈出,考取功名,诸多朝廷命官回乡造厅,光宗耀祖,留下不少宝贵文化遗产。
志棠古村以花台脚为中心枢纽,世称小街古里,小街巷弄相接,楼宇相通,自古为官商要道,酒肆茶店,药铺杂货,商业繁荣。四周滴水,形成一个布袋口,寓意招宝聚财,肥水不流外人田。古村从3个方向往外扩展,建筑民居村舍,宗祠大堂,遂成村落。现存古建筑66处,其中明代27处,清代34处,民国5处,近代1处。
“东陵侯”门厅东厢房壁上尚有“乾隆三十五年(1770)二月集秀班”等演戏题记,古戏台已列入世界文化保护遗产五大集成之中。
古宅老屋已成为一道风景,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
雍睦堂,也称邵氏花厅,明代中期建筑,至今已有500年以上的历史。跨上3个台阶,两侧竖着抱鼓石,高达一米,石料精细,花纹清晰,给大堂增添了一种威严的气氛。走进大堂,只见地上铺着青砖,门庭、过廊上装饰着天花彩绘,花草图案,美轮美奂。90根大柱下部都有石柱础垫着,上部斗拱顶着大梁。大梁扁形,呈弧状弯曲,两头都有一根歪歪扭扭的龙须,既透露着建筑工艺的精湛,又透露着龙的传人的历史寓意。
东陵侯厅位于村西北边,始建于明嘉靖8年,五进三间。与众不同的是整座大厅坐南朝北,正门有一对抱鼓石,门背悬“东陵侯”木匾一块,门两边有对联一副。门前有一块镇妖石,正门两侧有厢房,常用于演员化妆及放置戏箱和道具。主厅明间两缝九梁前后双步,后廊设卷棚,次间缝穿斗式,木质形础,下置覆盆,硬山顶。后进建筑年代较迟,但地形比前厅约高1.5米。第五进为后楼,供奉先祖灵位。四、五进均为鼓形础。建筑整体用材讲究、粗大,艺术构件工艺简洁大气。该建筑工艺精湛,具有明显的宗祠建筑特征,沿用至今,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席氏家族原居安徽桐城淡竹村,宋末始迁志棠。清朝初年建席家宗祠,三进三开间,坐西北朝东南。三进均七架抬梁前后廊。前后廊柱上有牛腿,上置讹角座斗,斗上一组象鼻斗拱承托挑檐檩,设计美观又合力学原理。保存完好,屋顶望砖完整,木构件且无虫蛀腐朽。
志棠古村内保存有诸多完好的古建筑。
工匠中隐潜着许多真正的建筑大家。前代建筑师的遗留,又给后代工匠默默的滋养,于是志棠的明代建筑群,浓浓地吸纳无量度的才情,变得神秘又安详。退休教师邵裕后所住民宅也是明代建筑,庭院布置得清洁幽静,整整齐齐。邵老年逾花甲,在这座房子内出生长大。从他懂事之时起,这古宅从未因狂风暴雨而瓦飞墙歪。房子东首有一根断梁已有三十多年,至今依然如故,不影响整座房子的安全,可见房子结构之坚固。他说,住这种房子冬暖夏凉,十分舒适、养人。就这样,先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着这片黄土地,守着这些大堂花厅,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古宅老屋顶住风雨雷电的折磨,避开频繁战乱和野蛮战火的灾祸,苍凉兮兮、零零落落地保存下来,终于走进了当代社会。它们并没有完全失去光亮,而是又成为一道风景,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