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九座古城之六——少数民族政权后赵国石勒的建平大城
石勒虽然是个胡人(羯人),又是个奴隶,但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步步走出了辉煌,打下来自己的一片天地,成为了后赵开国皇帝。我们常说英雄不问出处。其实在历史上的华夷之争,认为汉族人无论采取什么手段夺得皇位,都是正统,而少数民族的人夺得皇位就是“僭号”。但后赵成了十六国中最早获得后继政权认可法统地位的少数民族政权,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石勒在打天下的时候,非常信任张宾。先,石勒有雄踞江汉之志,张宾劝他回北方。在讨论攻占三台的战役时,张宾说:“邯郸、襄国,赵之旧都,依山凭险,形胜之国,可择此二邑而都之,然后命将四出,授以奇略,推亡固存,兼弱攻昧,则群凶可除,王业可图矣。”后来,石勒占据襄国(邢台),果然成就了一番霸业,建立了后赵国。
乾隆《顺德府志》古迹载:建平城即今县治是。《环宇记》说,邢州大城,石勒所筑,及僭号名为建平城。
上志书“建置·府城”处曰:“城旧围九里三十步厚二丈,隋图经谓石勒所筑,号建平大城,岂春秋时齐桓公率曹卫所城而石勒增之,是未可知矣。沈存中又谓郭进守西山时所筑,厚六丈,上可卧牛,俗呼为卧牛城,又传城西南有栓牛石,东北有牛尾河故名,未知孰是”。是说建平大城是在邢国邢候城的基础上扩增的呢,还是石勒后来所建的呢,“是未可知”这就弄不清楚了,建平大城与卧牛城是否为同一座城“未知孰是”就不知道是,还是不是了。《太平环宇记》、《邢台县志》与府志相同,都采用的是《隋图经》的记载说“今城已非其旧”,反正这座城池已经不是旧城的样子了。虽对卧牛城为何时、何人所建皆语焉不详。但都指明“石勒所筑号建平大城”。
《 晋书》、《十六国春秋别传》载,石勒定都邢台,始建社稷,立宗庙,营东西公署。徙浑仪、乐器、洛阳铜马、翁仲二、晷影于襄国,列之永丰门。起明堂、辟雍、灵台于襄国城西。铭佐命功臣三十九人于石函,置于建德前殿。立桑梓苑于襄国。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简将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且备击柝之卫。置挈壶署,铸丰货钱。徙朝臣掾属已上士族者三百户于襄国崇仁里,置公族大夫以领之。勒宫殿及诸门始就,制法令甚严,讳胡尤峻。勒始制轩悬之乐,八佾之舞,为金根大辂,黄屋左纛,天子车旗,礼乐备矣。大赦境内,改元曰建平。
西晋因统治集团的腐朽,不可避免的走上了日趋灭亡的道路。后赵作为北朝前期曾盛极一时的羯族政权,在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历史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赵不但重视国内各民族人民矛盾的调和与融合,而且大力抑制各少数民族官吏、兵士的越权行为,并重用汉族官吏,相对达到了各民族的融合与大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