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經》:春三月,公孫敖帥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楊伯峻注:“公孫敖,慶父[fǔ]之子孟穆伯也。”魯桓公之孫名敖,故稱公孫敖。公孫敖謚穆,排行伯,故稱穆伯。慶父後代爲孟氏,故公孫敖稱孟穆伯。
〇 魯文公元年 公元前626年
1.《春秋左傳》:春,王使內史叔服來會葬。葬僖公。公孫敖聞其能相人也,見xiàn其二子焉。叔服曰:“穀也食sì子,難nuó也收子。楊伯峻注:“穀,文伯。難,惠叔。食子,奉祭祀供養也。收子,葬其身也。”穀也豐下,楊伯峻注:“豐下,頤頷[hàn]豐滿也。”必有後於魯國。”楊伯峻注:“《禮記·檀弓》孔疏引《世本》云:'慶父生穆伯敖,敖生文伯穀。’自文伯以下,其後嗣世爲魯卿,稱孟氏。穀先公孫敖而死,其子孫實奉祭祀,即此'有後’也。”2.《春秋左傳》:秋,晉侯疆戚田,杜預注:“晉取衞田,正其疆界也。”故公孫敖會之。
〇 魯文公二年 公元前625年
1.《春秋經》:夏六月,公孫敖會宋公、陳侯、鄭伯、晉士縠hú盟於垂隴。
1.《春秋左傳》:晉人以公不朝來討,公如晉。夏四月己巳,晉人使陽處父chǔfǔ盟公以恥之。公未至,尚未返魯。六月,穆伯會諸侯及晉司空士縠盟於垂隴,晉討衞故也。
〇 魯文公五年 公元前622年
〇 魯文公七年 公元前620年
1.《春秋左傳》:穆伯娶于莒,曰戴己jì,生文伯,其娣聲己生惠叔。楊伯峻注:“戴己、聲己,戴、聲俱是其謚。”姐妹共嫁一夫,長爲姒,幼爲娣。莒國己姓,戴己、聲己之己是母家姓。文伯名穀,惠叔名難,見前。戴己卒,又聘於莒,莒人以聲己辭,楊伯峻注:“言聲己當繼戴己爲室,不必另聘。”則爲襄仲聘焉。楊伯峻注:“襄仲即公子遂,公孫敖之從父昆弟也。”冬,徐伐莒。莒人來請盟。杜預注:“見伐,故欲結援。”穆伯如莒蒞盟,且爲仲逆。楊伯峻注:“仲即襄仲,單言其字。爲之迎莒女也。”及鄢陵,楊伯峻注:“鄢陵,莒邑。”迎娶返魯,至鄢陵。登城見之,美,自爲娶之。仲請攻之。公將許之。叔仲惠伯諫,楊伯峻注:“《禮記·檀弓》孔疏引《世本》云:'桓公生僖叔牙,叔牙生武仲休,休生惠伯彭,彭生皮,爲叔仲氏。’杜注云:'惠伯,叔牙孫。’”曰:“臣聞之:'兵作於內爲亂,於外爲寇。寇猶及人,楊伯峻注:“外寇若來,雙方皆不免傷亡,故言及人。”亂自及也。’今臣作亂而君不禁,以啟寇讎chóu,讎同仇。若之何?”公止之。楊伯峻注:“止仲遂之攻穆伯也。”惠伯成之。楊伯峻注:“成之謂和解之,使勿相怨。”使仲舍之,楊伯峻注:“舍莒女不娶。”公孫敖反之,楊伯峻注:“使莒女返莒。”復爲兄弟如初。從之。1.《春秋經》:冬,公孫敖如京師,不至而復。丙戌,奔莒。楊伯峻注:“公孫敖於僖十五年帥師,計已成年,至此又二十七年,近六十矣。”1.《春秋左傳》:秋,襄王崩。穆伯如周弔喪,不至,楊伯峻注:“不至周也。”以幣奔莒,楊伯峻注:“幣指穆伯所齎[jī]弔喪之禮物。”從己氏焉。楊伯峻注:“己氏即本爲襄仲聘,後竟自娶,旋又遣返之莒女。”
〇 魯文公十四年 公元前613年
1.《春秋左傳》:穆伯之從己氏也,魯人立文伯。文伯穀。穆伯生二子於莒,而求復。楊伯峻注:“復,返回魯國也。”文伯以爲請。楊伯峻注:“請於朝以求准。”襄仲使無朝聽命。楊伯峻注:“無朝聽命,禁止其使不得與聽政事。”復而不出,穆伯歸魯,居家不與政事。三年而盡室以復適莒。楊伯峻注:“盡室,盡齎其家財也。”文伯疾,而請曰:“穀之子弱,楊伯峻注:“子謂孟獻子仲孫蔑,弱謂其年幼弱也。”請立難也。”許之。杜預注:“難,穀弟。”文伯卒,立惠叔。穆伯請重賂以求復。惠叔以爲請,許之。將來,九月,卒于齊。告喪,楊伯峻注:“向魯赴告喪事。”請葬,沈欽韓補注:“此請歸葬于魯。”弗許。
〇 魯文公十五年 公元前612年
1.《春秋左傳》:齊人或爲孟氏謀,楊伯峻注:“公孫敖,慶父之子,爲孟氏。自孟獻子以後,《傳》常以孟氏稱之。”曰:“魯,爾親也,飾棺置諸堂阜,楊伯峻注:“堂阜爲齊、魯交界處而地屬齊。”魯必取之。”從之。卞人以告。杜預注:“卞人,魯卞邑大夫。”惠叔猶毀以爲請。楊伯峻注:“居喪悲哀過甚以致身體容顏有所損害謂之毁。公孫敖卒於去年九月,至此年夏,亦已數月。此時其哀例當稍減,然據《傳》,惠叔爲孝子,於未葬之前,其哀毁猶初死時,故云'猶毁’。惠叔哀毁且以歸葬請于朝。”立於朝以待命。楊伯峻注:“立于朝,不得允許不退。”許之。取而殯之。齊人送之。書曰“齊歸公孫敖之喪”,爲孟氏,且國故也。楊伯峻注:“此釋所以書之之故。爲孟氏者,孟氏世爲魯卿,而公孫敖又孟氏之祖也。爲國者,孟氏,國之公族也。”葬視共gōng仲。楊伯峻注:“視,比也。共仲即其父慶父。杜注:'制如慶父,皆以罪降。’”參見“不去慶父魯難未已”。聲己不視,楊伯峻注:“視者,視其柩也。”帷堂而哭。楊伯峻注:“杜注云:'聲己怨敖從莒女,故帷堂。’《檀弓下》孔疏亦云:'聲己哭在堂下,怨恨穆伯,不欲見其堂,故帷堂。’”襄仲欲勿哭,杜預注:“怨敖取其妻。”惠伯曰:“喪,親之終也。雖不能始,楊伯峻注:“指公孫敖與仲爭莒女事。”善終可也。楊伯峻注:“謂宜于其喪禮善以待之。”史佚有言曰:楊伯峻注:“史佚即《尚書·洛誥》之'作冊逸’,逸、佚古通。”'兄弟致美。’救乏、賀善、弔災、祭敬、喪哀,情雖不同,毋絕其愛,親之道也。子無失道,何怨於人?”襄仲說yuè,帥兄弟以哭之。他年,其二子來,楊伯峻注:“上年《傳》云:'穆伯生二子於莒。’即此二子。”孟獻子愛之,楊伯峻注:“孟獻子,文伯穀之子仲孫蔑,此時尚少,宣九年始見經,其當政自在惠叔死後。”聞於國。楊伯峻注:“國人皆知之。”或譖zèn之曰:楊伯峻注:“進讒言於孟獻子,欲以陷害二子。”“將殺子。”獻子以告季文子。二子曰:“夫子以愛我聞,楊伯峻注:“夫子指孟獻子。孟獻子於二子爲姪,行輩小于二子。”我以將殺子聞,不亦遠於禮乎?遠禮不如死。”一人門於句鼆gōuměng,一人門於戾丘,皆死。楊伯峻注:“門作動詞,有二義,一爲攻門,一爲守門。杜預注:'句鼆、戾丘,魯邑。有寇攻門,二子禦之而死。’雖出猜測,或得其理。”廚按:聲己帷堂、襄仲欲勿哭、二子死門三事蓋出後人演義,未可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