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修性不修命,天下第一病

主播 | 笑非

修音 | 一林

图编 | 涣

老子说,弱其志,常使民无知无欲,这句话读起来挺让人费解:为什么老子要教人弱其志?而不是斗志昂扬、奋发图强呢?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道德经》第三章,看看其中隐藏着什么大成功者的秘密和规律吧。

规律一

人的欲望容易被外境激发,炼神内照,才能心清神明。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说,无论哪里都喜欢通过表彰树立榜样——这么做的初衷,原本是为了树立一个模范,让大家见贤思齐。

但老子从道的角度,看到了其中潜伏的危机:在树立榜样的同时,也会激发人心中的不平衡;一旦竞争失控,必然导致心理失衡。

如果外在环境一直尚贤,那人心被勾着勾着,很多人就会失去自己。所以,心中一定要有信仰——有信仰才能把欲望之心收回来!

在没有宗教之前,中国自古以来的信仰就是:信仰祖先、信仰天地!只要与祖先连根、与天地连根,这就是天人合一,人就有力量、有定力与自身的欲望抗衡,而回归恬淡安宁。

人容易被五色、五味、五音所迷,认为豪宅名车、山珍海味的生活才是幸福!但实际上即使家财万贯,食不过三餐,睡不过七尺。若看不透这一点,一味沉浸在名利享受的攀比追逐中,就会把自己的心搞乱。

只有炼神内照,在没有分别心、没有争名夺利的念头时,灵魂才不会那么焦躁,困扰身心的枷锁就会自动消失,心也将慢慢回归。

贪,就是什么都想得到,又什么都放不下。贪心是悟道行道的大敌。贪念一升,心就乱,所以必须放下。很多人一生都在欲望的路上摇摇摆摆,任由欲望牵着自己的鼻子走,根本不知道生命到底需要什么?

其实,生命最需要的仅仅是一份觉悟!除了觉悟之外,还有一份幸福、一份健康!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做自己该做的事,人生就圆满了!

所以学用《道德经》之初,就要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这是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根本方法!

规律二

人生不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本来就没有问题。

【原文】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老子说,《道德经》是一本打造圣人、打造大成功者的书。所有的修道都是为了虚其心,即消除杂念,把心中的垃圾清理掉——念头、欲望、贪婪、仇恨、愚昧,这些都是垃圾。清掉垃圾,让心恢复清净的状态,这就叫“虚其心”。修行的目的、手段、过程都在于此。

“实其腹”有两种含义,一是满足自己温饱;二是意守下丹田——下丹田在肚脐往下一寸的地方。

“实其腹”就是打坐时观想下丹田神阙穴,慢慢会出现光团时,就是精气神聚集于此之时。修到一定程度,生命能量就会沿着前任后督二脉运行,光能滚滚、循环往复。

但想修光明一片,就必须先做到“虚其心,实其腹”这六个字,体内光能才听您的话。反之,若心中充满垃圾杂念,阳光必被乌云覆盖……

“强其骨”也很重要,人修炼到一定程度,都要经历病情严重或特别痛苦的考验,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骨”代表生命深处的东西,比如深入骨髓,这就是生命深处在发生变化。所以每天坚持做道德经养生拳操舞,这就是为了强其骨——让自己体魄健康、心境安详。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是修身的三个秘诀;再加上强其骨,就是“性命双修”。

性是自性的性,性能是智慧修炼;而命能则侧重于身体健康。修性不修命,天下第一病——不管你修出多少智慧,只要肉体消失,那智慧就不见了,这是典型的万贯家财无主人!

规律三

老子教人无知,是教人放弃机巧和小聪明。

【原文】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说,修行人常说清静。常清静的人不是没脑子,而是能调服思绪、不生妄念,这种状态可以称之为无知、无欲、无为,这样的人最接近道。

一个人,如果想控制自己的欲望,那就不要经常跟别人攀比。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少看点美色美食,少看点纸醉金迷,眼不见则心不乱。

很多人把“常使民无知无欲”认定是老子提倡愚民政策,其实不是!此处主要讲修身养性。这里的无知,不是愚痴,而是要减少概念性的东西——大道是远离概念的,概念越多,偏见越多,心越混乱,越定不下来,越容易被外界的事物牵着走。如果定不下来,就生不出慧来。所以“无知无欲”是悟道行道必需的,跟政治没有关系,跟统治阶级也没有关系。

聪明、计较、心机往往不是好词!尤其是非常聪明的人,他们什么都计较、什么都算计,也什么都想得到,但偏偏又得不到。为什么?正是因为他的算计。

心机就是“知”。心里填满了知,就没有安放灵魂的空间了。所以,无知无欲是最好的——所谓无欲,就是不生贪心。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原文摘自《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学用者感悟集锦》

编辑整理:道德经学用 | 星火编辑组

道德经学用

(0)

相关推荐

  • 老子的这些话,是否与社会进步背道而驰?(附《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三章的文字,不知被多少人鄙弃过,他们认为老子在提倡愚民政策--"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不就是让老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好让 ...

  • 什么是无知?什么是无为?

    梁言相劝(LYXQ20200428)--语言的终极本质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唤醒,唤醒的生命才具有温度和意义. <道德经>第三章,是后人对老子产生误解的一个重要来源,主要和这一章中" ...

  • 第4章老子有哪些先进思想

    老子说的"道",就是现代人说的思想,<道德经>中一些先进思想观点至今仍然不落后,值得我们传承.弘扬.发展. <道德经>中有哪些先进思想? 老子提出" ...

  • 《道德经》|常反观自己内心,就像为镜子擦去灰尘,内观生自在

    人所以有痛苦,后悔,悲伤等等情感体验,是因为情感的需求和现实不匹配,会因事因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这种情绪的来源是欲望.想法与当下行为.能力的分离. 老子在前面的篇章讲道的有无辩证关系,讲圣人无为,行 ...

  • 道德经,序,动之愈多,多言数穷

    道德经又名老子,因为那个时候都是以作者的名字作为书名,老子是春秋楚国人,姓李名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先说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一共五百多年的历史,其中春秋三百年,战国二百年,然后秦始 ...

  • 陈烯尧:《道德经》这章揭示了人修性法门秘诀,若能在拥有中放下自成圣人

    <道德经>既然要告诉你"大道",必然"说道"的中心是不会变的.但"道"是妙不可言的,大家经常说:不可说.那就只能"借物 ...

  • 道德经第三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三章 第一段:不尚贤, ...

  • 道德经-第三章 圣人之治

    第三章 圣人之治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

  • 道德经第三章——圣人之治

    老子第三章,是一张赤裸裸的写给统治者的治人之术,愚人之术,看着让人不爽,但细细思来,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 先贴下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 ...

  •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译 ...

  • 道德经 | 第三章:赵宋是再次的南北朝

    道德经 | 第三章(11)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 ...

  • 道德经 | 第三章:虚心实腹与鼓气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