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区:游千年古城 品悠悠古韵
水韵淮安,古蕴悠悠。一个个承载着悠长岁月的古迹,组成了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锦绣大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老淮安,登古楼、逛古镇、上古城墙、游古民居,感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韵味……
登古楼
镇淮楼是老淮安古城的标志性建筑,雄踞古城的中心,原名“谯楼”,始建于宋代宝庆二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明朝修筑淮安城的时候把它改建为“谯楼”,即用来打更、报时、报警的钟鼓楼。清同治年间改称“镇淮楼”,因淮水经常泛滥,“镇淮”之名,取其镇压水患之意。“谯楼”更名为镇淮楼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据史料记载,康熙二十年(1281),淮安下了五昼夜的瓢泼大雨,河堤决口,淹死人畜无数,当时的知府曹君,无可奈何,一怒之下将府堂内的谯楼匾扔入了洪水之中。奇迹出现了,洪水当时就退了,从此谯楼更名为镇淮楼,寄予了人们渴望镇住淮水,保一方平安的美好愿望。
逛古镇
河下古镇位于淮安古城西北部,濒临古运河,形成于春秋末期,约在2500年前,吴王夫差为了战争需要开凿了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在淮安城北河下与淮河相接,河下古镇由此而形成。到了清朝,河下曾是朝廷特派盐运使的驻地,是淮安重要的商埠,现在也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之一。
河下古镇还是一座文化名镇,从这里走出的名人很多,根据《山阳县志》记载,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之称。从官职来讲,有的人任过翰林、侍郎、尚书,御膳房总管、光禄大夫,也有人做过皇帝的老师,其中有一批是当时社会上很有影响的人物。
在古镇最为繁荣的清朝,有108条街巷,44座桥梁、102处园林、63座牌坊,55座祠庙。明清时这里富商遍地,处处都是园林,可以与扬州盐商的园林相媲美。
上古城墙
淮安古城墙位于淮安区东南。古城墙原由旧城、新城、夹城三城组成,是中国仅有的三城相连的古代城墙。1958年后,淮安城墙拆除,现仅存残迹。历史上淮安古城墙因其布局独特、雄伟坚固被载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她是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见证之一,也是淮安市目前仅存的一处古城墙遗址。
随着城市的发展,古城墙几乎全被拆毁,只剩下了大约500米的一段古城墙保留下来,作为古城墙遗址公园对游客开放。深入此地,绿树成荫,古道幽幽,从厚实的泥土和苍劲的松柏中,仍然可以看到旧时的风采。人们在此休息、健身,体验一种老淮安特有的美好慢生活。
游古民居
明清时期,漕运铸就了老淮安的繁华,地主豪绅们更是争相构建自己的豪宅园庭,正是这段时期,老淮安传统建筑建造技艺与城市的繁华同时达到顶峰。老淮安民居有典型的淮扬地区建筑风格特征,清缝起墙,院落相套,错落有致。老淮安的传统民宅都是以砖、木结构为主,木结构为房屋的框架,在装饰上也很讲究,砖雕、木雕以及石雕也随处可见。
民居建筑与其他历史遗存文物一样,它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遗留,老淮安民居建筑在千百年的风雨之后,至今依然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在淮安区这座古城,古楼亭榭、祠堂庙宇、书院老宅,随处可见。它们经历了世事烟云的熏陶,见证了岁月里无数的中兴起落、盛衰更替,始终静静伫立在一角,默默诉说着曾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