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百花苑第五届全国文学大奖赛451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 刘方计

作者简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刘方计

每当有人提到根,我就不由得想到故乡。故乡,有我们的衣食父母;故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故乡孕育了我,孕育了你,孕育了我们大家。故乡是我们的根啊!
当你漫步在满目翠绿的园林,观赏那茂林松竹、奇花异草的时候;当你来到那一望无际的原野,眺望那泛金的麦浪、吐云的棉海、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当你走进飘香的果园,看着那压弯枝头的累累果实时,你可曾想到,是谁在孕育它们?是根。根是植物的故乡,根是植物的衣食父母。没有根默默地为植物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和水分,哪里有桃红柳绿、姹紫嫣红与麦浪滚滚的丰收景象?
然而,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诗作画,赞颂“岁寒而知三友”的松、竹、梅;讴歌傲雪的山菊;吟颂“国色天香”的牡丹……可又有谁来赞美过根?
根,埋首地下,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勤奋忘我地履着自己的天职。  从一粒种子被埋地下发芽那一刻起,根就担负起为植物寻找、摄取养料和水分的重任。就拿一棵小小的高粱来说吧,当高粱长出六七片叶子的时候,它的根已向地下延伸了150厘米到170厘米了;蒲公英两三寸高的时候,它的根却有三尺长;沙漠中的骆驼刺,其根可达15米;非州有一种巴恶巴蒲树,它的根可深入地下三十米呢。根深才能叶茂,它的跋涉不就是为了绿树郁郁葱葱,花卉五彩缤纷吗?
根,是勇往直前的开拓者。犹如琼脂般的根尖,为了使自己身后的分生组织和伸长组织延伸和生长,它们不停地进击,伸伸缩缩,寻寻觅觅,即使遇到石块、硬土也休想阻止它们前进的足迹。当你仔细分析根的结构,你就不难看出,在主根分生组织的后面,长有很多须根,这些须根像一台台的“抽水机”,一刻也不停地从地下吸收水分和养料,并源源不断地把水分和养料输送到植物体内,使植物细胞始终保持紧张状态,让生命活动一如既往茁壮成长。
为了植物的繁茂,为了适应各种植物的生活环境,根不惜改变自己的形态,以执著的姿态战斗在各种环境中。我们看到,一些藤本植物和热带兰科植物,都长出了许多的气生根。你看,吊兰的气生根外面还覆盖着多层的死细胞,这种根的变形变态,完全是为了能在空气中吸收水分的需要。我们再看生长在沼泽或海滨的红树和水杉,它们有些根竟是从地下垂直向上生长,它们是为了哗众取宠吗?你错了,这是因为地下土壤中不能给这些树种提供足够的空气,所以不得不变成能吸收空气气生根。还有一些植物如菱的根,它们裸露在地面之上,都变成了绿色。你知道吗,它这是为帮助菱进行光合作用而变态变色的。我们还看到峭岩、墙壁、大树底下的常春藤、爬墙虎之类的植物,为了它们的生存,根就不得不学会攀爬悬崖陡壁的本领。
哦,根啊,你的行为,多么像偏僻穷困地区的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前程,不惜放弃自己安定的生活,背井离乡,四处漂流,打工挣钱,再苦再累,无怨无悔。
根,植物的故乡,更是人类的朋友。我们所吃的根茎类食物和蔬菜,如地瓜、土豆、山药、萝卜等等,那都是根的无私奉献;还有那些疗伤治病的药用植物,它们大多以根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挥发着自己的光和热。譬如人参、沙参、丹参、还有那鲜为人知的“桑根白皮主治哮喘”的桑根,人们习惯用它去治疗肺热咳嗽和皮肤水肿。根为人类解除饥饿、治病疗伤、求人甚少而无私奉献的品格,人们怎么会不高看一眼,铭记在心呢。
工作需要,我远离了故乡,远离了儿时的大世界,可无论我走的多远,飞的多高,无论我多么显赫,多么富有,梦牵魂绕的还是我的故乡。父母给了我生命,故乡给了我精气神。我忘不了村里的那条河,忘不了村口那棵老槐树;忘不了老师教我长学问的谆谆教导,忘不了母亲教我学做人的絮絮叨叨;更忘不了村口老槐树下坐在马扎上等我回家的老父亲。啊!故乡,我的根……
每当想起根,我就想到故乡,想到故乡的父老乡亲,就像一首歌的歌词所描绘的那样: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一声声喊我乳名,一声声喊我乳名。多少亲昵, 多少疼爱, 多少开心,啊,父老乡亲!啊, 父老乡亲!我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作者简介

刘方计:山东省乳山市崖子镇南寨村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莫言研究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威海市作家协会、乳山市作家协会顾问,乳山市母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12年荣获乳山市十佳文学创作者光荣称号。
自1981年开始在国内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科普文章、报告文学、新闻稿件等数千余篇、出版专著28部,诗集3部,合计有600多万字,并有多件获奖。2014年被中国海外莫言文学研究会、中国情感散文大赛组委会授予“德艺双馨优秀作家”称号。2019年4月被中国现代文学网评为中国当代实力派优秀作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