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班干部的话题想到的
有关班干部的话题,最近时有涉及。
前段时间到一些公办初中去调研,发现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因为招考政策的因素,不少没有本地户籍的孩子,在读到初一之后纷纷选择回到老家上学,通过提前适应当地的教育教学状况,来让自己在中考中不吃亏。
有一些初中学校外省市就读的孩子比较多,因为这个缘故到了初二、初三年级时,班级学生的数量锐减,学校反映留下来的学生中,连班干部的队伍都很难组建起来,班级学习氛围的营造比较困难,教学质量的提升也非常艰难。
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话题,现仅仅针对班干部这一话题做些讨论。为什么班级走了一批孩子,班干部队伍就组建不起来了?这或许和我们对班干部的定位有关。班级仿佛一个小社会,班级的运作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社会运作方式的反映。所以总是会有部分学生成为班干部,而另一些学生只能做群众。当现有的班干部群体或其中的主要分子离开后,那些始终做群众的人,因为习惯了自身的角色定位,要想承担起管理的责任,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可能需要首先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从培养一个健全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角度看,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接受全面的、多元化的教育,应该给他们创设丰富的、促进个性发展的机会。班级里应该减少甚至完全取消管理型的班干部岗位的设置,多创设服务型的工作岗位,比如负责黑板整洁的、负责门窗整洁的、负责收发学科作业的、负责班级周边环境的、负责班级垃圾分类的等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承担起为他人服务的责任,同时也享用他人提供的服务。这样的服务岗位也不是固定的,每过一段时间都要重新竞争上岗,给学生更多的锻炼和服务机会。这样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班级氛围的营造,会促进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营造,对班集体的建设也是大有裨益的。这样,班级里学生人数的改变,所带来的只是服务岗位的调整,班级文化不会因此而有大的变化。
另一个话题,是前几天一位博友和我聊起的。她在博客中给我留言说:“我儿子所在的班级,班主任要求班长记录每个孩子在学校的课堂表现,每周末在家长群里公布,于是每次我们都能看到‘不知天高地厚’的班长同学写出诸如屡教不改、不知悔改、不服管教、喋喋不休、不正经之类的批评,还有一堆孩子上课讲话、接话、插嘴、哼歌,其中包括班里学习最好和最不好的同学。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不是因为我家孩子也名列其中,而是班主任的好心也许在无意中把班长放到了所有同学的对立面上,一旦家长看了记录之后怒不可遏,严厉地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不会觉得我应该吸取教训,只会从心底里反感打小报告的班长同学,然后变本加厉的跟她和父母对着干,毕竟初一的他们是青春期加逆反期。也许我想多了,您觉得呢?”
因为将班长、班干部定义为管理者,所以他们自然就成了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助手,要协助班主任做很多工作。但哪些事情应该是班长和班干部去做的,哪些不应该让学生去做,班主任在这方面思考的往往不够深入,在具体实践中各种状况的出现就可以理解了。
在我看来,班干部的主要责任,是要帮助全班同学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总是逐渐地扩展自身的疆域、最终独立走向社会的过程,他不可能始终处于被别人管理的状态之中,总是要到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家庭和社会尽责,这是一个真正的公民所必需要具备的能力和承担的责任。而这些只有通过学校生活、班级活动的耳濡目染、持续推进才有可能最终达成。虽然说自我管理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但班长和班干部所发挥的榜样作用,在促进每一同学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监督作用,在班集体的建设中是至关重要的。班主任挑选班干部,或者让全班同学竞选班干部,要有明确的导向,在班干部工作的过程中要有清晰的导引,才能让自我管理的工作机制充分运作起来。
理清观念、明晰价值、把握重点、突出责任,班干部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班集体的力量才会进一步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