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2000年10月由教育部批准成立,依托于华东理工大学。

材料的结构对其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具有亚微米和纳米尺度结构的新材料在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领域。实验室围绕绿色能源、生物医药和国防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双一流”学科,针对微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开展基础理论、新方法和工程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从微观、介观和宏观多尺度上系统研究材料结构和性能的构效关系、探讨化学及化学工程基础问题,建立材料结构调控及化学工程研究的新方法和新原理,重点解决微纳米材料制备过程放大及工业化等关键问题,力图促进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和发展,并推动微纳米新材料的产业化和工业应用。

实验室历史

研究团队

实验室一直将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作为建设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调整资源等措施为优秀中青年的成长创造条件。实验室拥有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精诚合作的创新研究队伍。现有固定人员58名,其中正高级35名,副高级18名。固定人员40岁以下的青年研究骨干有16人,占28%。

研究方向

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室研究方向

生物医用材料面向国家和临床重大需求,结合学科发展前沿,聚焦组织修复材料,一方面完善和发展调控生物材料形态、结构及功能组装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另一方面,开展生物材料的体内外生物学效应,推进其产业化和临床应用,形成了以下几个特色的研究方向:生物材料的可控制备;材料表/界面调控与功能组装;生物材料的工程化制备与临床应用基础。

纳米材料化工研究室研究方向

纳米能源材料精准构建及应用:借助化学工程的原理与方法构筑新型纳米能源材料,通过研究材料制备过程的成核生长特征,以及反应器内的传递与反应过程,设计开发新型结构的纳米能源材料,并研究其在能量储存与转化中的应用性能。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与加工:主要包括纳米材料的表面修饰、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调控及应用的研究,目标是在开发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新技术和设计结构新颖的力承载与传递结构单元的基础上,通过界面结构的设计和增强增韧机理的研究,发展高性能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并推进其产业化应用。

纳米材料制备的化工基础与过程放大。

低维材料化学研究室研究方向

多功能有机-无机纳米杂化结构:以嵌段共聚物胶束为纳米载体,构建一系列新型、高效、毒副作用小的多功能有机-无机杂化纳米载体材料并开展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

多级孔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研究:利用嵌段共聚物与表面活性剂的双模板效应,开展制备一系列具有新颖多级孔结构的新型介孔氧化硅基载体材料。

多功能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应用研究。

高分子材料研究室研究方向

高分子自组装:主要进行高分子的设计、合成和自组装的研究,实现自组装结构的多级化和过程的可控性。

高分子理论及模拟:发展高分子理论和模拟方法,解决与高分子自组装或相分离相关的基础理论问题。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基于高分子自组装体,制备生物医用材料。

研究成果

实验室在材料结构调控及化学工程研究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和优势,尤其是在纳米材料结构调控与过程放大、骨组织修复材料与临床应用、特种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国防工程上应用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5年来,实验室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等重要任务236项,到款经费1.84亿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一等奖4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和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以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单位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SCI论文723篇,授权发明专利115项。

资料来源:


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官网

(0)

相关推荐